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瞎說一些關于摩爾纏論30分鐘級別線段的問題。
如果有人看了摩爾纏論從19年到21年,總共三期的視頻課程,可能最大的不同就是30分鐘級別線段的問題。
一個30分鐘級別線段,三次不同時間段的課程,有著三種不同的解釋,有著三種不同的畫法。
不同的30分鐘級別線段的畫法,最后歸一到服務于真實的行情走勢。
比如,19年的視頻課程中,關于30分鐘級別線段的定義中,只有一個5K重疊來判斷,其他的都是短期均線,也沒有什么肉與不肉的問題。
20年的視頻課程,似乎重新定義了30分鐘級別線段。比如加了雙穿,三筆判斷,已經(jīng)如何判斷不同的30分鐘級別線段中樞的方法。
同時,20年的視頻課程中,關于30分鐘級別線段的頂?shù)?,也是無法精確的,最后歸屬到非同級別的應用。
而非同級別,始終蒙著一層霧。
多半成了不可說之道。
21年,似乎精確了30分鐘級別線段的各個細節(jié)部分,服務于實際走勢,卻與以前不同了,應用上還是非同級別分解。
拿一個20年視頻課程中,分析終完美的個股來看:
這樣的畫法,在21年之前的視頻課程中,隨處可見,不成30分鐘級別線段的部分,可以作為30分鐘級別線段處理,為什么這里要這么處理?
因為應用了非同級別分解。
這一個非同級別的應用,也導致了30分鐘級別線段各種各樣的畫法出來了。
30分鐘級別線段的功能是規(guī)避無效的中期均線重疊,是為了找到準確的日線級別中樞。
但實際應用中,如果沒有21年的視頻課程,怎么能做到規(guī)避無效的中期均線重疊呢,本來沒有日線級別中樞的,按非同級別處理,可以有日線級別中樞,本來沒有周線級別中樞,處理之后出現(xiàn)了周線級別中樞。
如果說一套方法最基礎的部分,邏輯都是亂的,那么用這個基礎構建出來的分析體系,怎么能服務于實際應用呢。
這就像蓋樓一般,地基隨便處理,怎么說都可以,隨心所欲般的來,蓋一層樓,可以瞎湊合,蓋十層樓,能不蹋了嗎?
那么,問題來了,這分析方法體系中的30分鐘級別線段,標準是什么樣的?
或許,這個標準,是市場的標準,30分鐘級別線段,可以隨著不同的市場,個股情況,隨意的變化處理,來應付市場,服務于自己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