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遲木木 朗讀┃踮腳微笑 編輯┃丄學號
性格內(nèi)向的孩子,經(jīng)常不被人看好,比如歌手毛不易。
說到毛不易,人們會想起曾經(jīng)走紅的《消愁》、令少男少女傾心的《東北民謠》。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兒時的他,曾經(jīng)被冠以「內(nèi)向孤僻」的標簽。
即便他后來出道,也被質(zhì)疑性格內(nèi)向、情商不高,不適合進入娛樂圈。
好在他內(nèi)心豁達、足夠清醒,從而成為娛樂圈的一股清流。
他說:“內(nèi)向不是性格缺陷……坦然地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性格?!?/span>
是??!內(nèi)向不是缺陷,要擁抱自己的性格。
功成名就的成年人如此,懵懂成長的孩子也應(yīng)如此。
這讓我想起那句話:
內(nèi)向的孩子,眼里同樣有光、心向光明。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成長,是成為最好的自己。
01
孩子性格內(nèi)向,并不是缺點
紀錄片《零零后》,從2006年開始,用10年的時間,記錄一群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的成長歷程。
于錫坤便是其中之一。從幼兒園開始,他就喜歡探索身邊的世界:
他打開垃圾箱蓋,屢次將足球投入,以此來感知空間;
他將教學用珠子,反復(fù)倒出來裝進去,以此來發(fā)現(xiàn)能力;
他點燃面條,以此來驗證,物體燃燒后會變成黑色。
他對未知事物的興趣,遠超與人的交往。
可在媽媽看來,他就是典型的「內(nèi)向缺陷」,無法享受與人交往的樂趣。
為此,媽媽積極努力,讓他走出「封閉」的世界;
在家里,為他建立「實驗工作室」,讓他接觸更多的小朋友;
在學校,讓他參加《小主人報》語言培訓(xùn),練習表達能力;
在小學畢業(yè)前夕,讓他參加英語夏令營,與更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而錫坤卻對此毫無興趣,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在紀錄片最后,他一個人游走在郊區(qū)的樹林里,用手帕捂著臉,隱忍著哭泣。
媽媽說:因為他太內(nèi)向了,我希望他走出自我的世界,嘗試與更多的人交流。
一個人內(nèi)向就一定不好嗎?
錫坤在記錄片中說:“我是一個不怕枯燥的人,是一個有耐心的人,所以,我可以當一個科學家?!?/span>
是啊,內(nèi)向的性格,未必就是缺點;內(nèi)向性格的人,也有自己的閃光點。
02
內(nèi)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精彩
前段時間,曾看到一個新聞:
爸爸把一個九歲的小男孩,獨自扔在金華火車站進站口。
理由是小男孩性格內(nèi)向,爸爸想用這種方式「教育教育」、鍛煉兒子的膽量。
何其可笑!
一個成人,到陌生地方都會心生膽怯,何況一個九歲孩子?
爸爸的這種方式,只會適得其反,使孩子更害怕與人交際。
羅曼.羅蘭曾說:“每個人都有他隱藏的精華,和任何別人的精華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氣味?!?/span>
深以為然,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有著自己獨有的天賦。
作為父母,就要完全接納孩子,用愛為他們造就夢想的翅膀。
歌壇天王周杰倫,曾經(jīng)也是一個內(nèi)向的孩子,是媽媽葉惠美用欣賞和鼓勵,成就了他的傳奇。
幼兒園時,媽媽送他去音樂班學鋼琴,他不哭不鬧的聽完了整首歌,后來還復(fù)彈出來。
媽媽覺得特別驚喜,為此拿出全部積蓄,給他買了一架鋼琴,并請了最好的老師輔導(dǎo)。
后來他想學習大提琴,媽媽毫不猶豫,買回來大提琴,盡管那時,家里積蓄并不多。
周杰倫雖然音樂天賦很高,但是學習成績很差,以至于老師認為他有智力障礙,然而媽媽卻堅信他可以。
媽媽開始尋找機會,先是給他報名選秀節(jié)目,又把他自創(chuàng)的曲目,推薦給主持人吳宗憲。
從此,周杰倫慢慢走出了屬于自己的音樂之路!
正是因為媽媽發(fā)現(xiàn)了周杰倫的天賦,才讓他一步步夯實基礎(chǔ),最終成就獨一無二的周杰倫。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所在,只要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把興趣慢慢變成熱愛,最終他會成為閃閃發(fā)光的那個人。
03
欣賞與接納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舒天丹曾說:“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span>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只是花期不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用欣賞的眼光,去陪伴孩子。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里,講述了小豆豆的故事。
在學校,小豆豆「異常多動、頑皮」的特性,讓老師感到既生氣又苦惱。
于是,老師明確的對媽媽說,孩子不適應(yīng)學校生活。
就這樣,剛上一年級的小豆豆,被學校勸退。
后來,媽媽把她轉(zhuǎn)學到巴學園。
有一次,她心愛的錢包掉進了茅坑,她并沒有哭鼻子,而是拿起舀水的勺,開始往外掏糞,掏出來的糞,堆成了一座小山。
校長看到她的行為,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干完了要把它們送回原處去喲!
雖然豆豆沒有找到錢包,但還是開心的把糞送回原處。
校長沒有一句批評,而是用包容的心態(tài),接納小豆豆的一切。
而小豆豆通過校長的語氣,懂得一個道理:自己做任何事,都要承擔責任。
原來,孩子需要的,僅僅是善意的接納。
偏見與指責,對孩子來說,往往是一種傷害,
接納與欣賞,才是親子關(guān)系里,最好的教育!
寫在結(jié)尾:
《奇葩說》曾有一道辯題: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嗎?
辯手陳銘的一段話,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yǎng)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span>
深以為然!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枝獨秀,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給予自由開放的愛,用欣賞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長。
如此,孩子終會成為自己心中、父母眼中想成為的人!
作者:遲木木,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希望和您一起,用愛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