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對于有些孩子來說,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不愛學習,有時候甚至會出現(xiàn)逃學的行為。
對于孩子的這種表現(xiàn),家長肯定是不接受的,'怎么可以不學習,那哪里還有未來?'為了讓孩子重新回到學習的陣地中,家長想出種種手段,從好言相勸到物質(zhì)獎勵,從批評教育到強勢逼迫,目的永遠只有一個:孩子必須努力學習,這一點是不可能改變的。
父母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孩子好,然而,他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如此高壓狀態(tài)下,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產(chǎn)生了一些變化,最常見的莫過于'齊加尼克效應'。
所謂'齊加尼克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指當一個人由于工作或者其它事情帶來的壓力,導致其心理上產(chǎn)生過度緊張感的一種心理變化。
齊加尼克為此專門做過實驗,他將受試者分為兩組,布置了一樣的工作,不過在實驗進行過程中,任由一組成員順利完成工作,卻想方設法阻止另外一組成員,最后分別檢測受試者的心理變化。實驗結(jié)果對比非常鮮明,在明知道這只是一場實驗的情況下,后一組受試者當中依舊有許多人出現(xiàn)了焦躁表現(xiàn)。
同樣的道理,當父母強逼著孩子學習時,同樣會產(chǎn)生類似的負面影響:
1、孩子處于暴躁狀態(tài),叛逆情緒嚴重
'你煩不煩啊,我這不是在看書呢嗎?'面對母親的催促,小吳感覺非常不耐煩,莫名有一股火氣涌上心頭,讓他看到父母就感覺不爽,非常想做一些事情刺激他們一下。
孩子如此表現(xiàn)并不稀奇,一方面這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有學業(yè)沒有完成,哪怕厭惡,可從內(nèi)心深處知道自己無法反抗,另一方面,父母的不斷施壓讓他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重,由此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反饋,讓孩子們一步步走向'發(fā)狂'。
在《發(fā)展心理:兒童與青少年》一書中,對孩子的性格有這樣的評價,所有孩子都像是一只刺猬,當他們發(fā)怒的時候,全身的刺都會豎起來,這種情況下,你要想靠近,要么活該被扎,要么順毛將刺擼下去,當然,還存在一種極端的做法:強行將刺拔了。
心理有壓力,人都會變得暴躁,這是成年人都無法逃避的現(xiàn)實,更何況是孩子?這種時候,倘若父母不去安慰孩子,反而變本加厲找他們的麻煩,之后會發(fā)生什么,誰都無法預料。
2、長時間不間斷的高壓,導致其患上神經(jīng)衰弱癥
?'齊加尼克效應'很典型的一種并發(fā)癥,患者多為腦力工作者,當然也包括學生,腦力勞動的特殊性質(zhì),讓孩子們心里的負擔一直都得不到緩解(只有考試才能做周期性總結(jié)),久而久之,他們開始出現(xiàn)用腦過度、神經(jīng)敏感、不可逆性疲倦等癥狀,最后演變成'神經(jīng)衰弱癥'。
一旦出現(xiàn)這種癥狀,問題將變得非常棘手,雖然從醫(yī)學角度來說,神經(jīng)衰弱癥與精神科聯(lián)系比較密切,但是它卻能在生理上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狀況。
比如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內(nèi)分泌紊亂、免疫力下降、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變化,最關鍵的是,神經(jīng)衰弱癥一天不治好,這些生理疾病就一天不愈合。
大人也許可以頂著高壓堅持工作,身體能撐得住,可孩子不行,他們會在很短時間內(nèi)病倒,哪怕意志上想要堅持,可學習效率依舊非常低下,萬一遇到心理敏感度較高的孩子,出現(xiàn)意外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關于這一點,高三階段的孩子身上最為常見,每年都會出現(xiàn)幾個因此輟學或者搞極端行為的,希望家長們能引以為戒。
3、學習態(tài)度日益消極,以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在生活
美國作家Dixon在《改變兒童心理學的20項研究》中講,父母想要讓孩子改掉某種習慣,最重要的并非教會他們?nèi)绾稳プ?,而是怎么樣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原本的做法是錯誤的。
不可否認,有些壓力是良性的,他們能夠提高孩子的斗志,讓他們主動去學習,可陷入'齊加尼克效應'的孩子卻并不會出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他們往往更像是機器,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指令在生活,'艱苦學習'只是為了完成父母的任務,與興趣、價值觀完全沒有聯(lián)系。
有人說,學習這種事情本來就沒孩子喜歡,只要結(jié)果好就行了,事實并非如此。有人專門研究過'尖子生',發(fā)現(xiàn)他們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與'差生'存在本質(zhì)上的差別,尖子生認為,解決難題可以給他們帶來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又能消除學習帶來的心理不適,所以他們才能長時間保持學習狀態(tài)。
而抱著'完成任務'心態(tài)學習的孩子,是不可能從學習中享受到這種感覺的,心理壓力越大,學習態(tài)度就越消極,而態(tài)度越消極,效率就越低,取得的成果就越小,最后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不難看出,'齊加尼克效應'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那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孩子在學習上陷入該境況呢?
從本質(zhì)上來說,'齊加尼克效應'只是一種緊張感,與憤怒、煩躁、高興等情緒類似,想要解決它并不困難。
1、利用情緒分流原理,打破糟糕的心理現(xiàn)狀
壓力醫(yī)學學會行為醫(yī)學主任布魯斯·門羅認為,想要戰(zhàn)勝'齊加尼克效應',關鍵在于讓自己感受到控制感,也就是去完成一些能輕松完成的事情,像洗衣服、拖地、整理房間等等,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行為,卻能讓人感受到'滿足',生活還在掌控之中,那么就不需要過分擔憂。
根據(jù)情緒分流原理,完成小事帶來的愉悅,會沖淡之前的心理壓力,盡管原本的難題實際上依舊沒有任何進展,可孩子糟糕的心理狀態(tài)被打破,他們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去重新面對生活。
若手法獨到,不良壓力還會演變良性動力,促使孩子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2、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從根本上下手解決
孩子是因為不愛學習被父母批評,這才發(fā)生'齊加尼克效應'的,那我們就來解決學習這件事情。許多人一聽到'解決學習難題',就覺得假大空,紛紛叫嚷,學習哪有那么好解決的?要能解決,就不會變成這一步了!
學習真的有那么難嗎?也許是很難,面對一堆不認識的知識,明明不會,卻還得咬著牙往下看,結(jié)果越看越困,越看越忘,明明時間花了,最后卻一無所獲。
針對這個問題,給大家提供一個小技巧,叫'計劃分段解決法',這也是北大學霸給出的一種方法:讓孩子將學習上遇到的難點一一列出,然后找專門的人去協(xié)助解決(注意不要讓孩子自己解決)。
在此期間夾雜著簡單學習任務,比例控制在3-1,通過不間斷的刺激激發(fā)孩子學習的欲望,當他們享受到解題快感時,心理壓力自然會消失。
3、學會自我放松,人活著一切都有希望
每當我見到有孩子選擇自殘或者輕生時,內(nèi)心都為之感到可惜,他們的人生還沒有真正開始,卻已經(jīng)宣告結(jié)束,很喜歡《人性的弱點》中的一句話,逃避是最懦弱的表現(xiàn),人活著,一切都還是未知數(shù)。
學習辛苦?父母不講道理?感覺生活全是痛苦?也許這些都沒錯,可你是否想過,自己能不用賺錢,安心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享福,無法想象?可以去當?shù)嘏f城區(qū)找一找,生活真正的苦遠非書中描述的那么輕描淡寫,累到吐血本就不是夸張手法。
孩子不努力學習,這肯定不行,但它并不意味著每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就不曾努力過,用結(jié)果定性過程,這是'強盜邏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學習的天賦,這一點必須要承認。
而學習不好,未來也是可以出頭的,也許過程困難了一點,淘汰率也比較高,但要是能從這里面'殺出來',孩子的成就要比那些所謂的'高材生'要高很多,要知道,哪怕考上大學又如何?數(shù)據(jù)顯示,75%的大學生在畢業(yè)之后,幾乎用不到大學知識,唯一好使的就是那種文憑。
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是那張文憑,讓他們無法完全放下身段,以至于很多人在不適合他們的崗位上一直浪費時間。
總而言之,在給孩子施壓的時候,父母要注意一下手法以及孩子的承受極限,相對于身外之物,孩子本身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