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述,除《周易》外,《連山易》《歸藏易》早已失傳,似乎很難比較三部易經(jīng)具體的區(qū)別在何處了。據(jù)學者研究,反映《連山易》學術思想的《太玄經(jīng)》以及反映《歸藏易》學術思想的《元包經(jīng)》還是留世于今,使今人得以大致知道連山、歸藏的風貌。[注1]
《太玄經(jīng)》為漢末大文學家、辭學家揚雄所撰?!稘h書·揚雄傳》介紹了其主要內(nèi)容,并指出周易與太玄的不同,稱:“觀易者,見其卦而名之;觀玄者數(shù)其畫而定之?!盵注2]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更指出:“易與太玄大抵道同而法異。易畫有二,曰陰曰陽;玄畫有三,曰一曰二曰三。易有六位,玄有四重,易以八卦相重為六十四卦,玄以一二三錯于方州部家為八十一首。易每卦六爻,合為三百八十四爻;玄每首九贊,合為七百二十九贊,皆當期以日。易有元亨利貞,玄有罔直蒙奠冥。易有大衍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九;玄有天地之策各十八,合為三十六策,地則虛三,用三十三策……”[注3]可見《太玄經(jīng)》無論在卦名的取法上,或是在具體推演形式上與《周易》均有所不同。《太玄經(jīng)》共九九八十一卦,其實是3的4次方的排列組合,見下圖:
再看《元包經(jīng)》?!对?jīng)》系北周衛(wèi)元嵩所著,使《歸元易》內(nèi)容賴以保存。唐代蘇明源為《元包經(jīng)》作傳,唐人李江為之作注,宋人昇子洸合疏義釋音為一篇,使《元包經(jīng)》體系更為完整。作為《歸藏易》之遺作,《元包經(jīng)》專主卦變。從每宮八卦、八宮六十四卦出發(fā),每宮本卦一爻變,則形成另一卦。所以又稱世爻變化,詳見下圖:
上圖應從最右一列讀起。從一行和二行可見八卦的性質和次序,它是完全按天體運轉,四季變換來排列的,由此也可看見《易經(jīng)》唯物的一面。
可見,《元包經(jīng)》在卦數(shù)、卦象和卦的構成上已同《周易》無二,但兩者卦辭經(jīng)文的表述卻完全不同。如坤卦,《周易》表述是“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薄对?jīng)》表述為:
綜上,易學三經(jīng)盡管有所差異,但殊途同歸,它們在不同時期總結并揭示了華夏祖先對“天人合一”思想的認識及運用,是對燦爛的中華文明的一個偉大貢獻。
注1:見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易學精要》,鄒學熹編著。
注2:見《漢書·揚雄傳》。
注3:見司馬光《說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