先請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句話中,外行和內行的差別是什么?
有人曾把思考力,歸納為人智力素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喪失了這項能力,再也不愿意去思考了。
思考的過程太痛苦。就連讀書,我們也開始排斥那些帶有思考力字樣的書籍,覺得那類書籍門檻較高。其實,思考并沒有現(xiàn)象中的那么困難。
也就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結構思考力。它是一種思維形式。在我們面對復雜問題的時候,需要把問題進行拆分,變成一個個可以落地的解決方案。
不同的是,結構思考力,是一種強調以結構為視角分析事物的方法,
比如,有這樣一個難題。需要把200毫升的水,裝進100毫升的杯子里。
聽完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想的是這怎么可能?
思考一番之后再看這個問題時,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把水放進冰箱,凍成冰棒,然后再把冰棒放進杯子中。
可是,當我們用結構化的思維方式,來分析思考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多種答案,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原來的問題進行拆解。
這么多水不能裝進這個杯子,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杯子裝不了是它本身2倍容量的水,即杯子太小了;
二是水是液體,超過容積的液體就會溢出;
三是考慮到外部環(huán)境,地球有引力,溢出的水會與容器分離。
當我們考慮到這些點時,其實已經把問題進行結構拆分了。
我們就可以分別從水,杯子,外部環(huán)境三方面入手,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從水的流動性方向考慮,我們可以把水凍成剛好可以供杯子容納直徑的冰柱,然后就可以輕而易舉放進去。
從杯子方面考慮,我們需要解決杯子容積問題,比如,換一個杯子,那個杯子可以隨著水的增多,而改變自身容量大小,這顯然不太可能。
最后,外部環(huán)境方面,考慮到地球的重力問題,我們可以把杯子和水拿到太空,水在太空會變成水球,也可以放進杯子,這樣也可以讓問題得到解決。
這個通過拆分找到答案的過程,就是簡單地用了結構化的思考方式來分析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建立了“先總后分”的立體化分析方式,先找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方面,再一層一層向下分析,從而讓我們的思考更加清晰有力。
如果用一個金字塔結構圖來體現(xiàn)我們的思維模式,從上往下看,第一層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二層是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考慮的不同角度,最后是每一個角度所對應的解決之道。
同樣,在我們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邏輯推演方式,把整個思維過程畫下來。
相信你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之所以可以得到解決,是因為在最初,我們面對的就是一個明確的問題——把水裝進杯子。
然而,在我們漫長一生中,我們面對的大部分問題,答案并非顯而易見,而是相對復雜。要找到一個復雜問題的答案,我們要靠查閱資料、篩選、識別,最后才能得出結論。
比如,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一個初級閱讀者要如何閱讀?
這個人可以去找專家的閱讀分享資料,可以去請教資深閱讀者,也可以在關于閱讀的書籍中吸收有用的閱讀技巧。
這三種方法的資料加在一起,就是一個海量信息庫。
這個從上到下的整個思考過程,其實就包括了我們接受信息,識別、歸納、提煉信息,最后沉淀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