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發(fā)生在清朝乾隆年間,誰知縣令的一句話成就了這一殘酷的刑罰——耙刑。張姓書生自幼苦讀詩書,奈何天資愚鈍,每次科舉總是名落孫山。幸運的是張家家境殷實,于是父親花重金為他在山東“捐”了個縣令的官職。
張縣令很快就走馬上任了,百姓見到新縣令儀表堂堂,頗有風度,心想些一定是個為民辦事的好官,可他們都沒有料到眼前的這個俊書生只會舞文弄墨,辦起案子毫無邏輯可言。乾隆皇帝登基不久便開始大修《四庫全書》,企圖集天下名著為一體,以顯示自己的政績。于是,乾隆下令各地藏書的大儒們各自獻出自己收藏最好的古籍,修書完畢后原樣奉還。
各地文人雅士紛紛忍痛割愛,獻出自己的心頭之寶,可唯獨張縣令所管轄的縣域無一人獻書。于是張縣令找到了當?shù)氐囊晃粐鴮W大師朱子澄,朱先生礙于情面,只好獻出了一本曠世奇書。就在《四庫全書》修訂的同時,“文字獄”興起了。有官員指出朱之澄所獻的書中有“撥云見天日,幽幽還復明”的詩句,懷疑朱子澄是明朝皇室后裔,有反清復明的企圖。朱子澄很快就被張縣令緝拿歸案,可朱先生一生只曉得詩文書畫,哪里有反清復明的企圖。朝中不少大臣擺明事理,這才保住了朱先生的性命,于是皇帝下令恕朱子澄無罪。
皇帝的命令不久便傳到了張縣令這里,屬下們問張縣令如何處理,他回復了一句:“罷了,罷了。”屬下的衙役們都是泥腿子出身,以為朱子澄犯了死罪,又聽見縣令說“罷了”,于是將朱子澄拉到田野里事先挖好的深坑之中,以黃土覆蓋僅讓其露出頭部。只見捕頭正牽著一頭黃牛,又吃力地套上耙齒,一下又一下得將朱先生給耙了。老百姓們不忍直視,只看見原本一個大活人被耙掉了頭顱。捕頭抬著尸首回衙門交差,張縣令下廚一身冷汗,忙問眾人發(fā)生了什么事。
“老爺,您不是說耙了嗎,這不是已經(jīng)耙完了嗎?”捕頭愉快地說道??h令一屁股坐到地上,大喊著:“我說的是罷了,不是耙了??!”乾隆皇帝知道了此事龍顏大怒,于是起草圣旨一封,內(nèi)容僅為二字:耙了??h令和捕頭也嘗到了這“耙刑”的滋味兒,一命嗚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