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許多傳統(tǒng)文化,比如:端午節(jié)、賽龍舟、中秋節(jié)賞月、元宵節(jié)吃餃子、春節(jié)放鞭炮、、、、、、
就拿“春節(jié)放鞭炮”來說吧!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來傳說從前,有個叫“年”的怪獸,每年大年三十就會到村子里去危害人類。村里的人大驚失色,嚇得魂飛魄散,卻毫無還手之力,只好能躲一天是一天。因為“年”一次能吃掉整個村子的人,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有一年,這個叫“年”的怪獸又來了。天漸漸黑了,一位大膽的老人點起火堆,頓時熊熊大火燃燒了起來。就當(dāng)火快滅時,一個小孩子找了根竹節(jié)扔進火堆,那時“年”正要吃人,被這突然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響,嚇得狼狽地落荒而逃。
雖然從此“年”不來了,但人們?nèi)耘f擔(dān)心它還會再來騷擾。就這樣,“過年放鞭炮”的習(xí)俗就形成了。
過年時,大家除了放鞭炮,還要吃水餃。老師說:“餃子”就是“交子”,意思是說舊年向新的一年交替。而古人在餃子里放一枚銅板,誰第一個吃到裝有銅板的餃子,就意寓著今年會很幸運?,F(xiàn)在的人們,覺得這樣不衛(wèi)生,改用裝一顆蜜糖。
春節(jié)還要倒貼“?!弊?,因為象征著幸福到了。
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遠!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
兗州市實驗小學(xué)西校區(qū)四年級:郭程浩
在我們中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過春節(jié)。從進入臘月,市場上到處都有很多很多的年貨,為節(jié)日增加了喜慶的氣氛。
進入年貨市場,占了很大部分的是春聯(lián),春聯(lián)有各種各樣的,有的上面寫著大大的“?!弊趾汀罢胸斶M寶”;有的寫著“歲歲皆如意,年年盡平安”、“江山萬里如畫,神州四時皆春”等等一些歡樂祥和的話語!每家都會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春聯(lián)買回去,等待大年三十那天貼上去!
走過賣春聯(lián)的,就進入了賣煙花爆竹的地方,那里有“花中花”“坦克車”這些全部是孩子們玩的。還有一些大人放的,有“孔雀開屏”“大禮花彈”“絢麗多彩”“吉祥富貴”等等。鞭炮的數(shù)量也很多,有1000的有2000的還有10000的,這些全都是引人注目的年貨,家家必備。
我愛春節(jié),我愛春聯(lián),我還愛鞭炮?。?!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春節(jié)的習(xí)俗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比如:過年放鞭炮,重陽節(jié)登高等。
我們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是春節(jié)。
過春節(jié)的時候大家都要貼對聯(lián)、貼福字,還要倒著貼,意思是幸福來到了我們身邊。春節(jié)吃餃子。餃子是“交子”的意思,是舊年向新一年的過渡和交替。古人以前還會包一個錢幣在餃子里面,誰第一個吃到錢餃,誰就會在新一年中有福氣,可現(xiàn)代人覺得錢幣太不衛(wèi)生了,就改為包糖了......
過春節(jié)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來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獸每到過年就來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獸又來吃人了,大家都跑到昆侖山。這時一位年邁的老人卻拿來紅紙做春聯(lián),拿來稻草做鞭炮,還拿來蠟燭做燈籠,年獸一看見這些東西嚇得魂飛魄散。從此年再也不敢到人間來了,但人們怕它再來人間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附:下水作文
中國的陶瓷介紹
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為主要原料與其它天然礦物原料經(jīng)過粉碎、成型、煅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各種器物。
瓷器源于中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即生產(chǎn)出原始青瓷,到了明清兩代,中國的陶瓷藝術(shù)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陶瓷是我國的國粹,國外認識中國就首先通過陶瓷來認識的,中國的英文CHINA就是陶瓷的意思。
一般來說,陶瓷可以分為陶類和瓷類,陶一般是用陶土做成。燒制陶器的溫度大體在900-1050攝氏度之間。陶器質(zhì)地比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較強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無釉,主要用于日用器具、建筑衛(wèi)生裝飾用品。瓷是用瓷土燒制的器具,半透明,瓷質(zhì)細膩,基本上不吸水,主要用于日用餐茶具,陳設(shè)瓷及部份工業(yè)瓷。
古代的陶瓷一般用于家庭和宮中使用,后來更多的是作為裝飾觀賞用,有的成了藝術(shù)極品。
我國最有名的是景德鎮(zhèn)陶瓷?;ㄆ可隙籍嬛鸹ú十?,精美極了,有山水畫,有人物畫,有花鳥畫。藝術(shù)成就非常高超,常常被各博物館及中外藝術(shù)家收藏。
泥塑的京戲臉譜
【定義】
臉譜是中國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于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shù)。
【特點】
臉譜的主要特點有以下三點:一、美與丑的矛盾統(tǒng)一;二、與角色的性格關(guān)系密切;三、其圖案是程式化的。
臉譜對于不同的行當(dāng),情況不一?!吧薄ⅰ暗泵娌炕瘖y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潔面”。而“凈行”與“丑行”面部繪畫比較復(fù)雜,特別是凈,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fù)雜,因此稱"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
中國京劇臉譜藝術(shù)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shù)門類,在國內(nèi)外流行的范圍相當(dāng)廣泛,已經(jīng)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標(biāo)識。
臉譜來源于舞臺,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以及人們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風(fēng)格迥異的臉譜形象。這遠遠超出了舞臺應(yīng)用的范圍,足見臉譜藝術(shù)在人們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說明臉譜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許多國際友人、國內(nèi)的有識之士出于對中國戲曲臉譜的好奇與喜愛,都在探索臉譜的奧秘。
【臉譜的類別】
大家看到的臉譜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工藝美術(shù)性臉譜。這類臉譜是作者根據(jù)自己的思維想象,在石膏材質(zhì)的臉形上,用繪畫,編織,刺繡等手法制作出形態(tài)各異,色彩圖案變化多樣的臉譜制品,這類臉譜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另一類是舞臺實用臉譜。這類臉譜是根據(jù)劇情和劇中人物的需要,演員用夸張的手法在臉上勾畫出不同顏色,不同圖案和紋樣的臉譜。
【臉譜的起源】
關(guān)于舞臺臉譜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源于我國南北朝北齊,興盛于唐代的歌舞戲,也叫大面或代面,是為了歌頌蘭陵王的戰(zhàn)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說的是蘭陵王高長恭,勇猛善戰(zhàn),貌若婦人,每次出戰(zhàn),均戴兇猛假面,屢屢得勝。人們?yōu)榱烁桧炋m陵王創(chuàng)造了男子獨舞,也帶面具。戲曲演員在舞臺上勾畫臉譜是用來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點,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實現(xiàn)豐富的舞臺色彩,美化舞臺的效果,舞臺臉譜是人們頭腦中理念與觀感的諧和統(tǒng)一。
刺繡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縫跡構(gòu)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shè)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shù)。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刺繡的技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wǎng)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繡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shù)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臺布、舞臺、藝術(shù)品裝飾。
端午節(jié)的習(xí)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jié)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xí)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jì)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xí),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jì)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食粽: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xí)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fēng)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fēng)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jié)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xué)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xí)俗。
除夕的傳統(tǒng)習(xí)俗
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漢族入民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農(nóng)歷臘月初開始,人們爭相購置年貨,城鄉(xiāng)排練社火,籌備過年。臘月初八日須吃“臘八粥”,即煮米飯,米飯煮的很香,不吃菜。除人吃外,還須向天地潑撒一些,以示敬神祈求平安。臘月二十三,俗稱“灶火娘娘上天”,灶神要去轉(zhuǎn)娘家,兼言人的善惡,所以晚上取下灶爺像誠心焚化,并須獻“灶干糧”,讓灶神帶上。此后須上墳祭祖,掃房,貼窗花。臘月三十貼新對子、門神、五福,內(nèi)外打掃整潔。傍晚,用“醋壇神”(將圓水崗石燒紅,放在醋碗內(nèi)到各屋及畜禽圈轉(zhuǎn)一圈)清潔家中,然后鳴炮請神。一般家中都用黃紙簽定“福祿壽三大財神”、“三代宗祖”兩個神位牌,用香、表、酒、馬、饅頭虔誠供奉。之后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發(fā)壓歲錢,吃豬肘子、頭肉,俗稱“咬鬼”。之后或打牌、或喝酒、熬到天亮,俗稱“守歲”。正月初一天剛亮,鳴炮“迎喜神”,吃臊子面,然后到村上各家給老人拜年,至初五,忌諱做針線活、掃地、動切刀、犯口舌等,以祈求一年吉利。初五日一般都要吃面攪團,俗謂“纏五窮”,并清除院內(nèi)外垃圾,洗臟衣服稱“掃五窮”。初七俗稱人日,吃長壽面,上香放炮。(據(jù)傳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元宵節(jié)(上元):正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有“小年大十五”之說,一般從初九以后,各村鎮(zhèn)社火隊開始出動,獅子、龍燈、旱船等走鄉(xiāng)串戶,較大村莊還排練秦腔,每晚結(jié)合社火演出,張燈結(jié)彩,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景象非常熱鬧。十四、十五、十六男女老少都要出門游賞,謂之“游百病”,以祓病納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
二月二:俗稱“龍?zhí)ь^”,家家炒豆子,寓驚醒龍神,祈求甘霖之意。一般都特意理發(fā)、剃須,表示新一年農(nóng)活重新開始,兼寓除舊布新之意。
花朝: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社日:農(nóng)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在春分前后)叫春社。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清明前二日?!肚G楚歲時記》說,冬至后一百五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食的代稱。但依舊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時是一百六日。
清明節(jié):清明前五日開始,擇昔日掃墓祭祖,修墓。清明前一日,一般人家不上墳,謂這一日燒的紙錢會讓介子推拿去。
上巳:原定為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舊俗以此日臨水 除不祥,叫做修 。但自曹魏以后,把節(jié)日固定為三月三日。后來變成了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
浴佛節(jié):傳說四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生日。《荊楚歲時記》說,荊楚以四月八日諸寺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
端午(端陽):五月初五日?!肚G楚歲時記》說,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們在這一天競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來又把船做成龍形,叫龍舟競渡。)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傳說很多。唐代以后,端午節(jié)被規(guī)定為大節(jié)日,常有賞賜。家家門上插柳枝,吃粽子、甜酒醅,小孩帶荷包,手足系五色彩線,謂之“纏花線”??诒峭啃埸S或喝雄黃酒,為防蛇蝎叮咬。
伏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叫初伏,第四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叫終伏(末伏),總稱為三伏。據(jù)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個大節(jié)日。一般所謂伏日,大約指的是初伏。
七夕:七月七日?!肚G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的晚間是牽??椗蹠?,大家婦女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陳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中元:六月十五日。佛教傳說:目連的母親墮人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連求教于佛,佛為他說盂蘭盆經(jīng),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后代把中元看成鬼節(jié),有施餓鬼等等迷信活動。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jié)。當(dāng)明月升起時,家家以瓜果、月餅香火敬獻月亮,有慶祝豐收之意。全家團聚,鄰居互贈月餅,以祝賀平安如意。
重陽(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為九是陽數(shù),百月都逢九,所以稱重陽。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酒的習(xí)慣。據(jù)《續(xù)齊諧記》所載,費長房時汝南恒景說,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災(zāi)難,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
十月一:俗稱“送寒夜”,用紙剪糊衣服被子并冥錢燒于祖墓或村外路口,讓祖先過冬。有條件的地方,還有吃麻腐包子的習(xí)慣。
冬至:就是冬至節(jié)。冬至前一日稱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做“冬至一陽生”。古人又認為:冬天來了,春天就要跟著到來。
臘日:臘是祭名。《說文》“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可見漢代的臘日是冬至后第三個戌日。但是《荊楚歲時記》以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并說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以逐疲。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釋,到今天還有“臘八粥”的風(fēng)俗。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是除舊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的由來】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俺Α笔且荒曛腥藗兂f布新、祈福禳災(zāi)的日子。
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在我國民間普遍重視次日,被成為“年關(guān)”。舊日,工商業(yè)者視端午、中秋、除夕為一年中之三大節(jié)關(guān),每個節(jié)關(guān)都要結(jié)算帳目,而以除夕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來往帳,核實盈虧,規(guī)劃來年。中國傳統(tǒng)風(fēng)俗,除夕與春節(jié),時相接,俗相類,實為一個傳統(tǒng)佳節(jié)。
“除夕”,義謂舊歲至此而除夕,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布新之吉兆。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如屠蘇。千門萬戶瞳痛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薄秹袅轰洝肪碓疲骸笆卤M,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 家不論大小戶,俱灑掃門 ,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萬歷嘉興府志》:“臘月,鄉(xiāng)人以朱墨圖面,跳舞于市,行古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貼,井皆封,爆竹, 設(shè)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背κ貧q,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內(nèi)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fēng)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背χ?,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xí)俗?!堆嗑q時記》:“凡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nbsp;
除夕謝年歌
除夕繁忙,勿忘上蒼。
三頭六眼,敬請先嘗。
保我合家,人財兩旺。
子弟求學(xué),讀書快上。
一家人口,麻痘稀朗。
農(nóng)作收入,五谷滿倉。
家里飼養(yǎng),六畜興旺。
祈禱明年,蒸蒸日上。
【除夕的習(xí)俗】除夕和春節(jié)相連,風(fēng)俗內(nèi)容有別而相聯(lián)系。除夕主題是除舊布新,團圓喜慶。主要習(xí)俗活動有祭祖、貼春聯(lián)、吃年夜飯、送壓歲錢、守歲、放爆竹等。
[貼門神]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fēng)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guān)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zhí)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yīng)貼在新結(jié)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后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春聯(lián)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guān)。據(jù)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zhǔn)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lián),以示慶賀。原來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fù)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lián)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nèi)。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fēng)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lián)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fā)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fā)展。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dāng)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xí)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xí)俗。 守歲的習(xí)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接神]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tǒng)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后,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yù)先查好"憲書",然后帶領(lǐng)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后,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后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nèi)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吃年夜飯]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dāng)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xùn)|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螅瑹釟怛v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yù)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xí)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xí)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zé)岬乃幉?,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yù)祝壽長百年。
[放爆竹]當(dāng)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fēng)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biāo)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jīng)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不過,據(jù)舊習(xí)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fā)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shè)火鍋,按靈位設(shè)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fēng)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財神]舊時,從春節(jié)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shù)膩砝玻?這時屋里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dāng)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shù)哪樱泶┘t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胡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后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fā)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于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后,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zhuǎn)到別家去了。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xué)習(xí)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 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guān)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伤匀焕^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 內(nèi)幾根紅臘燭還發(fā)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fēng)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習(xí)俗:
除夕夜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而此時也是讓孩子了解傳統(tǒng)春節(jié),接受傳統(tǒng)教育的最佳時機。
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飯、守歲。
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jié)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jié)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jì)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tǒng)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 :
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xùn)|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yù)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xí)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xí)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xí)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yù)祝壽長百年。
春節(jié)食譜推薦 :
·年年有余
原料:黃魚、番茄醬、糖、醋、茹粉、蔥花、蒜米、筍丁
制法:將黃魚切十字花刀,下八成油炸熟撈出,鍋留底油,下上述調(diào)料,勾芡,淋在魚身上即成。
·年年糕
原料:紅年糕、白年糕、糖、水、茹粉
制法:將紅、白年糕改刀成長方形塊狀,沾上茹粉下過油,撈出擺放在盤中。鍋中放入糖水,待糖融化時勾芡淋在年糕上即成。
·十錦太平燕
原料:鵪鶉蛋10粒,肉燕、香菇、脛花、冬筍、西芹、肚片、蘿卜、鹽、味精、紹酒、麻油
制法:將鵪鶉蛋、肉燕調(diào)好味倒入碗中,將上述原料切片、飛水后撈出,淋上紹酒、麻油,擺在原料上即成。
炒芥菜和春卷也是年夜飯里必不可少的。芥菜寓意發(fā)財。
·八生火鍋
原料:脛花、蝦仁、鮮魷、海蠣、青蛾、生魚片、鱘條、芹菜絲、香菇、粉絲等
制法:將調(diào)好味的火鍋燒開,隨心所欲,涮入鍋中即可。
在吃年夜飯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準(zhǔn)備這頓盛宴的家庭成員,因為,從準(zhǔn)備到制作需要幾天的時間,而且在除夕夜當(dāng)天,這些家庭成員為了其他人吃得開心、吃得熱鬧仍然在不停的忙碌。
守歲的習(xí)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闭湎耆A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此時,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名詩念給孩子聽,并作出解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晚家人團圓,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它們的叫法還有討口彩的含義,比如:
·吃棗——春來早;
·吃柿餅——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長生果——長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