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九
又稱為小除夕。民謠“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臨近春節(jié),廣東隊迎春花市也正舉辦得熱鬧非凡,年意愈濃。
春聯(lián):春風(fēng)掩映千門柳 暖雨晴開一徑花
行花市
迎春花市盛于廣東一帶,又名行花街、行年宵,春節(jié)前夕開始舉辦,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大街小巷繁華似錦,人海如潮。
羊城竹枝詞
羊城世界本花花,
更買鮮花度年華。
除夕案頭齊供奉,
香風(fēng)吹暖到人家。
香街十里一城春,
笑語喧聲入彩門。
疑是層巒采蜜使,
幻成百萬賞花人。春聯(lián):子時一刻開新律 鼠歲三春報好音
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lián)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寧國府從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nèi)廳、內(nèi)三門、內(nèi)儀門并內(nèi)垂門,直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燭,點(diǎn)的兩條金龍一般。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 榮國府元宵開夜宴》
臘月三十
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俗稱除夕?!芭f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故又稱除歲。“除夕”即除舊布新、月窮歲盡之意。
除夕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習(xí)俗。據(jù)《呂氏春秋 季冬紀(jì)》記載:每年將盡之時,皇宮里要舉行“大儺”儀式,擊鼓驅(qū)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此即“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關(guān)于“除夕”一詞,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風(fēng)土記》:“至除夕達(dá)旦不眠,謂之守歲?!痹诠糯俺Α边€有許多雅稱,如除儺、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
春聯(lián):爆竹聲中催臘去 寒梅香里送春來
紅色春聯(lián)貼滿在每家門上,寫著:吉祥、快樂、和平、富貴、三陽開泰。因?yàn)檫@是個大地春回,也是代表生命、發(fā)達(dá)、富貴的節(jié)日。
街頭屋前,到處是爆竹聲,充塞著硫磺味。父親失了他們的威嚴(yán),祖父更比以前和藹,孩子們吹口笛,帶假面具,玩泥娃娃。鄉(xiāng)下姑娘穿紅戴綠,跑三四里路到鄰村去看草臺戲。
—— 林語堂《記舊歷除夕》
除 夕 詞
明 沈明
鑼鼓兒童聲聒耳,傍早關(guān)門;掛起新簾子,炮仗滿街驚耗鬼,送柴燒在烏盆里。寫就神荼并郁壘,戲馬送神。多著同興紙,分歲酒闌扶醉起,闔門一夜歡喜。
貼春聯(lián)
除夕,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張貼大紅春聯(lián),以增添喜慶氣氛。老舍先生一生很喜愛寫春聯(lián),他曾言:“歡迎春節(jié),要貼春聯(lián)。大紅的紙,黑亮的字,分貼門旁,的確增加喜氣?!?/p>
春節(jié)以貼對聯(lián)開始……貼對聯(lián)的任務(wù),是由叔父和我完成。叔父不識字,一切雜活:打漿糊、掃門板、刷貼,都有他做。我只是看看父親已經(jīng)在背面注明的“上、下”兩個字,告訴叔父,他按照經(jīng)驗(yàn),就知道分左右貼好,沒有發(fā)生過錯誤。我記得每年都有的一副是: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這是父親認(rèn)為合乎我家情況的。
——孫犁《記春節(jié)》
春聯(lián):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
年夜飯
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tuán)圓飯”“合家歡”,是全家全年最重要的一頓飯,《荊楚歲時記》載:“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惫磐駚?,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已成為最重要的年俗。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這是鄉(xiāng)下人說的話,北平人稱餃子為“煮餑餑”?!ο沟哪且活D,還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進(jìn)一塊銀幣,誰吃到那一只主交好運(yùn)。
——梁實(shí)秋《北平年景》
守歲
守歲,俗稱“熬年”。除夕之夜,燈火通明,合家圍坐,辭舊歲,迎新年,徹夜不眠,稱為“守歲”。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tuán)坐,達(dá)旦不寐,謂之‘守歲’?!笔貧q的習(xí)俗既有對歲月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 歲
宋 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之奈何。兒童強(qiáng)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壓歲錢
壓歲錢,古稱“厭勝錢”“壓祟錢”“押歲錢”。除夕的年夜飯后,小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據(jù)《燕京歲時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押歲錢?!惫湃苏J(rèn)為,壓歲錢可以驅(qū)邪除兇,求平安。
壓歲錢
清 吳曼云
百十錢穿彩線長,
分來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談簫價,
添得嬌兒一夜忙。
一年中最高興的時節(jié),自然要數(shù)除夕了。辭歲之后,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著,放在枕邊,只要過一宵,便可以隨意使用。睡在枕上,看著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小鼓、刀槍、泥人、糖菩薩……。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
正月初一
按照我國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朔”“正旦”等。這一天是春節(jié)慶祝中最隆重的一天,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謂“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謂“滿堂紅”。梆敲三更,響炮連天,象征著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拉開千家萬戶普天同慶過新年的帷幕。
甲午元旦
清 孔尚任
蕭疏白發(fā)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辨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初一,我們一早就穿起新衣,對父母親和長輩磕頭拜年,也拿到了包著紅紙的壓歲錢,里面是锃亮的一塊墨西哥“站人”銀元!
——冰心《漫談過年》
拜年
正月初一相互拜年,也稱賀年、賀歲、賀正、拜節(jié)等。明人田汝成《熙朝樂事》有專門關(guān)于拜年的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嗽,啖黍糕,謂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姻友投箋互拜,謂拜年。”
天麻麻亮,左鄰右舍拜年的人已經(jīng)敲門。開門相見七嘴八舌地嚷嚷:“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時串百家門,正月初一要給百家拜年。出左鄰右舍,走東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門各戶拜個遍,這時我才覺得得到了公認(rèn),我又長了一歲。
——劉紹棠《本命年的回想》
春聯(lián):秉筆書春共醉熒屏宜合詠
聞雞賀歲同圓夢想再聯(lián)歡
正月初二
傳統(tǒng)上,在正月初二這天叫作狗日或者犬日,古人認(rèn)為,這一天是狗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我國舊時有回娘家、祭財神等習(xí)俗。
正月初三
古人認(rèn)為,正月初三這一天為谷子的生日,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在宋代,這天是天慶節(jié),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正月初一相同。在初三這天夜幕降臨后,家家戶戶都焚香秉燭,以三牲、水果、酒飯拜謝門神。然后將年節(jié)時的松柏枝及節(jié)期所掛門神像、門箋紙等一并焚化。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稱為“接神日”。一般商家會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初四這天下午,接五路財神儀式的準(zhǔn)備工作就開始了,直到晚上才結(jié)束。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傳說姜子牙封妻子為窮神,并令她“逢破即歸”,人們?yōu)榱吮芨F神,就把這一天稱為“破五”。從這天開始,春節(jié)期間的許多禁忌都可以破除。
送五窮
五窮是五種窮鬼的略稱,分別為:智窮、學(xué)窮、文 窮、命窮、交窮。正月初五則是中國北方的“送窮日”。送窮這一習(xí)俗至唐代時已經(jīng)相當(dāng)盛行。
正月初五日,俗謂之破五。
各家用紙制造婦人,自背紙袋,袋屋內(nèi)積土置袋內(nèi),送外燃炮炸之,俗謂“送五窮”。
——《張北縣志》
開市
這天是傳說中的財神生日。因此,人們要置辦酒席,燃放爆竹,為財神祝壽,接財神進(jìn)門。按照舊俗,春節(jié)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就關(guān)張了,而到了正月初五這天,家家又都重新開張了。
晦日送窮
唐 姚合
年年到此日,
瀝酒拜街中。
萬戶千門看,
無人不送窮。
山水六五祝您新春快樂,鼠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