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臭名昭著的大太監(jiān)李連英,借慈禧太后的勢力,身居高位,官至二品;結(jié)幫拉派,巧奪錢財。當前,很多地方都把李連英的名字寫成“李蓮英”,美其名曰“對李蓮英的鄙視”,其實就是寫錯了名字。
李連英,原名李進喜,順天府大城縣平舒鎮(zhèn)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月十七日出生,在家中五個孩子中排行老二。因貧窮隨父母來京城謀生,七歲凈身,到鄭親王端華府上做事,清咸豐七年(1857年)十月由端華引薦入宮,成為小太監(jiān),先后在奏事處和東路景仁宮當差打雜。李進喜做事機敏靈活,學了些梳頭手藝,因此有機會到慈禧身邊伺候,遂被賜名連英。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李連英參與“辛酉政變”,為慈禧太后跑腿傳送密信,得到慈禧的賞識。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升任儲秀宮四品花翎,時年27歲。清光緒五年(1879年)調(diào)任長春宮四品花翎總管,時年31歲。李連英善于揣摩慈禧的心理,辦事穩(wěn)重,漸漸成為慈禧身邊的紅人,權(quán)勢越來越大,借權(quán)勢私攬錢財,藏珠寶,置辦房產(chǎn)土地。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朝廷派醇親王奕譞去巡視渤海灣一帶清廷海軍,李連英隨行,其目的是監(jiān)督海軍情況和奕譞的表現(xiàn)。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月初一開始,慈禧太后突破雍正皇帝規(guī)定的太監(jiān)官至四品的祖制,將李連英晉升為二品頂戴花翎總管,時年47歲?!拔煨缱兎ā睍r,李連英緊靠慈禧一邊,在慈禧與光緒之間傳話,兩邊言好話,實為參政攪局。八國聯(lián)軍打到北京時,慈禧攜光緒皇帝西逃,李連英隨行扶持,一路跋山涉水,伺候?qū)嬍?,回京后更是受寵?/p>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后,李連英守孝百日,并在次年初請辭,得到主政宮中的隆裕太后批準,離開生活了52年的皇宮,退居養(yǎng)老。李連英經(jīng)歷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四朝,主要服侍慈禧太后。1911年3月4日死亡,時年64歲,葬于海淀恩濟莊的關帝廟北邊。恩濟莊的李連英墓地工程可不是一年就能完工的,根據(jù)《皇清花翎二品頂戴內(nèi)廷大總管李公墓地記》碑文記載,“京西距阜成門十里余,名恩濟莊,有佳兆。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十三日……”當年墓地宏大,入墓地的石碑坊上刻“欽賜李大總管之墓”。石砌地下墓室,地面墳頭是用雞蛋清、白灰和糯米湯三合攪拌澆筑而成,比較堅硬。
關于李連英名字的“連”字,歷史佐證有四例,分別是李連英在世時刻的石碑或剛死時刻的墓志銘,就李連英當時二品花翎太監(jiān)大總管的地位,石碑上不會刻錯字。
房山區(qū)黃山店的山中有座玉虛宮,系清嘉慶年間山西太原商人李合仁所建。清朝末年,多名宮中太監(jiān)出資買下玉虛宮,一些太監(jiān)在此養(yǎng)老并管理院落。第二進院內(nèi)玉皇殿前立有清光緒五年(1879年)修擴建玉虛宮的“護法開山”石碑,碑背面有捐款的太監(jiān)姓名,其中領銜太監(jiān)就是“長春宮四品花翎總管李連英”。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清光緒年間《護國寺題名碑》碑文拓片上,人名為首的大字是“長春宮二品頂戴花翎總管李連英”。此碑是李連英被慈禧任命為二品總管后,親自審定并刻制的,名字不會錯。國家圖書館還收藏有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九月《皇清花翎二品頂戴內(nèi)廷大總管李公墓地記》碑文拓片,記錄了李連英的墓地是皇家所賜,而非花錢購買。其中碑文有“賜李公連英者”字樣。
此外,李連英墓地為北京市海淀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地面石碑雖不存在,但墓志碑拓片有存,首題“皇清花翎二品頂戴內(nèi)廷大總管李公墓志碑”,刻字近千,“贊揚”了李連英一番,碑文有:“公姓李氏,諱連英,字靈杰,平舒世家也?!?/p>
清末民初,大太監(jiān)李連英名字沒改過,不知什么時候在各種媒體和網(wǎng)絡上被稱為“李蓮英”,甚至一些圖書和詞典都錯寫錯用。2006年12月《北京晚報》副刊在相關文章中提出此事,可這些年,依然有不少文章稱為“李蓮英”。李連英雖是個聲勢煊赫一時朝野側(cè)目的宦官,但對其名字還是應實事求是,不能將錯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