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畫用筆的基本技法
點畫用筆的基本技法是我們初學書法一定要了解的基本技法術語,也是我們臨摹學習書法必須掌握的基本的表達點畫形質的基礎筆法。
1、中鋒、偏鋒和側鋒
這三種筆法主要是行筆過程中毛筆筆尖的主豪在運筆軌跡中所處的位置而言的,中鋒是書法的主要筆法,偏鋒與側鋒則是輔助筆法,不過一般人們都把其中的一種視為病筆,特別的側鋒,因為容易出現一邊光滑一邊有鋸齒狀的輪廓線而被視為病筆。
作為偏鋒,一般情況下,也是筆尖偏向點畫一側,不過仍然能夠表現出兩邊的光滑的點畫線條,同時在起筆收筆出因為一側會被后來書寫的點畫線條覆蓋,也可以不算病筆。中鋒用筆技法多用在點畫線條的中鋒部分,因為毛筆的用筆軌跡是,筆尖在點畫的中間,墨汁可以順著筆豪均勻的注入紙中,點畫線條形質輪廓光滑飽滿圓渾,最富有立體感成為書法點畫線條的基本技法和基礎技法。啟功與秦永龍編著的《書法常識》中說“中鋒用筆,執(zhí)筆要正,筆豪要順,筆豪屈折平鋪的方向正好與運行的方向相反”所說的就在這種中鋒技法。古人所說的“錐畫沙”、“屋漏痕”、“印印泥”就是對中鋒線條形質的一種形象的比喻。關于偏鋒與側鋒的關系最著名的就是“正以取質,側以取妍”。
2、藏鋒和露鋒
藏鋒和露鋒也是書法用筆技法的主要技法。
藏鋒,指起筆時筆鋒落藏在點畫中間而不外露,是一種追求線條渾厚圓潤的筆法,具體運筆動作是逆鋒入紙,也就是從起筆處的畫內向左上角入紙,折鋒下頓,藏以包其氣。古人對露鋒技法多以論書,如漢代蔡邕《筆論》中所說的:“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碧菩旌啤墩摃吩?“用筆之勢,特須藏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清宋曹《書法約言?總論》云:“有藏鋒有露鋒,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藏鋒高于出鋒,亦不得以模糊為鋒藏,須有用筆,如太阿截鐵之意方妙,”明潘之淙《書法離鉤?筆鋒》云:“褚河南論書,用筆如印泥畫沙,始不悟,后于江岸以錐畫沙,始信其言,貴藏鋒也。”這些論書,均從不同角度談論了藏鋒技法的具體表現。
露鋒是指發(fā)筆時直接順勢落筆筆鋒顯露在外,這是一種強調筆勢、筆姿的筆法。啟功先生說“起筆和收筆時,有意順勢將筆的鋒芒顯露在點畫之外,叫做露鋒”;“露鋒是順勢出入,比較易之。”
凡露鋒的用筆,發(fā)筆時不必于紙上作逆入,可尖鋒側入,順勢落筆,但也須尖銳飽滿,不可虛尖怯露,怯露則會產生浮薄之弊。明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發(fā)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是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甭朵h雖然是順勢入紙,但不能理解為順鋒滑過意思要持重。
藏鋒和露鋒兩種用筆皆不能偏廢,因為“用筆太露鋒芒,則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則體不精神?!睂W習書法要兼而顧之。
3、提筆與按筆
提筆和按筆技法是表現點畫粗細的技法,通常情況下,保持提筆筆意的運筆軌跡是細點畫線條,反之保持按筆運筆意識的運筆軌跡其結果是點畫線條較粗,在具體的運筆過程中沒有一味的提,也沒有一味的按,多是交替進行的,按——提——按,如柳公權的橫畫。更具體來說,提筆,就是筆鋒提起,但不離開紙面,寫出來的點畫線條比較細勻。按筆,與提筆相反,就是筆鋒按下,使墨下注入紙,寫出來的點畫粗濃。

提、按是筆鋒的上下縱面運動。用筆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提便按,才按便提。這種提按變化是迅速連貫,交替進行的,動作非常微妙。筆鋒的轉換、調整,點畫的輕重、粗細都靠提按的配合作用,如柳公權的楷書中點畫的起筆收筆技法就采取了提筆按筆加上頓挫技法完成調鋒的。
運用好提按筆法,寫出來的點畫輕重分明,活躍生神,節(jié)奏感強,富有情感。書法最忌平按直曳,輕重不分,生硬呆板。
4、方筆與圓筆
書法筆法有方筆、圓筆之分,顧名思義,方筆形態(tài)就是見棱見角,有方折之形,圓筆其點畫起筆收筆見圓弧形輪廓或筆意?!胺焦P”是下筆時切鋒直入,強調雄強剛勁之氣;“圓筆”是下筆時藏鋒逆入,強調含落渾圓之致。要注意方筆不要有斧鑿之氣,圓筆不要流于軟弱。

方筆和圓筆的基本技法,概括起來說就是“轉以成圓”,“折以成方”:轉鋒成圓筆,折鋒成方筆。
轉筆、折筆是改變筆鋒運行方向的兩種旋轉運動形式。
轉筆,不是轉動筆管,而是指筆鋒作橫面旋轉運動。在起筆、收筆或行筆的轉折處,筆不停駐,用力均勻、順勢轉鋒,寫出沒有方折棱角的圓渾點畫。
圓筆點畫不露棱角;方筆點畫方正,棱角分明;兩者都是書法在外形上是現的基本形狀,也是區(qū)別書法風格的重要特征。
折鋒同轉鋒的運動形式差不多,只是在起筆、收筆或行筆的轉折處,要頓筆折鋒,寫出方整剛勁,鋒芒棱角的點畫。
姜蘷《續(xù)書譜》說“方者參之以圓,圓者應之以方,斯為妙矣?!庇霉P“須有轉折之妙,”點筆當以方圓兼?zhèn)錇榧选?/p>
5、遲速與肥瘦
關于遲速與肥瘦,啟功先生與秦永龍在《書法常識》是這樣說的:遲速,書法中行筆的遲速快慢沒有一定的標準,大致是因書體而異,因用墨的濃淡而異,也因人而異。我們應該明白的是,行筆快慢遲速的不同,所造成的藝術效果是有明顯區(qū)別的。

啟功先生還說:用同樣濃淡的墨,行筆快慢適當,可以使點畫干凈利落;行筆過快,筆跡淺薄飄浮,方向位置也不易掌握;行筆過慢,則會拖泥帶水,致使氣血淤滯而無力。
一般地說,寫隸書、楷書宜稍慢,寫行書、草書宜稍快;用墨較濃宜稍慢,用墨較談宜稍快,點畫的起收與轉折宜稍慢,中途正常運行宜稍快。初學者宜依據各方面的條件細心摸素、體會,靈活把握快慢的節(jié)奏,以求取最佳的藝術效果。
肥瘦,是指運筆時筆毫下按深淺不同而形成的筆道的粗細。一個點畫之中可有粗細的變化,一個字里也有筆畫輕重的不同。用筆的肥瘦可以體現風格的差異,一般地說,趨肥者顯得厚實沉穩(wěn)(如顏字),趨瘦者顯得剛勁有力(如柳字)。然而不可過肥或過瘦,過瘦則形枯,過肥則質濁。這好比一個人,肥碩臃腫或清癯干瘦都不可能有雄健壯實的英姿;只有筋骨強勁而又體膚飽滿才最顯精神。
《書法常識》并引用衛(wèi)夫人《筆陣圖》中的話說:“善用筆力者多骨,不善用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少骨者謂之墨豬。”又說:“有骨有肉者圣,多肉少骨者病?!?/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