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快速學習法的秘訣,核心就這四個字:“錨點、組塊”!
引語:學習如上網(wǎng)
課堂上,老師以4G的速度講課,
學神以wifi的速度聽著,
學霸以3G速度記著,
學婊以2G速度干瞅著,
學屌經(jīng)常掉線,
學渣是搜不到也連不上,最后自動關機了!
信息不是知識,信息經(jīng)過意識賽選、提取、整理、考證、加工、分析、穿透后才能成為知識。普通人被信息包裹后,只能看到信息的表象,或者看見它的朦朧的影像,不能穿透信息背面,思想反被信息挾裹,如被藤曼糾纏在一起,為信息所迷惑所困。知識包裹的人能穿透信息表象直達背面,把包裹的信息轉(zhuǎn)變?yōu)橹R。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去建構(gòu)有關知識意義的洞見能力。1974年,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基于信息加工論的有關研究,提出著名的“信息加工理論”,信息加工理論作為一種學習理論,揭示了信息進入大腦后被加工的過程,以及人腦記憶系統(tǒng)的工作機理。信息加工理論非常強調(diào)“錨點”和“組塊”兩個關鍵概念,整個學習過程就是在這兩個關鍵概念的主動影響下進行的。
1/4、信息加工理論,「學習的編碼操作系統(tǒng)」
信息加工理論吸收了行為主義和傳統(tǒng)認知理論的優(yōu)點,是一種“認知—行為主義”的折中理論。它不僅把環(huán)境刺激作為學習行為的來源,而且認為學習和行為是環(huán)境刺激與學習已有圖式的相互作用。信息加工理論主要關注人類記憶系統(tǒng)的性質(zhì)和記憶系統(tǒng)中知識表征和貯存方式。記憶信息加工模式由三個結(jié)構(gòu)成分組成:感覺登記、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加涅也提出過一個信息加工模式,如下圖所示。該加工系統(tǒng)中的期望事項是指期望達到的目標,它具有一定的目標導向作用,期望給予信息反饋才會具有強化作用。執(zhí)行控制是指控制過程決定哪些信息從感覺登記進入短時記憶、如何進行編碼、采用何種策略等??梢?,期望事項與執(zhí)行控制在大腦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看出,盡管不同的心理學家對信息加工及貯存過程有著各自的理論模式,但對信息加工的一些方面已取得了共識。人們普遍認為,信息加工一般分為注意、編碼、貯存、提取、轉(zhuǎn)換、使用等幾個過程,其中主要有下列三個方面:
1、注意刺激;
當物理信號被感覺登記時,大腦記憶系統(tǒng)就開始工作。這些信息只停留非常短的時間。對感官施以影響的大量物理信號有一部分被選擇出來進一步加工,其余的信息則被剔除掉。
2、刺激編碼;
信息加工理論認為,短時記憶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信息進入大腦后,必須由感覺登記進行短時記憶。我們在短時記憶中對其進行加工時,其它信息由于得不到注意就會遺漏掉。若希望對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長時記憶,我們就必須進行編碼,即要轉(zhuǎn)換刺激,以便于貯存和日后提取。使用記憶取決于編碼,這是信息加工理論非常強調(diào)的一點。所謂編碼,實際是一個涉及覺察信息、從信息中抽取一種或多種分類特征,并對此形成相應的記憶痕跡的過程。一般認為,編碼有兩種策略:維持性策略和精致性復核。編碼中有個非常重要的組塊概念。所謂組塊,就是在記憶中把許多單位組合成較大單位的信息加工過程。把信息編碼成組塊,有助于增加信息攝入量,也有利于保持記憶。
3、貯存與提取信息;
編碼是為了把信息貯存在長時記憶中。信息的回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貯存的方式,以及信息與長時記憶中以往的內(nèi)容的關系。在信息加工理論中,新舊聯(lián)系不僅是新舊知識在邏輯上的關系,也包括新舊知識在任何維度上的聯(lián)結(jié)關系,其根本目的是達到對信息的長時記憶。在闡釋這個問題時,信息加工理論引入了另外一個重要概念:“錨點”。所謂錨點,是指為了控制新信息漂移而從記憶中消退,將長時記憶中的某個舊信息作為固定點,以使新信息與固定點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最終使信息在長時記憶中得到長期有效地保存。
綜上所述,當大腦接收到刺激信息時,首先是感覺登記。經(jīng)過短時記憶之后,如果沒有適當?shù)牟呗?,信息就會被遺失掉。只有那些經(jīng)過像編碼這樣的深度加工的信息,才有可能保持在長時記憶中。編碼中的維持性策略,只是通過機械地、無意義的重述來記住信息;精致性復述則主要是指對信息進行適當加工,以提高記憶痕跡的強度,有助于對大腦中所貯存的信息進行檢索,最終獲得長時記憶。加工方式有兩種,一是圖式中尋找與新信息能夠建立聯(lián)系的固定點,二是把信息的“比特”集合成較大的協(xié)調(diào)的整體或“記憶單位”,即形成一個知識的組塊,以提高大腦對信息的“庫存”量,提高記憶效果。如下圖所示:
KEYWORDS:
信息加工理論:是以“人與計算機類比”為基本假設,通過實驗法對人類的認知活動進行研究。信息加工理論可理解為一個「學習的編碼操作系統(tǒng)」,一般由感受器、傳入神經(jīng)、神經(jīng)中樞、傳出神經(jīng)和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相對應的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也是由感受器到感覺登記器,然后進行轉(zhuǎn)換和加工,形成短時記憶,經(jīng)過反復的學習,形成長時記憶,然后經(jīng)過反應發(fā)生器傳導到效應器,對知識進行使用與傳播;
2/4、為什么“信息加工理論”被稱為「學習的編碼操作系統(tǒng)」
要搞清學習的編碼操作系統(tǒng)的實質(zhì),還得從學習的更深一層次的信息加工過程說起。從信息的角度來看,學習就是獲取信息。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弗拉維爾認為元認知就是個人關于自己的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diào)節(jié)這些過程的能力。它包括兩個相對獨立的成分:一個是元認知知識,包括有關個人、任務以及策略的知識;一個是元認知控制,它包括計劃、監(jiān)視和調(diào)節(jié)。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學習時,信息加工模型是這樣的:
1、短時記憶
外在環(huán)境的刺激信息進入感覺登記器,在受到注意之前,信息在感覺登記器中只存儲很短的時間(不到1秒),否則就會很快消失。在感覺登記器中,信息是以感覺特性存儲的,如果受到注意,就會變成以名字編碼的言語形式。
2、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是我們記憶系統(tǒng)中的激活部分,被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統(tǒng)中意識的中心,相當于軍隊的司令部。無論什么時候,只要我們在有意識地思考事物,我們都在使用我們的工作記憶。工作記憶的信息加工操作受制于兩個方面——容量和時限;一方面,在任一時間,成人的工作記憶只能處理5~9個信息組塊,兒童更少。新信息受到注意進入工作記憶后,會將已經(jīng)存在那兒的舊信息擠出去;另一方面,學習者如果不進行積極的努力,工作記憶只將信息保持一個短暫的時間,一般不超過30秒。在工作記憶水平上進行著大量的控制過程,主要有注意、操縱信息的流程、以及組織與幫助信息提取等。這些控制過程為工作記憶處理信息提供了靈活性。這些控制過程有些是自動化進行的;有些受有意識的隨意控制。這些控制過程就是所謂的元認知。工作記憶中保持的信息越多,就越需要進行合理組織和提?。ㄈ缃M塊);工作記憶中的信息保持的時間越長,就越需要對信息進行復述。
3、長時記憶
通過工作記憶,信息進入長時記憶。長時記憶存儲所有我們加工的但又不立即使用的信息。當某一信息要想通過重復或復述而停留在工作記憶中時,這一信息就必須輸入到長時記憶中去進行“精細加工”,也就是必須和長時記憶中已有的信息一起加以分類、組織、聯(lián)系和存儲。信息一旦進入長時記憶,信息的流程并未終止,它朝兩個方向繼續(xù)。一方面,工作記憶幾乎總是需要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另一方面,某些被熟練掌握的行為己達到自動化水平,不需要有意識地思考就能進行,這意味著這些行為的有關信息能直接從長時記憶中發(fā)出。例如英文閱讀時對字的解碼,熟練讀者不需對字詞中每一個字母的發(fā)音進行解碼就能抓住其意義,長時記憶至少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情節(jié)記憶,它是對生活中經(jīng)歷的情景的回想,是所見所聞的心理電影,仿佛重放錄像一般。
二是語義記憶,顧名思義,就是存儲意義,它包括了事實,概念和概括化的信息。原理、規(guī)則及其使用、解決問題的技能和學習策略等,我們在課上所學的大多數(shù)事件都是以語義記憶保持的,當我們閱讀書本上的一個句子時,我們存儲的是句子的意義,而不是某個具體的詞或句子的語法特征。
三是過程性記憶,它是指如何做,與“知道什么”相對,騎車、打字就是保持在過程性記憶中的技能。
4、情節(jié)、語義和過程記憶存儲和組織信息的方式有所不同
情節(jié)記憶中的信息是以表象形式存儲的,這些表象是根據(jù)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組織的;語義記憶中的信息是以觀念的網(wǎng)絡形式進行組織的;過程性記憶中的信息是刺激、反應的配對組合。不同的記憶有不同的學習策略。如果學習是獲取信息,那么,學習策略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習者控制學習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以便更好地存儲和提取信息。
5、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一種過程性知識,它存儲在長時記憶中。它包括信息流程中所有環(huán)節(jié)所使用的方法和技術(shù),如注意、復述、精細加工、組織編碼等過程以及對它們的控制過程。其中,復述、精細加工和組織是直接對信息進行的加工,可視為認知策略;而對信息加工的控制過程的監(jiān)視和指導的認知過程,則被視為元認知策略。
6、編碼操作系統(tǒng)、學習策略與元認知的關系
根據(jù)信息加工原理的學習的編碼操作系統(tǒng)的本質(zhì)特征可知,學習策略是一種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過程是為工作記憶中、存儲在長時記憶的元認知(包括學習策略)進行管理和控制認知活動的過程,其中還包含了情感調(diào)節(jié)。元認知就是使用學習策略的過程,元認知能力表現(xiàn)在執(zhí)行這一控制過程的能力。也就是說:“學習策略表現(xiàn)為學習動態(tài)過程的靜態(tài)知識,元認知過程表現(xiàn)為使用靜態(tài)知識的動態(tài)過程”。
3/4、信息加工理論之反思自己的學習
信息加工的觀點認為:“學習就是學習者所面臨的刺激通過一系列背部構(gòu)造被轉(zhuǎn)化、加工的過程”。我們知道,即使一個最簡單的學習動作,也是有始有終的。這就是說,學習必定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盡管也許僅僅只有幾秒鐘。加涅認為:“學習動作在進行中必定經(jīng)過許多不同的過程,每一個過程都旅行一種不同的加工方式”。
1、掌握學習的規(guī)律
信息加工理論對有機體內(nèi)信息加工過程的描述與分析,不僅有助于了解人類學習的內(nèi)部過程,而且還為掌握學習規(guī)律,提供了可信科學依據(jù):
1)注意刺激不是一種隨機過程。不僅要考慮到刺激本身的特征而且要關注學習者已有的信息和認知圖式,進而在學習過程中明確學習目標,盡量減少或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自始自終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對象上。
2)短時記憶加工信息的能量有限。減少記憶負擔,留部分時間給自己思考。例如現(xiàn)在的大學課堂老師經(jīng)常留時間給學生自己去練習去理解,這樣給予學生一個機會,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3)“組塊”的容量越大,即刻能記住的項目就越多;“組塊”越多,短時記憶的能力就越強。如今知識多樣化,人腦只有那樣大的地方,怎么去記,怎么記得好,也是我們要去學習的。例如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一句話:“會學習的人,可以把一本書讀厚,也可以把一本書讀薄”。這樣的學習方法將知識系統(tǒng)化,更有利于記憶。
4)信息編碼不僅有助于對信息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信息的儲存以及在需要應用時就地取貨檢索。專家的記憶和方式可以很好的證明。專家對語義的記憶是以網(wǎng)狀的形式分層次記憶的。專家會圍繞著核心的概念來組織和記憶知識的。據(jù)此能對新知識與信息進行辨別、推理和評價。
2、學習階段與教學對策
來自學習者環(huán)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再由感覺登記器進入其神經(jīng)系統(tǒng)。信息在感覺登記器編碼后,最初的刺激以映像狀態(tài)在感覺登記器中保存0.25~2秒。信息進入短時記憶以后還會再次編碼,信息會以語義狀態(tài)保存下來,在短時記憶中保持的時間一般也就2.5~3秒。如果學習的人進行了自主復述,信息在短時記憶里可保持不超過一分鐘。經(jīng)過信息復述、精細加工和組織等編碼,信息就轉(zhuǎn)移進入長時記憶中儲存。
3、信息加工理論之“學習的反思”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呈現(xiàn)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之前,教師應該讓學生停止手頭的活動,把注意力轉(zhuǎn)移過來。另外,最好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教師應該在重要的地方特別提醒,以便于學生可以對信息選擇編碼。再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復述這些內(nèi)容,并用原來的經(jīng)驗來解釋某種知識,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4/4、終極快速學習法的秘訣,核心也就四個字:“錨點、組塊”
信息加工理論就要涉及記憶,而記憶在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科學習很大程度上屬于記憶學科,其知識表現(xiàn)出零散、非結(jié)構(gòu)化的特征,這就對學生記憶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除了在心理品質(zhì)和元認知策略方面的原因外,學困生也可能有學習策略的問題。所以,教師應該把教會學生的學習策略視為己任,重視學生的認知心理、認知結(jié)構(gòu)、認知策略和認知效果等。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大面積地、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 例如英語的教學內(nèi)容十分繁雜,但就英語學科的知識而言,主要有詞匯和語法知識兩類。信息加工理論認為,隨著信息越來越多,如果沒有有效地進行編碼、歸類,學習就會失敗,最終導致遺忘。由于編碼中的維持性策略是指通過反復機械操練(如反復朗讀)來避免消退,沒有探討的意義。所以這里重點討論精致性策略(帶著問題去學習)最重要的“錨點”和“組塊”兩個關鍵點對我們英語教學的啟示,讓我們象掃描儀一樣將知識高效存入大腦。
1、新學內(nèi)容則不能過多,不宜超過五個項目
每節(jié)課中新知識不能太多,信息加工理論對長時記憶與短時記憶的劃分,主要是基于能量的差異。信息加工理論認為,長時記憶貯存信息的能量是無限的,而短時記憶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且一次只能記住5-9個項目。這就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一個警示:新知識的多少,一定要考慮學生有沒有課余時間復習(編碼)。如果學生沒有時間,新學內(nèi)容則不能過多,不宜超過五個項目。如果新學內(nèi)容得不到復習和鞏固,雖然在大腦中完成了感覺登記,但經(jīng)過短時記憶后,很快就被遺忘掉了。當然,針對學生沒有時間復習消化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可以在每節(jié)課開始時復習上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以最大限度彌補知識的丟失。
2、組塊概念的使用
需要說明的是,同一個詞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編碼,因而被編入的組塊可以是不同的。所以實際上,每個組塊之間不可能是完全獨立的,呈現(xiàn)出相互交叉,正如當代認知心理學派代表人物布魯納所說,編碼系統(tǒng)就是“一組相互聯(lián)系的,非具體性的類別?!?/p>
1)歸類策略
所謂歸類,“就是要對周圍的各種物體、事件和人進行分類,并根據(jù)它們這一類別的成員關系而不是它們的獨特性對它們作出反應。”。實際上,凡是高水平的學生都會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運用這一策略。在詞匯學習過程中,組塊一般可以根據(jù)詞匯的音、形、義(包括同義和反義)來進行組塊編碼。通過使用這種策略,可能大大減少學生記憶的負擔。如,要求學生掌握8000詞匯,若采用組塊策略,記憶量便可減少到二三千,甚至是幾百。組塊的重大意義在于,它將雜亂的詞匯,通過音、形、義維度進行編碼,使每個單詞在長時記憶中找到自己的“歸宿”,從而得到長久的保持。教師除了讓學生明白組塊在記憶中的意義之外,同時也還應該有意識地給學生講授記憶之術(shù),或設計一些練習來訓練學生的學習策略,比如:
2)順口溜策略
在教學中運用組塊策略的另一個辦法是順口溜。順口溜易讀上口,可讓學生非常容易地記住教學內(nèi)容。在實際運用時,順口溜最好是押韻的。例如要求記住副詞so,how,as,too后面所跟的詞類,就可采用“how,too,so,as ;形容(詞)冠(詞)名詞”(如so good a book)這一順口溜。當然,有些教學內(nèi)容不便采用押韻的方式,此時也可不采用押韻。例如,要學生記住一些不用冠詞的情況,可讓學生記住“三星‘月季節(jié)’”,以表征不用冠詞的場合:一日三餐、星期、月份、季節(jié)、節(jié)日等。
3、錨點(參照物)的選擇
錨點的作用是通過選擇參照物來實現(xiàn)的,主要是運用于容易引起混淆的教學內(nèi)容。參照物的作用主要是起“錨點”的作用,即大腦首先對新信息進行動作、肖像或符號的表征,通過將新信息與大腦中的某個圖式聯(lián)系起來,使其進入長時記憶之中。例如,要教給學生renounce和denounce兩個單詞。這兩個單詞極其相似,學生一般會不同程度地混淆二者。此時,如果教師提示詞綴“de—”的含義(表示“降低”之意),學生便會把denounce和大腦中的“de—”聯(lián)系起來,記憶效果會大大提高。在實際教學中,學業(yè)優(yōu)秀的學生經(jīng)常有“吃不飽”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中的圖式要比學困生豐富得多。在學習過程中,優(yōu)生更容易把新知識與舊知識建立起聯(lián)系,自然降低了記憶的負擔,因而他們對新知識的攝入量要大得多。相反,學困生經(jīng)常會感到“腦子已經(jīng)裝不下了”。現(xiàn)代腦科學的研究表明,人腦可以儲存1015億比特的信息,一般人一生只能用到大腦潛能的10%。所以,“裝不下”的現(xiàn)象是沒有科學依據(jù)的。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學困生在圖式的“原始積累”并不成功,不易新知識與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他們的學習經(jīng)常是學到新知識后,由于無法進行有效的編碼加工,因而很快就遺忘掉了。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學習過程中,編碼中的“組塊”與“錨點”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兩種方式,經(jīng)常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關系。編碼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錨”點過程,反之亦然。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計讓學生掌握“新舊知識建立聯(lián)系”這一要領。
彩蛋:學霸的學習方法;公眾號:SFA-0002
一天向一位英語學霸討教:“學霸你好,單詞,我記不住啊”
學霸說:“其實不難,想想你的qq密碼是怎么記住的,你怎么記就行了。”
聽完后,我感觸良多,回到寢室,果斷把需要背的單詞改成了qq密碼,
結(jié)果,第二天醒來,qq上不去了…
邏輯是思維的加工階段,之前還有更重要的一個階段是理解階段。在未全面理解情況的基礎上就迫不及待地進入到思維加工階段,雖然邏輯正確卻很難得出有價值的結(jié)論,就如同你給計算機輸入了垃圾信息,即使計算機的程序再正確也得不到正確的結(jié)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