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子嫣
今年夏天,我和媽媽去了北京,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相對,看起來十分雄偉。
可進入博物館,拐個彎,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塊幽默詼諧的招牌。一個擊鼓說唱的小人,打扮夸張又有趣,雙眼瞇起如同彎月。我揉揉眼睛,定睛一看,原來這是國博推出的兩款雪糕,雪糕的形象均來自古代中國館。我和媽媽被雪糕的樣子吸引,毫不猶豫地下了單。
國博文物雪糕
打開包裝,我有點舍不得吃,便拿著雪糕仔細端詳起來。這個雪糕正是招牌上的小人,原型是“來自東漢的rapper”——擊鼓說唱陶俑。其實,古代可沒有說唱,更貼切的是“俳優(yōu)”,他們表演夸張滑稽,算是半個“演藝圈人士”。
陶俑
這次出土的擊鼓說唱陶俑身材有些“胖”,肚子挺大,坐在一個石墩上。他粗粗的右手夾著一根細鼓棒,形成鮮明的對比,左臂環(huán)抱著一個大鼓,扎著頭巾,笑得燦爛,露出上排牙齒??磥硭潜硌莸酵瘟耍椴蛔越治枳愕钙饋?。
介紹完“說唱雪糕”,大家想不想聽我介紹另一種雪糕?另一種雪糕是一只犀牛,其原型為“云紋犀尊”。青銅犀尊是西漢時期的酒器,在犀牛的背部有一個形似馬鞍、可以啟閉的活蓋,犀牛的腹部是空的,可以存酒。整件器物設計精巧,結構既合理又實用。
青銅犀尊的制作工藝十分考究。犀牛通體布滿錯金銀云紋,斷斷續(xù)續(xù)的金銀絲模擬出犀牛身上的毛,給青銅犀尊增添了華麗的美感。犀牛尖尖的雙角豎直向上,雙眼注視著前方。雖然是以青銅制成,但犀牛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很有質(zhì)感:顴骨和肘部仿佛可以透過皮膚感受到骨骼的形狀和起伏;口部和腹部的皮肉雖然肥厚,但結實有力,富有彈性。原來看似簡單的文物,其中藏著巧思!
走出博物館,陽光透過樹葉照射下來,形成了一條穿越古今的隧道。文物化為文創(chuàng),穿越千年的時光,出現(xiàn)在了世人的面前。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朝暉實驗小學學生;指導老師:馮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