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禮'一直占有著特殊的地位。從上古時期的'我周公,做周禮'開始,再到后來孔子宣傳的禮教,從古至今,'禮'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相對于今天,古人口中的'禮'具有更加崇高的意義。
從古至今在我們炎黃子孫的心目中,生死是頭等的大事,人生中的大事無外乎婚、喪、嫁、娶,另外在古代還有祭祀的禮儀。一國之主往往也是最大的祭祀,掌管著占卜、問靈的任務(wù),在這生死之間,有許許多多繁瑣的禮儀。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喪禮上的一句俗語。
直到今天,在死這一等大事上仍然有很多或迷信或信仰的規(guī)矩,很多人仍然堅守著。就比如'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這句俗語。我們都知道喪事有這樣幾個流程那就是報喪,入殮,守靈,居喪。這句俗語中的'報'指的就是報喪,'吊'為吊唁,那么這句俗語就很好理解了,講的就是為死去的人辦喪事的家庭成員們沒有通知你參加葬禮,你就不要貿(mào)然的前去吊唁,同樣道理,對于作為主人的人來說,前來吊唁的人沒有給逝者燒紙錢,那么他們就不必磕頭感謝。
其實這是一件很簡單的小事,也是大家約定俗成的東西,但是為什么要把它編成俗語并且代代相傳呢?這無不影射著我國源遠流長的'禮'文化。評判一個人是否是君子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就是他是否懂得禮。很多人可能會問,禮到底是什么?實際上,禮就是人們根據(jù)自然和天命觀,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總結(jié)出來的符合人休養(yǎng)生息和道德標準的觀念。這種觀念不是強制性的,它在無形中約束著人們的行為,約束著人們的言談舉止。
當禮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被修訂成法案的時候,它就成了一條硬性的準則。不論是誰都生活在這條準則之下。但是這些準則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去讀,每個人的生活條件和文化水平不同,所以農(nóng)村很多流傳至今的習(xí)俗和禮儀都是通過俗語的形式傳播的,這種方式通俗易懂,并且代代流傳。
我們說的'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實際上也就是古人對'禮'的深刻理解。所以這些農(nóng)村俗語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其中蘊含的又何止生死這樣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