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相信你不自覺地會繼續(xù)背下去,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端蜄|陽馬生序》開頭,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人,就是《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宋濂。
寒門出身、少年神童、開國文臣、授課太子、客死他鄉(xiāng)……這些關鍵詞加注于宋濂身上,為他不平凡的一生渲染太多傳奇色彩。文學的超高天賦,官途中的清正廉潔,為人處世的堅韌剛正也促使他的形象進一步地被世人深化美化。確實,在文章學術上,他勤懇自勉,所作造詣和貢獻無可厚非,是與高啟、劉基并肩的“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
可仕途上,他看透官場黑暗和齷齪,實則無心于功名利祿。
早年的宋濂醉心于文章,一心想做個純粹的詩人、文學家,保持著與官場的距離。元朝末年他已經(jīng)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了,元朝統(tǒng)治者想借他來收買天下士人,欲招他入朝。宋濂早已明白不得人心的元朝不會長遠,加之對腐敗政治的失望,以年老為由辭謝了征招。
改變他想法的契機,是朱元璋的出現(xiàn)。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大家都知道的人,農(nóng)民出生,卓越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完全是一手“打”下來的江山。他推翻了壓榨百姓、腐敗不堪的元朝,建立明朝。
可能是出于同樣貧苦出身的惺惺相惜,也可能是對朱元璋這位明主的信任,更可能是年老而內(nèi)心依然蠢蠢欲動的那顆“匡扶天下”的心,宋濂決定出山,輔佐朱元璋。
那時的宋濂忘記了自己對官場的警惕之心,他以為朱元璋會開創(chuàng)不同于元朝的盛世,會有和他一樣的治國理想。
可惜,他錯了。
陪伴朱元璋的那十九年,宋濂的確深受朱元璋信任。他充當朱元璋的高級幕僚、顧問,還負責起草文書,甚至是太子的經(jīng)學老師。朱元璋還經(jīng)常請教宋濂治國之道,宋濂也知無不言。朱元璋還任命宋濂的子孫,讓宋濂的后人也能入朝為官,可見朱元璋對宋濂是恩寵有加。
在這樣的浩蕩皇恩中,宋濂忘卻了伴君如伴虎,漸漸被朱元璋對他的寵信麻痹,甚至開始干涉朱元璋的決定。政治上,宋濂有著作為學者高風亮節(jié)的使命感,又深受佛學影響,他認同儒家的仁厚倫理,主張以寬仁治國。而朱元璋是個殺嗜成性的暴君、軍事家、統(tǒng)帥,他認為只有推行強權政治、嚴厲刑法才能穩(wěn)定天下,讓朱氏明王朝綿延百年。
宋濂和朱元璋的治國理念背道而馳,矛盾的種子就此埋下。
到了退休年紀,宋濂本該告老還鄉(xiāng),朱元璋喜聞樂見。可宋濂卻沒有真正地退出政治決策,他推行堅信的“仁政”甚至潛移默化地影響太子,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涉朱元璋的決定,朱元璋再也忍不了了。
此刻朱元璋對宋濂的厭惡到達了極點,礙于身份和天下士人對宋濂的遵從隱而不發(fā)。
終于,在“胡惟庸謀反案”中,宋濂的孫子宋慎牽扯其中,皇帝尋求的時機到來了。
胡惟庸倒臺,朱慎被下令處死。宋濂的次子宋璲被株連,宋濂雖然早已退休,也未能幸免,朱元璋將宋濂抓捕,準備處死他。幸得太子求情,宋濂才逃過一死,最終被流放四川茂州。
不幸的是,宋濂在流放途中病倒,就此離開人世,客死他鄉(xiāng)。一代大儒就此作古,引無數(shù)后人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