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期,統(tǒng)治昏暗,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不安,因此,各地農民暴動的事件十分頻繁。我們也都知道,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六月,爆發(fā)的黃巢大起義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
可是你知道嗎,在黃巢起義前,還有一場大規(guī)模的起義,并一度占據(jù)了唐朝財賦命脈的江淮地區(qū),差點提前結束唐王朝,這場大起義就是——龐勛起義。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十一月,唐朝政府下令從徐州和泗州(今江蘇盱眙北)地區(qū),招募2000名士兵到廣西戍邊,其中有800人駐在了桂州(今廣西桂林),約定三年輪換。
咸通九年(868年)七月,徐州、泗州來的士兵在桂州已經駐守了6年,士兵們強烈要求輪換回徐泗,結果得到的答復是:“戍守期要延長,不能輪換。”
這800名士兵素以強悍而著稱,而管理他們的唐朝軍官治軍又殘暴,于是,憤怒的士兵們發(fā)動了兵變,他們搶奪武器庫后,殺死監(jiān)視他們的軍官,并推舉頗有聲望的糧料判官龐勛為領袖,在桂州發(fā)動武裝起義。
起義軍思鄉(xiāng)深切,他們一路北上,準備打回老家徐州。由于義軍軍紀嚴明,一路上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在群眾的支持下,龐勛率領的義軍一舉攻下了徐州城。
徐州附近的老百姓也踴躍參加義軍,出現(xiàn)了父送子、妻勸夫的熱烈場面。一些原來散落在浙、淮地區(qū)和山東、河南南部一帶暴動的農民,也全都遠道而來,加入了義軍,起義軍迅速發(fā)展到了20多萬人。至此,這場由桂州戍邊士兵引發(fā)的兵變,發(fā)展成為了一場農民大起義。
義軍壯大后,所向披靡,他們除了攻下徐州外,還占領了淮南、淮北的廣大地區(qū),并攻下了淮口和運河沿岸的重要據(jù)點,切斷了從江淮通往唐朝京都長安的漕運線。
唐朝廷得訊后朝野震驚,因為在唐朝中后期,“國家用度盡仰江、淮”,運河的運輸線被切斷后,唐上自皇室內廷,下至禁軍親兵,皆無以供給。
因此,唐王朝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來撲滅龐勛起義的烈焰。唐王朝派兵20萬,以收買和圍剿的策略,向義軍發(fā)動了瘋狂的反撲。
此時,龐勛在屢次擊敗唐朝的官軍,并在江淮漕運口截獲了大量的貢品商物后,也有些驕傲自滿,并且縱容手下特別是隨同他桂州起事的那些將領搶奪民資,掠人婦女等。
最終,咸通十年(869年)九月,龐勛率領的起義在經過一年零三個月后,被唐朝官軍剿滅,龐勛也在一場突圍中戰(zhàn)死。
龐勛大起義雖然被唐朝鎮(zhèn)壓下去了,但參加起義的余部仍散居在各地。7年后,當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爆發(fā)后,龐勛的余部立即響應,重新加入到了戰(zhàn)斗中。
宋代史學家宋祁在《新唐書·南詔傳》中總結唐朝滅亡的教訓,有一句評價:“唐亡于黃巢,而禍基于桂林。”這種看法還是非常準確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