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巴菲特一邊像干透的海綿掉進水里一樣饑渴地吸收著證券分析知識,一邊積極主動關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持有的股票,嘗試去理解和模仿格雷厄姆投資的決策過程。這個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有一家公司,《證券分析》里沒提過,看上去似乎也不符合格雷厄姆的選股標準,但不僅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下重注買入,而且還由格雷厄姆本人親自出任董事長。這家公司名叫“政府雇員保險公司”,英文簡稱GEICO,音譯為蓋可保險。巴菲特查閱《穆迪手冊》,發(fā)現(xiàn)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在1948年買下了蓋可保險一半的股份,隨后又將大部分股份分給了基金持有人。巴菲特非常好奇,決定去實地了解一下這家企業(yè)。1951年1月一個寒冷的星期六,巴菲特坐上最早一班火車,來到位于華盛頓特區(qū)的蓋可保險公司總部。在這里,他將遇到一個人,一個在巴菲特投資生涯里被嚴重低估的高人。可以這么說,沒有這位高人,巴菲特的投資道路可能完全不同,巴菲特的影響力不會有今天這么大,“價值投資”四個字也不會成為一個連投機者也喜歡貼的標簽。他就是巴菲特的偶像兼導師——洛里默·戴維森,伯克希爾的龐大保險帝國萌芽于他的教導。自從我認識戴維森后,他就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之一,戴維森也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
大家必須知道,如果沒有戴維森在1951年那個寒冷的星期六給予我4個多小時慷慨分享,伯克希爾絕對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對于蓋可保險來說,戴維森是帶領公司高速成長的巨人。對我個人來說,他是我的偶像,亦師亦友。
很顯然,要是沒有他,我個人的一生可能要完全不同。
戴維森生于1902年,逝于1999年,享年97歲。戴維森小時候學習成績一般,但目標清晰。大概中學的時候,就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圣地”是華爾街,目標是做一名債券推銷員。1924年,22歲的戴維森如愿以償,在他心中的“圣地”找到一份從小就夢想的職業(yè):債券推銷員。戴維森工作很努力,市場也火爆,戴維森年傭金提成甚至能達到10萬美元——大約相當于2019年的146萬美元或1000萬元人民幣。身處華爾街,誘惑多多。有錢后的戴維森,迅速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開始了股票投機。1929年7月——注意這個時間——戴維森認為美國無線電公司股價嚴重高估,于是他做空了。很不幸,高估變成更高估,股價在戴維森做空后,繼續(xù)大漲,戴維森爆倉。別忘了,那時買賣股票都只需要很少的保證金。這只神奇的美國無線電,1921年股價是2.5美元,到1928年末已經上漲到每股85美元,然而在1929年大崩潰之前竟然瘋狂上漲到高達574美元/股。戴維森大約是在300至400美元之間的某處做空的。在戴維森爆倉后,你猜最終股價跌到何處?500美元附近一拆五,最終跌至2美元,相當于從574美元跌到10美元,跌幅大約98%。戴維森這段經歷,正好展示了投資領域兩個最應該被記住的教訓——遠離杠桿,不要做空——價值連城的八個字。在股市里生存,永遠需要記住“市場先生是瘋的,它的出價只能利用,無法預測”。在低點如此,低估之后照樣可能暴跌;在高點也如此,高估之后照樣可能暴漲。正如前面格雷厄姆經歷過的,只要使用杠桿,就相當于將命運交給了市場上最瘋和最蠢的人。出借資金的人以市價為衡量標準,要求追加保證金或要求斬倉,無論這市價是不是由瘋子或傻子達成的。注意,與市價無關,僅僅與個人現(xiàn)金流時間跨度有關的借貸,例如消費貸、房貸、企業(yè)經營貸款等不在此列。關于做空,巴菲特曾在1980年股東大會上,闡述過自己的體會。多年來,我們曾做空過一些股票,而且有時候也進行對沖。
我們曾發(fā)現(xiàn)過一些規(guī)模巨大的公司詐騙行為,而且我們的判斷一般都是正確的。
很不幸,判斷詐騙行為能維持多久,能走多遠,很難。
假如市價高估10倍的股票,繼續(xù)漲到高估100倍,不管最終結局如何,在高估10倍時做空它,你只能把腸子悔青。
做空掙錢很不容易。判斷高價股票“注定”會走向災難并不難,但想依靠這個認識掙錢,太難了。
在2002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再次說起這個話題,他說:這么多年來,我和查理曾經在大約100只個股上達成一致意見,認為可以做空。
假如我們真的出手了,那么縱然我們判斷都正確,我們照樣已經輸成窮光蛋。
泡沫是人類本性造成的。沒有人知道泡沫何時破滅,或者在破滅前能漲多高。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做空也不成功。他的配對交易成功率很高,不過,屈指可數(shù)的幾筆失敗,讓他損失慘重。
我也有慘痛的回憶。在1954年,我做空一只股票。
我對這只股未來10年走勢的判斷對得不能再對,可是對這只股票10周內的走勢判斷錯得不能再錯。
這10周是我賣空的時間段,結果我的凈值慘遭蒸發(fā)。
做空很難。你只能小額下注,不能把全部身家都投進去。所以,即便對了也只是撿點兒小錢。
這時的戴維森已經顧不上自己爆倉的事兒。為了控制和處理公司客戶一個接一個地瀕臨爆倉,筋疲力盡的戴維森和同事經常熬夜到凌晨,逐個催繳保證金。剛開始,客戶們收到催繳通知后,會以最快速度增加保證金,以挽救自己的賬戶。然而,方向錯了,越努力越悲傷。每次追加后,馬上就會有一半左右的客戶立刻又陷入爆倉絕境。一筆邏輯錯誤的投資,沿著錯誤的方向前進時,拯救不如放棄。放棄可以規(guī)避歷史成本的干擾,重新展開思考:假如我現(xiàn)在空倉,我會愿意現(xiàn)價買入這只股票嗎?這是戴維森案例留給我們的第三個經驗:陷入泥潭,不要急著掙扎,放棄歷史成本干擾,按照一筆新交易重新思考。
蓋可保險成功的秘密
銷售債券的工作,需要經常去拜訪各類不認識的金主。戴維森就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蓋可保險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并給兩位創(chuàng)始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蓋可保險由利奧·古德溫夫婦于1936年創(chuàng)立,在那之前古德溫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會計。
他通過大量的事故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聯(lián)邦政府、州政府及市政府的雇員比普通人發(fā)生事故的概率要小很多。同時,古德溫發(fā)現(xiàn)如果可以繞過保險代理人,為這些事故率低的駕駛員提供保險的話,每銷售一份30美元的汽車保單,可以節(jié)省6到7美元。古德溫尋求到銀行家克萊夫·利亞的資金支持,創(chuàng)立了專門服務于政府雇員的保險公司:蓋可保險。利亞家族出主要資本,占比75%,古德溫夫婦出小額資本并作為經營者占股25%。公司主要定位就是通過直銷,將低價汽車保單賣給政府官員和軍人。簡單地說,就相當于公務員和軍人額外打七折。創(chuàng)業(yè)期的古德溫夫婦一年工作365天,一天工作12小時,只拿微薄的薪水,想盡一切辦法壓縮成本。他們將省下來的成本讓利給客戶,并盡可能地提供高效迅速的理賠服務。這些低價優(yōu)質的保單通過口碑傳播,給公司帶來了更多客戶。蓋可保險的業(yè)務逐漸擴大到全國。通過選擇低風險客戶及最大限度減少保險代理人,公司的利潤率領先于同行。巴菲特1951年12月6日在《商業(yè)和金融年鑒》雜志上發(fā)表的薦股文章《我最喜歡的股票》顯示:1949年,蓋可保險的承保利潤與保費之比為27.5%,同期國內全部133家同行僅有6.7%。
1950年,整個行業(yè)惡化,行業(yè)承保利潤率下降到3%,同期蓋可保險利潤率18%。
1951年上半年,所有保險商在人身傷害險和財產損失險方面都出現(xiàn)了嚴重的虧損,
例如馬薩諸塞州保險公司出現(xiàn)16%的虧損,新阿姆斯特丹事故險公司的虧損比例為8%,標準事故保險公司的虧損比例為9%,而蓋可保險依然保持著9%的承保利潤率。
1948年,利亞家族因為家庭原因考慮處置蓋可保險股份。戴維森因為比較熟悉華爾街投資機構的緣故,和一位律師一起負責尋找買家。經歷幾次碰壁后,倆人通過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法律顧問牽線,找到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對這筆投資有濃厚的興趣,最終出資71.25萬美元買下了蓋可保險公司50%的股份。隨后格雷厄姆和紐曼一起進入董事會,由格雷厄姆擔任蓋可保險董事長。戴維森在這個接觸過程中,深刻理解了蓋可保險的核心競爭力,看到了蓋可保險的發(fā)展?jié)摿?,也跳槽到蓋可保險并擔任公司的投資主管。巴菲特冒冒失失抵達蓋可總部的那個寒冷的日子,整個公司除門衛(wèi)外,就只有戴維森一個人在工作。聽說來訪者是董事長的學生,戴維森打算花五分鐘禮貌接待一下,然后再打發(fā)走。然而,他很快發(fā)現(xiàn)這個年輕人是做過功課的,提出的問題都是優(yōu)秀的證券分析師才能提出的,比如公司的性質,公司的競爭優(yōu)勢,業(yè)務模式,增長潛力,等等。戴維森不知不覺忘記了時間,連午飯都沒吃,一口氣從上午十一點左右聊到下午三四點鐘。在絕大部分人眼里,巴菲特是位投資大師,是通過股票投資走向世界首富寶座的。但人們常常忘記了巴菲特的身份——一家保險帝國的董事長。對他而言,少有人提到的融資家身份,是其事業(yè)不可或缺的另一根支柱。巴菲特一生的事業(yè),如果要完整表述,應該是:找到利息低廉的長期資金,然后將其配置在能夠產生現(xiàn)金流的高回報企業(yè)上。幾十年后,睿智的查理·芒格確實也這樣概括了伯克希爾的生意模式:“我們就像刺猬,只會一招,就是尋找成本低于3%的浮存金,然后把它投向能產生13%回報的企業(yè)?!?/section>格雷厄姆以及費雪、芒格,推動的是巴菲特的投資能力,而戴維森在這幾個小時里,給巴菲特打開的是一片尋找低息長期資金的廣闊天空。首先,只針對低事故率客戶群體出售保險,最大限度壓縮成本,最終導致對客戶的賠付及運營成本,等于甚至低于客戶繳納的保險金,實現(xiàn)保險業(yè)務本身的平衡甚至盈利。蓋可保險通過只向政府雇員和軍人直銷車險做到了這一點。政府雇員和軍人相對約束較多,更遵紀守法,有承擔責任的能力,收入穩(wěn)定、地址穩(wěn)定、圈子穩(wěn)定而緊密,也更傾向于快速迅捷地處理車險事宜,較少產生糾紛。其次,因為賠付低、運營費用低,在較高的利潤率下,保單還可以定出低于同行的價格。低價不僅能帶來客戶忠實度,還能引發(fā)朋友圈口碑傳頌,帶來更多新客戶。借助保險先收保費后發(fā)生賠付的經營特性,公司手中總是可以留存一大筆客戶的資金,代價為0甚至為負——相當于全體客戶作為一個整體,存錢在蓋可保險,不收利息甚至倒貼保管費。事實上,未來的伯克希爾集團,吸收資金的成本長期維持在-2%以下。-2%代表全體客戶將資金交給巴菲特免費使用,還要向巴菲特繳納2%以上的保管費。但神奇的是,公司可以利用這筆資金從事投資,所獲利潤無須分給金錢的主人,全部歸保險公司所有。這一點特性,甚至優(yōu)于代客理財?shù)幕饦I(yè)?;饦I(yè)雖然也是使用別人的資本投資,但賺到的利潤大部分要分給資本的主人。優(yōu)秀保險公司的標志,是在融來低利率甚至負利率資金的同時,還能不斷擴大融資規(guī)模。剩下的事情,就看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了。巴菲特的心臟怦怦怦地加速了。那一刻,他徹底明白了保險業(yè)的奧秘:免費甚至負利率的杠桿要是被一名投資高手掌控,能夠帶來多少利潤?嚴格地說,此時作為董事長的格雷厄姆對保險業(yè)的理解,可能還及不上戴維森。當時格雷厄姆對保險業(yè)的主要觀點還是:第一,它不能實現(xiàn)足夠多的回報率,投保人的保費最終會因為賠償而所剩無幾;第二,它支付的股利也不夠多,這既降低了總收益,也給股東增添了壓力。格雷厄姆沒有看見雖然保費和賠付之間的差額所剩無幾,但保費繳納和賠付的時間差里,這筆錢帶來的投資回報全部歸保險公司所有。因此,說伯克希爾保險帝國的根基是戴維森打下的,絕對不是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