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次投資圈好友相聚,有一個人是始終繞不開的話題,他便是馮柳。好幾位朋友對我說,你要不寫一寫他吧。對此,我遲疑了很久。
江湖上關于他的傳說很多,關于他的文章亦是不計其數。
我遲疑的原因有二:第一,這么多年來自己做投資,給我啟發(fā)意義最大的人便是馮柳。因為馮柳是散戶出身,所以他的很多投資邏輯、思想和方法論于我這個小散而言,是最具實踐指導意義的。但是自己才學疏淺,投資上造詣亦平平,實在不敢妄稱完全理解了馮柳的投資哲學。
第二,本人有其微信,但是出于自身實力和考慮到馮柳現在作為明星基金經理的忙碌,也沒有私信過他請教問題。他的朋友圈分享的都是偏宏觀和邏輯上的一些文章,沒有任何個人文字的輸出。所以,本人對馮柳的了解也僅限于網絡上公開的信息和圈內朋友的交談。
基于此,動筆寫自己的楷模和偶像,總是怕寫的不好招人唾罵,或是信息上的曲解誤導別人對馮柳的看法。
前幾日,一位好友微信轉給我《中國證券報》的一篇關于馮柳的文章。令無數英雄盡折腰的2018年,馮柳滿倉的情況下“萬綠叢中一點紅”,取得了令人難以信服的正收益。馮柳目前在高毅管理的嶺山1號近百億規(guī)模,而叱咤中國股市多年的名人堂級別的百億級私募基金經理基本都在20%以上的回撤。
作為掙扎股市多年的小散,2018年之前我的收益勉強維持年化十幾個點,但是由于對市場的頻頻誤判和各種“黑天鵝”事件的影響,2018年自己的凈值回撤也是接近二十個點,這還是我在十月份已經空倉的情況下完成的。全年滿倉的馮柳,讓我除了再次肅然起敬之外,也再次堅定了向他學習的決心。
朋友對我說的一樣,馮柳開始做投資以來,就不吝惜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投資經驗,并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學習。我如此推崇馮柳,如果可以盡可能地把他的投資哲學呈現出來讓別人看到并學習,這本身既是自己再學習的一個過程,又是向偶像致敬的一種方式。
于是,我說服了自己。
投資是認知能力的體現。不管是對公司、行業(yè)、市場、周期,還是讀巴菲特、索羅斯的名言著作,每個人因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認知偏好,對于相同的信息反饋出的結果是不同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所寫的馮柳也是基于自己的淺顯理解,希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學習。
1
股市奇緣
1949年,一名內布拉斯加大學的19歲大學生讀到一本叫做《聰明的投資者》的書后,仿佛見到了上帝。11歲開始買股票的他,一直以來傾心于技術分析圖表、打探各種內幕消息。直到讀到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他的投資理念,也孕育著他輝煌的一生。
次年,被哈佛商學院拒絕后的他如愿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拜于此書作者麾下。上課用的教材是該作者的另一本經典之作,被譽為“投資圣經”的《證券分析》。在拿了全班唯一的A+成績畢業(yè)后的第三年,他如愿進入了該作者的公司為他工作。
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者是“證券投資之父”格雷厄姆,開辟了價值投資理論的先河。學生是“股神”巴菲特,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投資記錄。
2000年初,一位剛畢業(yè)被發(fā)配到北方小城做基層銷售的大學生,對工作不滿意的他一直尋求轉行時,通過朋友對股市產生了興趣。在書店里,他買的第一本投資的書就是《證券分析》。當時他也不知道這本書的背景,只是看它比較厚,名字也好就買了,沒想到卻是對人生影響最大的書籍。
對于天才來說,命運的轉折點如今看來是那么的奇妙。跟巴菲特一樣,他很快地接受了《證券分析》的理念,經過3年扎實的投資知識積累后,辭職開啟了自己作為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生涯。
2003年至2006年,初入股市三年的馮柳無疑是幸運的。那時,國內一批有影響力的券商研究所將基本面為價值進行股票分析的邏輯逐漸盛行,價值投資理念開始在中國萌芽。堅信價值投資的馮柳少走了很多彎路,也獲得比較好的回報,在正反饋的刺激下自然強化了他對價值投資理念的信仰。
如今國內的資本市場,只要是做投資的人,對外基本宣稱自己是價值投資者。但是看到他們的持倉也好,操作風格也罷,跟價值投資理念往往是大相徑庭。有的時候是受市場環(huán)境影響,有的時候是受誘惑的驅使,真正能夠忍受煎熬、耐心堅持價值投資的人屈指可數。
初入股市的馮柳,自始如一地堅持了價值投資理念,而且很好地踐行了巴菲特所說的知道能力圈的邊界比能力圈的大小更重要的“能力圈原則”。
馮柳深知散戶有天然信息劣勢,不太可能脫離自己的生活建立能力圈,所以將投資選擇聚焦在消費品、醫(yī)藥和零售里。其中消費品是他最青睞的行業(yè),因為不太存在突發(fā)的決定性信息,不會像別的行業(yè)那樣容易被訂單、政策或上下游情況左右,即便是公司高管也不總能知道某項經營措施的有效性和下一季的收入發(fā)展,這就能讓散戶和機構處于相對公平的信息環(huán)境中。
所以消費品里的貴州茅臺,馮柳便是國內第一批發(fā)掘其價值的投資人之一。之后,馮柳在網絡上用“茅臺03”發(fā)文字,網友親切稱其為“茅臺兄”。加盟高毅之后,馮柳的產品名為“嶺山”,為“03”的諧音。2003年進入股市,所以“03”這兩個數字于他的意義不言而喻。
2
弱者投研體系
初入股市前,馮柳閱讀了市面上幾乎所有的經典投資和企業(yè)經營管理類書籍。打下深厚的知識基礎后入市,在投資中他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弱者體系”。
弱者體系就是假定自己作為散戶在信息獲取、理解深度、時間精力、情緒控制、人脈資源等方面都處于這個市場的最差水平,能依靠的只有時間、賠率與常識。
對于時間——正確的事情往往需要耐心地等待,只有采用了正確的投資方法,進行了合理的研究和對市場的準確判斷后,時間大概率會給你相應的回報。大多數投資者往往卻選擇與時間做敵人,總是想快進快出套現離場,或是股票下跌時很難堅持承受損失而不得不拋出股票。
正如巴菲特說:“無論你多么天資過人或者多么拼命努力,有些事還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完成:你能夠讓九位女人同時懷孕,但你卻不可能讓她們懷孕后一個月就生出孩子?!?strong>時間是價值投資者的試金石,也是投機者的遮羞布。
對于概率和常識——很多東西事后看雖是必然,事前看全是偶然;也有很多東西事后看全是偶然,事前看其實是必然。所以正確地理解賠率與常識,用賠率抵御風險,用常識增加確定性,才能在變化莫測的市場中活得長久。
相信時間帶來的復利效應,運用賠率思維去與市場博弈,立足常識理解挑選出的公司。馮柳的“弱者體系”如太極“四兩撥千斤”一樣,敬畏市場借力打力,最終方可成為常勝將軍。
研究框架的建立往往體現一個投資人對投資標的全面、細致而又動態(tài)地認知。這種認知能力在于你可以將信息串聯(lián),并將其構建成為地圖,從而可以精準定位和挑選最佳路線。
馮柳的研究框架基于三個著力點,產品研究(可以幫助理解生意模式和估值模式)、格局研究(可以幫助理解發(fā)展路徑和可把握程度)、股價階段分析(可以幫助解決視角力度以及預期的程度理解)。
前兩者好理解,我主要為大家解讀下股價階段分析——
階段分析能解決賠率分布問題,基本面研究可以解決空間、方向和信心問題,階段認識是相對次要的輔助工具,雖然不能夸大但一定要動態(tài)地看待。研究上的主方向要穩(wěn)定,不能功利性的變來變去,但視角要靈活,要不停的轉換視角去看待問題。再就是要有挖掘變化的能力,這是超額收益的來源。
“模糊的正確勝過精準的錯誤”。大方向是落腳點和確定性,絕不能錯;而變化是對未來的展望,是大利潤的來源,所以自然不能太追求準確,有個大概就可以了。對了是命好,錯了就及時止損。所以要嚴肅活潑地進行研究,嚴謹地尋找確定性,也要敢于不那么嚴謹地擁抱變化和不確定性,但是不能為其過分支付。
往往,不同投資周期對研究要求也是不同的。長線落腳點是事實與可能性,中線落腳點是預期與市場的匹配,短線落腳點是情緒及信息擾動。這三點經常會不統(tǒng)一,但有時會相通。市場在不斷變化,企業(yè)也在不斷變化,變化是常態(tài),所以任何時候都要多方向的反復審視,也要正反兩方面對自己的邏輯進行檢驗。
很多投資人在一個周期獲取超額利潤之后,由于自身的膨脹或者疏忽,下一個周期又把之前的收益返還給市場。究其原因,人們往往會對自己過去成功的投資策略形成一個充分強化的邏輯,從而導致巨大的確認偏見。對后續(xù)市場任何與其邏輯相矛盾的證據,會自發(fā)地進行抵觸和屏蔽。
殊不知,任何的邏輯背后有很多難以觀察到的假設和邊界條件。在這個周期內,你的獲益可能是建立在某些假設被證實或者證偽,某些邊界條件充分顯示或者隱藏。而在下一個周期,所以的基礎都有可能發(fā)生改變。穿越不同周期,就需要不同的認知、心理和選擇去保持靈活性。
所以,對市場一定要有敬畏心。這個敬畏就是要認識到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和出現意外的,要盡量讓自己處于有保護的狀態(tài),以免“黑天鵝”滿天飛的時候自己不知所措。
3
做選擇題
讀到這里,很多朋友可能已經腦海中出現了一個看法——馮柳能夠長時間保持高收益,并且在牛熊轉換之間和不同周期之內體現出很強的靈活性和市場適應性。是不是因為馮柳研究做的很深入,往往超越了市場共識,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方面,或者對公司信息邊際上的理解超于常人?
其實不然,馮柳說是自己是一個輕研究、重選擇的投資者。所謂“輕研究、重選擇”不是追求在研究上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點,或者超越市場的總體認知;而是綜合別人和自己的研究結果,去做選擇題,把握好方向做出投資決策。
采取這種策略,我覺得是馮柳多年投資經驗集成后的思想。他認為這個世界沒有真相,人們認為的真相往往是一種偏見或者說是一種階段性的邏輯。他更加傾向于敬畏市場,相信市場的智慧高于個人的智慧。“最好的”是主觀認識,是我怎么看它;“最牛的”是市場的認識,是客觀存在的走勢。個人認為最好的未必真的是最好的,因為個人可能會犯錯,市場已經呈現的,錯誤的概率比個人低。所以投資的關鍵是什么時候去選擇相信什么。
馮柳通常會把別人研究好的、覺得有道理的東西(好的壞的方面都有)全部列出來,然后從中挑選。再結合歷史上漲跌的原因呈現出的邏輯,思考漲的理由是否可延展,跌的邏輯是否可被化解。在下跌的時候把所有看多的邏輯放在一邊,全面理解看空的邏輯,當覺得看空的邏輯已經體現后,再去想看多的邏輯,過早思考看多的邏輯容易出現偏見。選擇相信沒有被市場反映的邏輯,而不是個人研究帶來的偏見,是馮柳戰(zhàn)勝市場的法寶。
市場是不斷交替的,多的理由和空的理由都存在,市場演繹多的時候,要記住那里還有一個空的理由,當多方的理由不充分時,就選擇加入空方。這個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研究見解,而是猜測和選邊。所以,馮柳并不是在研究上超越了市場,而是在合適的時間進行了正確的選擇。
馮柳“輕研究、重選擇”的策略,在我做投資的第三年遇到瓶頸時點播了我。那時自己每天進行十幾個小時的研究,以期超越市場的共識,從而研究結果上獲取超額回報。但是現實往往是自己很容易走偏,拘泥于一處走不出來。當看到券商最新的研究報告出來后,發(fā)現自己還是有很多方面的研究認知不如機構投資者。
所以,單單憑借在研究上建立自己在投資上的競爭優(yōu)勢于我而言是行不通的。之后,我學習馮柳更加地貼近關注市場,傾聽市場的聲音,以市場的邏輯推進自己的認知,再結合充分研究做選擇題。
4
親近市場
投資大師的投資理念不斷的完善,是基于在市場上的盈利與虧損的反思后,不斷進化的結果。價值投資這個領域有復雜的不確定性和難驗證性,時間與金錢成本讓很多人承受不起提早出局,而對價值投資的誤解讓很多投資人吸取了血淋淋的教訓。
馮柳剛開始做投資的三年,并不關注市場,屬于遠離市場的純價值派別。07年到08年A股史上最大的牛市,馮柳并沒有占到光,僅僅勉強保住本金。經過徹底的反思后,他的投資進入了把對市場理解反饋到價值判斷的階段。
巴菲特經過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后,一直尋找具有很強安全邊際的“煙蒂型股票”。費雪讓巴菲特明白要買具有持續(xù)競爭力的優(yōu)秀企業(yè),查理芒格讓巴菲特堅信偉大的企業(yè)可以支付相應的溢價。巴菲特的進化,讓其實現人類財富奇跡。
2009年開始關注市場的馮柳,也迅速進化,在采用價值投資的基礎上,加強了自己對市場的認知。
對市場認知方面,我覺得馮柳受索羅斯的影響很大。去看最近幾年馮柳的一些采訪和他自己寫的東西,字里行間有十足的索羅斯的味道。對于投資功底一般的人來說,閱讀馮柳的很多東西跟閱讀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一樣,需要花很大的精力理解后往往還會有云里霧里的感覺。
但是,只要你深入理解后,你會發(fā)現馮柳講的東西有很強的實操性,對個人進行投資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而巴菲特的東西講得都很簡單,但是如果不具有很強的辨別力和投資功底的話,聽從他模棱兩可的話則很容易走入歧途。
比如,巴菲特說他從來不關心市場,不關心交易所會不會5年不開門,不關心美聯(lián)儲會出什么的政策。但是我認為他只是不太關注常態(tài)市場,你看他在極端市場時比誰都興奮和敏銳。很多人只看到他對市場先生的譏諷,卻沒有意識到這種譏諷出現的時點本身就是關注與利用的結果。
1968末巴菲特關閉合伙基金公司,隨后美國經濟和股市就陷入長期的調整,而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自己管理的基金在隨后的兩年都虧損30%以上。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長達三四年的時間,巴菲特的公司資產有四五百億美元的現金,一直都沒有做大的投資。直到金融危機之后,他才開始大規(guī)模投資,抄底高盛,發(fā)行新股方式收購鐵路公司。最終,他成為這波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
所以,巴菲特是真正研究宏觀經濟的高手,對市場判斷地非常準確,才能夠“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對于市場,我覺得馮柳論證最精辟的是他把市場當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里的各種因素并存和相互制約,這個制約的隨機偶然性導致了市場的不可知。當市場不可知時,只能以價值投資為主線去參與市場,并在之后復盤時對之前的不可知形成理解,從而去連貫未來的認知。而當因素制約關系弱化時,就是階段性行情形成的標志。
以鐘擺為例,任意給你張鐘擺截圖你是無法判斷它下一步的擺向的,但如果給的是極限位置的圖你就能很輕易判斷出它未來的方向。當然這個極限位置需要你對該鐘的了解,也就是它的基本面能支持它擺動到哪里,市場只是在此基礎上參雜了更多不同維度的擺動,使得呈現了更復雜的結構。
所以不能簡單地得出市場是不可知或可知的,關鍵要看它處于什么樣的位置結構同時對應的是何種的基本面和估值情況,頂底的構造區(qū)間一定是簡單可認知的,所以說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是極限概念而非低估概念是一個道理。極限往往是簡單確定可認知的,這才是信心和賠率的來源,市場認識和價值認識的方法其實是相通的。
一般來說基本面研究解決的是強度、時長問題,市場研究解決的是節(jié)奏、人性問題,雖然理論上前者是基礎,但實務中后者的作用會更直接些。而要研究市場就得先建立恰當的市場觀,也就是如何去處理自己與市場的關系。
市場是個互換需求的場所,特點是有較多的層次和維度,比如個體整體、短期長期、相對絕對以及衍生出來的不同策略和邏輯立場等,其核心是多樣性,動機以及邏輯的多樣構成了這個需求交換場所。
市場參與者的思維行動和認知方式通過正反饋形成的,反映在不同的出發(fā)點和評價反饋機制。所以我們要承認市場在不同維度上的合理性,這是市場該得到尊重的理論基礎。而多維思維就是幫我們盡量理解各群體的出發(fā)點,站在更高維度去形成認知捕捉機遇。
另外,市場在不同階段是有效率區(qū)分的,我們有必要進行不同的判斷制定相應的策略。一般來說低效市場的機會多,但實現的慢,高效市場則反之。
兩種市場對投資人的要求也不同,低效市場要求深度、耐心、毅力與自信,高效市場則要求廣度和應對同時配以一定的糾錯及跟隨能力。所以要首先判斷好自己參與的是哪種類型市場,然后才能界定出自己與市場的相互關系。如果是低效領域就要明白正因為市場的低效才給了難得的機遇,就要經得起折騰和等待,不能在時間的消磨與反復中動搖了信心。如果是高效領域就得以市場為先,不能固執(zhí)己見、要有開放的學習心態(tài)。
一般來說群體越多、思維方式越不同的市場效率會越高。因為參與思考和表態(tài)的人多,而市場是集體智慧的最好表達場所。只有在參與群體數量不足以完成集體思維表達、或是數量足但情緒同質化喪失獨立性時,對抗市場才會有意義。
所以,頂底都是在大眾整體正確時才顯現的,這個時候往往伴隨著最確定的信息和走勢,是果斷入場或者斬倉的最好時期。
5
逆向投資
2014年之前,馮柳作為民間投資人享譽投資圈。此時,國內另一位價值投資代表人邱國鷺先生廣撒英雄帖,邀請到鄧曉峰、卓利偉、孫慶瑞等公募大佬組成全明星團隊高毅資產。馮柳在邱國鷺“三顧茅廬”邀請下,正式出山成為職業(yè)投資人。
馮柳在高毅的表現,我沒有看到最新的數據,下圖是我之前找到的。在高毅眾神里的年化收益依舊傲視群雄的馮柳,讓開始不看好他這個散戶出生的基金經理人啞口無言。
回顧歷史上很優(yōu)秀的公司,在不做交易的情況下,長期持有的復合回報率也就是年化二十幾個點,這還是在它們沒有被證明優(yōu)秀的時候參與并長期投資的結果。也就是說,這個市場要掙超過這個回報的錢是很難的,而馮柳可以做到40%的年化收益,正是基于他逆勢投資風格取得的超額回報。
馮柳認為做逆向投資有很多的優(yōu)勢:
第一,逆向投資可以把意外傷害降到最低。世界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變化的方式往往會超出我們的預料,如果我們只是寄希望于更聰明的論證,就很容易受到傷害。
跌了很久的股票,它的理由一定會被市場呈現出來,因為長時間的下跌使得負面方向的思考和演化足夠充分。如果在負面思考下都能被吸引,那么萬一有正面的變化,那意外就成了我們的朋友而非敵人。
第二,逆向投資符合博弈之道。它可以彌補我們作為買家的天然劣勢,任何人買一只股票的時候都不會比他賣的時候理解更充分,因為少了持有環(huán)節(jié)的跟蹤和進程思考,所以在別人因情緒不好而影響判斷或行動力的時候,你才會抵消掉這方面劣勢。
逆向投資核心是在負面思考的時候買入。下跌只是負面思考的表象,但不是所有下跌都代表充分的負面思考,有時不那么充分的上漲也可能是另一種負面思考。
這個世界是復雜且充滿變化的,我們掙的是角度和變化的錢而不是糾正市場錯誤的錢。市場是永遠正確的,關鍵是在其正確被反復證明后的逆向而行,一定要避開它的正確被展開的過程。大部分事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當負面被充分體現后正面解讀便可展開,即便暫時沒有,但當其負面被如此顯著的呈現出來后,積極的變化也會自然而來。
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yōu)秀公司是價值投資很重要的一方面,不過要看透一家公司三年以上很難,但市場一年估值的波動足以抵消三年的業(yè)績發(fā)展。也就是說,除非你有長達5到10年的洞察力,否則都不能奢談不理會市場只看企業(yè)。
因此,逆向投資是最好的抵消估值波動干擾的方式,這些都決定了逆向投資是長期投資的一個必然基礎。
6
結語
馮柳初中時比較叛逆,輟學離家出走了幾年,睡過街頭擺過路攤落下了睡眠障礙和神經衰弱?,F在作為職業(yè)基金經理的他,更大的壓力讓他更加飽受失眠的折磨。
無數個失眠的夜晚,他只能起床研究股票,因為這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和事業(yè)熱忱。生活中他也是個宅男,除了偶爾和朋友下下棋外基本都是在研究股票。
投資這條路,走的越遠越孤獨。一個離家出走的中學生,嘗遍世態(tài)炎涼的同時,是不是在“流浪”中,早已將自己的內心皈依于孤獨?
而這份孤獨,才是他在投資這條艱辛道路上的緣起、摯誠與一騎絕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