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球處于太陽系中,太陽系處于本地泡中,而本地泡就處于古爾德帶中。
古爾德帶這個巨大的帶狀結構,范圍直徑廣約3000光年,我們所看到的很多星座都位于這條結構中,如英仙座、獵戶座、大犬座、船尾座、船帆座、船底座、仙王座、蝎虎座、南十字座、半人馬座、豺狼座、天蝎座等,這其中又包含了很多年輕的大質量O型和B型恒星,以及一些星云,它們構成一個局部的扁平結構,與銀河系平面傾斜約16~20度。從地球視角看,這些恒星在天球投影中形成了一個帶狀環(huán),關于它的成因目前還是個謎。
天文學家們認為古爾德帶形成的時間不超過1億年,它很可能來自于一團巨大的星云,我們都知道恒星誕生于星云中,那么當一團巨大的分子云進入銀河系的旋臂時,由于受到星系引力擾動,星云就會融入星系的旋臂中,同時在其內部誘發(fā)恒星生產過程,古爾德帶以及其中的恒星大致產生于這種機制,所以推測認為古爾德的很可能原先只是銀河系外圍的一團氣體星云,被銀河系吸引而撞擊到了獵戶座旋臂上,之后漸漸演化成了古爾德帶,也正是由于古爾德帶的存在,我們才能在夜空中看到許許多多的明亮的星辰。但是也有天文學家認為古爾德帶是由于一大團暗物質和分子云相撞產生的,因為其他星系中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
天文觀測發(fā)現(xiàn),在距離我們太陽系半徑2000光年之內的恒星中,至少有2/3的恒星都位于古爾德帶之中,其中包含了幾千顆大質量恒星和約一百萬顆低質量恒星,在南半球仰望星空時可以看到明亮的星辰組成了飄帶一般的區(qū)域環(huán)繞著天空,英國人約翰·赫歇爾這19世紀中葉就發(fā)現(xiàn)了它,它在南非好望角觀察時,首先描述了“由獵戶座、大犬星座的亮星以及半人馬星座、天蝎座、南十字星座——組成的大星區(qū)域” 并且認為它向銀河系傾斜了大約20度;后來美國人本杰明·古爾德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更加仔細和和完整的觀察并解釋了它,因此它也被命名為古爾德帶。
2003年時,巴黎大學兩位天文學家發(fā)表論文認為古爾德帶如同一個橢圓形,長2400光年,寬1500光年左右,我們的太陽系距離古爾德帶的中心并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