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番花信風這《8》谷雨三候花
無題(詠唱千年猶未盡)
雪岸
何來廿四花信風。深謝蒼天造化功。
詠唱千年猶未盡,詞情詩意沐其中。
第八、谷雨節(jié),三候三花,一候牡丹花,二候茶蘼花,三候楝花。
谷雨一候牡丹花
牡丹是芍藥科、芍藥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jù)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唐代劉禹錫詩曰:“唯有牡丹真國色”。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第二名。中國十大名花分別是:花中之魁梅花、花中之王牡丹花、凌霜綻妍菊花、君子之花蘭花、花中皇后月季花、繁花似錦杜鵑花、花中嬌客茶花、水中芙蓉荷花、十里飄香桂花、凌波仙子水仙花。
作為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牡丹,有數(shù)千年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牡丹在中國栽培甚廣,并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特別豐富。牡丹,花色艷麗,朵大而香,品種繁多,富麗堂皇,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喜愛,無愧為“花中之王”。歷史上,牡丹最初是一種藥材,南北朝時期開始作為觀賞花卉,在盛唐時期,牡丹一舉成為“國花”。宋代著名文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是牡丹地位提升到頂峰的重要時期?!?/strong>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王侯家為牡丹貧”。最貴的姚黃魏紫,一株可以賣到數(shù)萬錢,各路富豪不惜血本,競相買花爭艷。到了宋朝,牡丹的栽培技術和文化價值更加豐富,歐陽修曾寫《洛陽牡丹記》,比較系統(tǒng)地記錄了當時牡丹的種類和起源。明清時期,有很多不同版本的《牡丹譜》,提升了牡丹文化的底蘊。
牡丹開于暮春初夏時節(jié),此時百花開盡,牡丹更加突出。由于牡丹的崇高地位,自古以來引起許多騷人墨客的謳歌、贊美。據(jù)有人統(tǒng)計,歷代文人專寫牡丹的詩詞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兩朝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包括王維、李白、李賀、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溫庭筠、李商隱、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游、辛棄疾等著名的詩人在內。僅蘇軾一人,就有詩詞三十多首。金元明三代,詠牡丹者亦有六十余人,詩詞九十多首。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近代和當代文人,也寫了不少詠牡丹的詩。
唐·劉禹錫《賞牡丹》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劉禹錫通過與芍藥、芙蕖的對比,顯示出牡丹品高多情的真國色。正因為如此,劉禹錫歷來被稱為“贊美牡丹第一人”。其實,劉禹錫還寫過很多牡丹詩,比如:《和令狐相公別牡丹》:“平章宅里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唐·李白《清平調詞三首》其一云:“月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其二云:“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其三云:“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時,覺得“賞名花、對妃子,豈可用舊日樂詞,于是,把在翰林院的李白叫來吟詩助興。李白當然知道唐玄宗喜歡楊貴妃,于是借著牡丹花,來形容楊貴妃的美,寫下了這三首《清平調》,得到了唐玄宗的贊賞。
唐·皮日休《牡丹》云:“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在眾多的詠牡丹詩中,皮日休的這一首殊為精絕。既體現(xiàn)了牡丹的時令特點,又對牡丹的人間第一香的地位大加贊賞。
唐·李正封《牡丹》云:“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問歸期。”牡丹被稱為“國色天香”,就來源于此詩。秀色可餐,香氣襲人,流連忘返,不知歸期。這就是牡丹的魅力。詩雖然短,但是卻很貼切生動。國色天香也成了對美女的贊賞之詞。
唐·李山甫《詠牡丹詩》云:“邀勒春風不早開,眾芳飄后上樓臺。數(shù)苞仙艷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曉露精神妖欲動,暮煙情態(tài)恨成堆。知君已解相輕薄,斜倚欄桿首重回。”此詩頗有仙風道骨,風流瀟灑。春天牡丹開花晚,直到其他花都開完了才開。鮮艷如火,異香仿佛來自天外。早上妖艷搖曳,晚上含情如愁。好像知道人們喜歡它,就斜倚欄桿把頭探過來。從寫景、擬人,動靜結合,十分傳神。著名詩論家司空圖評價此詩時說:芙蓉騷客空留怨,芍藥詩家只寄情。誰似天才李山甫,牡丹屬思亦縱橫。
唐·韋莊《白牡丹》云:“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須慚傅粉郎。昨夜月明渾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這也是對牡丹國色天香的描寫,只用側寫手法,卻是生動傳神。牡丹的漂亮,讓男人慚愧,女人嫉妒。牡丹的清香,夜晚雖難聞其味,滿院香氣漂浮,叫人神清氣爽。
唐·柳渾《牡丹》云:“近來無奈牡丹何,數(shù)十千錢買一顆。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牡丹是富貴的象征。在唐朝,一株牡丹價萬金,非富貴之家,望而生畏。詩人囊中羞澀,十分無奈。然而,等到作者看到牡丹,才發(fā)現(xiàn)也不過如此,跟戎葵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其實,兩者差距明顯。詩人只能以此詩自找臺階,同時諷刺那些為牡丹一擲千金的土豪。
唐·徐凝《題開元寺牡丹》云:“此花南地知難種,慚愧僧閑用意栽。海燕解憐頻睥睨,胡蜂未識更徘徊。虛生芍藥徒勞妒,羞殺玫瑰不敢開。惟有數(shù)苞紅萼在,含芳只待舍人來。”開元寺,在浙江杭州。在唐朝,牡丹只在北方種,南方種的極少。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到開元寺觀賞牡丹花??吹搅诵炷@首詩,十分欣賞,邀他喝酒。此詩一是通過海燕、胡蜂不識牡丹來說明南方栽種較少,二是通過與芍藥玫瑰的對比突出牡丹的艷麗,三是把白居易寫入詩中,寓意“名花有主”。白居易對此十分高興,并將其推薦給元稹等人。從此,徐凝詩名大震。徐凝另一首《牡丹》云:“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妖萬態(tài)破朝霞。”
唐·李賀《牡丹種曲》云:“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斸春草。水灌香泥卻月盤,一夜綠房迎白曉。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華已散蝶又闌。梁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本詩描寫了豪貴們賞花作樂,如醉如狂的情景。
唐·白居易的《買花·牡丹》云:“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shù)。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深知民間疾苦的白居易對最高統(tǒng)治者為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重金購買,栽滿皇宮。上行下效,皇帝不思王道,豪門貴族紈绔子弟,也只知求耳目歡愉,卻不問稼穡之艱難。詩人針對時弊,一針見血,無情揭露。
宋·張崏《洛陽觀花》:“平生自是愛花人,到處尋芳不遇真。只道人間無正色,今朝初見洛陽春。”此詩以反向手法體現(xiàn)牡丹的高貴。到處尋花,卻沒看到真正好的。本以為天下的花也就如此。直到來到洛陽,才知道原來好花在洛陽。
兩宋陳與義《詠牡丹》云:“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一個年老體衰的老頭,在東風的吹拂之中,獨自站在青墩溪畔觀看牡丹。可見牡丹的吸引力之大。
元·李孝光的《牡丹》云:“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畫欄繡幄圍紅玉,云錦霞裳涓翠茵。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span>清·年學洛《雨中牡丹》云:“小窗燈影照無眠,檐漏聲聲欲曙天。更比落紅還可惜,倚闌人不似當年?!边@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詠牡丹,亦別有一番風味。
谷雨二候荼蘼
荼蘼,又名酴醾、佛見笑、重瓣空心泡,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空心泡的變種。荼蘼產于中國陜西秦嶺南坡以及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各省區(qū)。荼蘼,落葉小灌木、攀緣莖,莖上有鉤狀的刺。羽狀復葉,小葉橢圓形,花白色,有香氣。供欣賞。荼蘼是春季最后盛放的花,當它開放的時候就意味著春天的結束。“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紅樓夢》中有語:開到荼蘼花事了——荼蘼過后,春天已了,春天花事也了。因其春天之后,往往直到盛夏才會開花,人們常常認為荼蘼凋謝后即表示花季結束?!盎ㄩ_荼靡”形容事情結局并沒想象完美,往往是傷心散場。
宋·吳淑姬詞《小重山》云:“謝了荼蘼春事休。無多花片子,綴枝頭。庭槐影碎被風揉。鶯雖老,聲尚帶嬌羞。倚妝樓。一川煙草浪,襯云浮。不如歸去下簾鉤。心兒小,難著許多愁。”
宋·朱淑真《鷓鴣天》云:“獨倚闌干晝日長。紛紛蜂蝶斗輕狂。一天飛絮東風惡,滿路桃花春水香。當此際,意偏長。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鐘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與海棠。”
宋·趙孟堅《客中思家》云:“微風過處有清香,知是荼蘼隔短墻。相得故園成索寞,詩盟誰復為平章。”
宋·方岳《荼蘼》云:“山徑陰陰雨未乾,春風已暖卻成寒。 不緣天氣渾無準,要護荼蘼繼牡丹。”
宋·陳普《和荼蘼》云:“緣霜和雪揉為裁,消得玻瓈紫玉杯。 擾擾開時違賞玩,匆匆落去謾遲回。顛迷蝶夢留蝸國,荏苒龍珠入蚌胎。急作招魂傾桂酒,尚余半面在蒼苔。”
宋·王淇《春暮游小園》云:“一叢梅粉褪殘妝,涂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夭棘出莓墻。”
宋·李祁的《青玉案》云:“綠瑣窗紗明月透。正清夢,鶯啼柳。碧井銀瓶鳴玉甃。翔鸞妝詳,粲花衫繡,分付春風手。喜入秋波嬌欲溜。脈脈青山兩眉秀。玉枕春寒郎知否?歸來留取,御香襟袖,同飲酴醿酒。”
宋·歐陽修的《漁家傲》云:“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祓禊歸來晚,況是踏青來處遠。猶不倦,秋千別閑深庭院。更值牡丹開欲遍,酴醿壓架清香散。花底一尊誰解勸。增眷戀,東風回晚無情絆。”
宋·宋伯仁《晚春二首》云:“風甃殘花滿地紅,別離樽俎謾匆匆。 春光未肯收心去,卻在荼蘼細影中。”
清·厲鶚云:“漫脫春衣浣酒紅,江南二月最多風。梨花雪后酴醿雪,人在重窗淺夢中。”
谷雨三候楝花
楝花,是“二十四番花信風”的最后一番花信風,二十四番花信風始于梅花,終于楝花。楝花開后,春芳暫歇,百花凋零,落紅遍地,綠葉郁郁,立夏將至,意味著夏季即將來臨。大約自晚唐始,楝樹的花卉之美,漸入文學家親睞的眼眸。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始有“花信”一說,北宋中期以后,漸成一則花語“二十四番花信風”,說的是“江南自春至夏,有二十四風信,梅花最先,楝花最后。凡二十四番,以為寒絕”。楝花小型,花瓣白中透紫,開放過程中逐漸變白,四下弓曲分散?;ㄈ锍首仙魻睿ㄈ镱^似喇叭口,周圍呈紫色,蕊心呈黃色。一言蔽之,楝花并不是十分惹人眼目,其最大看點就是滿樹繁花而花期較長,在有的年頭能開上一個月。楝花,最早見載于《爾雅》:“葉可練物,謂之楝?!薄痘茨献印飞弦灿小捌咴鹿賯}其樹楝”之記載。
楝花,屬于蕓香目楝科楝屬落葉喬木,楝屬植物大約有20種,其中我國主要是苦楝和川楝兩種,苦楝野生分布于山東、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陜西、甘肅、臺灣、四川、云南、海南等??;川楝野生分布于中國甘肅、湖北、四川、貴州和云南等省。楝樹心材黃褐,紋理粗而美,質輕軟,有光澤,施工易,經(jīng)久耐用,是制作家具、樂器、建筑用的良好材質。楝樹皮、楝樹葉、楝樹子具有明顯的驅蟲效果,萃取的楝素是極佳的生物環(huán)保殺蟲劑。楝樹在現(xiàn)代農業(yè)方面的應用也來越廣泛。作為良好的綠化樹木,有著極強的凈化空氣的能力,還可以有效避免蚊蟲騷擾,因此越來越多受到城市綠化的重視。楝花味苦,性寒,有小毒。功能:疏肝瀉火,行氣止痛,殺蟲。常用于肝氣郁滯或肝胃不和所致的脅肋作痛,氣血淤滯的婦女行經(jīng)腹痛等癥。楝花的葉子可以包粽子之外,古人還認為可以驅邪。據(jù)陶弘景《別錄》載:“俗人五月五日,取楝葉佩之,云祛惡也?!遍瑢?,則是禽類的好食料。
唐·溫庭筠《苦楝花》云:“院里鶯歌歇,墻頭蝶舞孤。天香薰羽葆,宮紫暈流蘇。晻曖迷青瑣,氤氳向畫圖。只應春惜別,留與博山爐。”這是唐詩宋詞里較早贊美楝花的詩詞。
唐·劉禹錫的《武陵書懷五十韻》云:“西漢開支郡,南朝號戚藩。四封當列宿,百雉俯清沅。高岸朝霞合,驚湍激箭奔。積陰春暗度,將霽霧先昏。俗尚東皇祀,謠傳義帝冤。桃花迷隱跡,楝葉慰忠魂......”
宋人詠楝詩詞最見豐富多彩,客觀上反映了宋代楝樹的推廣種植狀況。宋多數(shù)作家的作品尚無“苦楝”之名,梅堯臣作品既有苦楝名,又有楝名,似乎已經(jīng)知道楝分為兩種。 宋·張?zhí)N《楝花》云:“綠樹菲菲紫白香,猶堪纏黍吊沉湘。江南四月無風訊,青草前頭蝶思狂。”
宋·詹慥 《寄胡籍溪》云:“雨過溪頭鳥篆沙,溪山深處野人家。門前桃李都飛盡,又見春光到楝花。”據(jù)《歲時記》載:“二十四番花信風,始梅花,終楝花。”《三柳軒雜記》稱“楝花為晚客”。說明楝花詩春花中的“殿軍”,楝花開后,就是“孟夏草木長”了。
宋·王安石《鐘山晚步》云:“小雨輕風落楝花,細紅如雪點平沙。槿籬竹屋江村路,時見宜城賣酒家。“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云:“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黃鳥數(shù)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宋·蔣捷《解佩令》云:“春晴也好,春陰也好,著些兒、春雨越好;春雨如絲,繡出花枝紅裊;怎禁他、孟婆合皂。 梅花風小,杏花風小,海棠風、驀地寒峭;歲歲春光,被二十四風吹老;楝花風、爾且慢到。”
宋·丘葵《初夏》云:“一信楝花風,一年春事空;池荷還揭揭,櫻筍又匆匆;空嘆時光換,誰知造化工;盡將枝上色,并作石榴紅。”
宋·蘇軾《仆年三十九在潤州道上過除夜作此詩又二十年》云:“寺官官小未朝參,紅日半窗春睡酣。為報鄰雞莫驚覺,更容殘夢到江南。釣艇歸時菖葉雨,繰車鳴處楝花風。長江昔日經(jīng)游地,盡在如今夢寐中。”
宋·黃庭堅《次韻寅庵四首》其一云:“大若塘邊擉網(wǎng)魚,小桃源口帶經(jīng)鋤。詩催孺子成雞柵,茶約鄰翁掘芋區(qū)。苦楝狂風寒徹骨,黃梅細雨潤如酥。此時睡到日三丈,自起開關招酒徒。”
宋·周密的《浪淘沙》“柳色淡如秋,蝶懶鶯羞,十分春事九分休;開盡楝花寒尚在,怕上簾鉤。京洛少年游,誰念淹留,東風吹雨過西樓;殘夢宿酲相合就,一段新愁。”
宋·董嗣杲《楝花》云:“吹將二十四番愁,錦樣群芳逐急流。風信到花春自往,霜華著子晚誰收。樹攢密萼屯陰重。瓣落高枝綴蘚稠。霞外曾傳香醉詠,鶯鶯未囀舌應柔。”
宋·陳師道《楝花》云:“密葉已成蔭,高花初著枝。幽香不自好,寒艷未多知。會見垂金彈,聊容折紫緌。粉身非所恨,猶復得聞思。”
宋·舒岳祥《楝花》云:“楝花飄砌。蔌蔌清香細。梅雨過,萍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 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后,一鉤淡月天如水。”
宋·謝逸《千秋歲·詠夏景》云:“楝花飄砌。蔌蔌清香細。梅雨過,萍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后,一鉤淡月天如水。”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夏日圖景,描繪出濃郁的生活情趣。
元·朱?;蕖都挠选吩疲骸?/span>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宋·王安石《鐘山晚步》云:“小雨輕風落楝花,細紅如雪點平沙。槿籬竹屋江村路,時見宜城賣酒家。”
南宋·陸游楝花詩句最多?!冻跸摹吩疲骸?/span>梅子生仁已帶酸,楝花墮地尚微寒。室無長物惟空榻,頭不加巾但小冠。蠶簇倚墻絲盎起,稻秧經(jīng)雨水陂寬。效原清潤身差健,剩欲閑游一跨鞍。”
宋·張?zhí)N《詠楝花》云:“綠樹菲菲紫白香,猶堪纏黍予沉湘。江南四月無風信,青草前頭蝶思狂。”
宋·謝逸《千秋歲·楝花飄砌》云:“楝花飄砌。蔌蔌清香細。梅雨過,萍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后,一鉤淡月天如水。”
宋·周密《浪淘沙》云:“柳色淡如秋。蝶懶鶯羞。十分春事九分休。開盡楝花寒尚在,怕上簾鉤。京洛少年游。誰念淹留。東風吹雨過西樓。殘夢宿酲相合就,一段新愁。”
宋·仇遠《更漏子》上半闕:“楝花風,都過了。冷落綠陰池沼。春草草,草離離。離人歸未歸。暗魂消,頻夢見。依約舊時庭院。紅笑淺,綠顰深。東風不自禁。”
宋·汪元量《江上》云:“楝花風緊子規(guī)急,楊柳煙昏黃鳥哀。潮落潮生天外去,人歌人哭水邊來。潮落潮生天外去,人歌人哭水邊來。推篷坐對吳山月,幾度關門擊柝回。”
宋·趙長卿《臨江仙》云:“簾幕輕風灑灑,園林綠蔭垂垂。楝花開遍麥秋時。雨深芳草渡,蝴蝶正慵飛。憔悴三春心事,風流一弄金衣。韶光老盡起深思。日長庭院里,徙倚聽催歸。”
宋·蔣捷《解佩令》云:“春晴也好,春陰也好,著些兒春雨越好。春雨如絲,繡出花枝紅裊,怎禁他孟婆合皂。梅花風小,杏花風小,海棠風驀地寒峭。歲歲春光,被二十四風吹老,楝花風爾且慢到。”
元末·朱?;蕖都挠选?“雨過溪頭鳥篆沙,溪山深處野人家。門前桃李都飛盡,又見春光到楝花。”
元末·陳基《次沈仲說韻》云:“楝樹飛花雪打蓬,居人行樂四時同。波涵太澤平如掌,云割西山半入空。金剎遠瞻樓閣壯,畫船爭載綺羅紅。如何越女承恩後,不逐吳王住甬東。”
明初·楊基《天平山中》:“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清·張鵬翮《楝樹》云:“見說蛟龍畏楝花,移栽何不向江涯?更聞彩鳳來求實,人羨朝陽第一家。”
清·徐庭翼《楝花二首》云:“楝花品列眾香中,我笑前人太不公。二十四番絕以此,也應羞愧對春風。終于楝子始于梅,花圃應羞與并栽。蜂蝶知無香艷采,紛紛飛過粉墻來。”
清·洪炳文《鬢云松令·憶家圃楝花盛時即景》云:“燕鶯來,蜂蝶聚。一陣東風,吹落花如雨。滿地繁英紛莫數(shù)。為愛吾廬,近了扶疏樹。月當空,日卓午。撲鼻濃香,如入梅林去。廿四番風留不住。欲寫春光,且喚丹青補。”
當代·俞平伯云《楝花》云:“天氣清和四月中,門前吹到楝花風。 南來未識亭亭樹,淡紫英繁小葉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