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女,46歲。主訴:心下痞滿脹痛3天。3天前,因感冒風寒,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頭痛等不適。
患者恨病吃藥,1次自行口服清熱解毒口服液5支后,寒熱并不見減輕,又出現(xiàn)心下痞滿脹痛等癥狀;再行輸液治療仍不見效。
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20余年,經(jīng)常納呆無力、胃痛胃脹、四肢不溫、溲清便溏等,稍食用寒涼之品胃痛即行發(fā)作。
現(xiàn)癥見:發(fā)熱(38.6℃)畏寒,頭痛無汗,心下痞滿脹痛、按之堅硬,體痛嘔逆,納呆少食,四肢逆冷,面色蒼白,脈沉遲,舌淡白、苔白滑。
患者脾腎陽氣素虛,抗寒無力,又罹感風寒;本當溫補脾腎,驅(qū)散風寒;結(jié)果患者自行超量服用清熱解毒口服液等寒涼之品,結(jié)果引風寒入內(nèi),使本已不足的脾腎之陽再“雪上加霜”,導致“壞病”的發(fā)生。陽虛不能化陰,陰寒重生,結(jié)滯“心下”,出現(xiàn)心下痞滿脹痛、納呆食少、惡心嘔逆、四肢逆冷、脈沉遲、苔白滑等癥;風寒未完全入內(nèi),表證尚在,故見發(fā)熱、惡寒、體痛等癥。
辨證:脾腎陽虛,陰寒凝聚,兼風寒外束;治宜溫陽消陰,疏風化寒;主以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20g,麻黃15g,甘草10g,細辛10g,附子10g,生姜15g,大棗10枚。
連服2劑;藥后身得微汗,發(fā)熱已退(36.6℃),惡寒已罷,四肢漸暖,飲食漸增,痞滿及脹痛均已減輕。藥已中肯綮,當乘勝追擊。
用前方再服3劑;脘腹痞滿脹痛及伴隨癥狀基本消失,舌淡紅、苔薄白,脈緩。至此,病告痊愈。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是桂枝去芍藥湯與麻黃細辛附子湯之合方。桂枝去芍藥湯主治太陽病誤下后胸陽被傷的病證,而麻黃細辛附子湯主治少陰病寒化兼表的病證。兩方合用后,則成為溫陽祛寒、宣散陰凝、調(diào)暢氣機的高效方劑,臨證用于陽虛陰凝或兼有表邪的多種病證。方中附子、桂枝、生姜、甘草、大棗辛甘助陽,補火益土以化陰凝;麻黃辛溫宣散,附子、細辛溫煦真陽,通徹表里,進而使陽回陰散,表寒自解,使“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說:“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br> 本方的應用指征:心下痞硬或脹痛,按壓如盤狀物停聚,惡寒無力,四肢厥逆,大便溏薄,腹中有水氣或肢體浮腫,舌淡白、苔白膩或滑,脈緊遲。
寒飲凝結(jié)心下,氣機結(jié)滯不通,則心下堅硬,按之有物如盤狀;陽虛寒滯,不能化飲,寒飲或停于內(nèi)或攻于外,則胸腹積水或肢體浮腫;陽虛肢體失煦,則惡寒無力,四肢厥逆;飲邪阻結(jié)于胃腸,則腹脹納呆,大便溏泄;舌淡、苔白滑或膩,脈遲緊均為陽虛寒凝之征。
凡屬于陽虛陰凝所致的病證,如體虛感冒、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腎病水腫、肝硬化腹水等均可參考選用此方。
臨證應用此方還是應遵“經(jīng)方以不加減為貴”之訓,即使需要加減也應審慎;腹脹時,酌加白術(shù)、枳殼、厚樸等,以健脾行氣除脹;腹痛時,酌加延胡索、川楝子等,以行氣活血止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