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杜之后,唐王朝經(jīng)歷安史之亂,急劇沒落,時代的最強音已逐漸衰弱。歷史進入中唐時期,唐詩也隨之而呈現(xiàn)出不同特色。這一講,將同大家一起進入中唐詩歌的畫廊。
一、“中唐之再盛”——精美的中唐詩歌
中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文宗太和九年(835)
中唐詩歌以現(xiàn)實主義為其基本特色?!鞍彩分畞y”以后,唐王朝國力貧弱,人民生活更趨困苦。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新樂府”運動,以反映人民疾苦為其詩歌主題,語言淺顯平易,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此外,有韓、孟(韓愈、孟郊)詩派,以其個人悲苦遭遇和內(nèi)心苦痛不得發(fā)舒而追求險怪;有李賀在奇特的想象中流露出傷感的情調(diào);有劉長卿、韋應(yīng)物隱逸山林而懷蕭條之感;有大歷十才子(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fā)、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之憫亂哀時,應(yīng)酬送別;有柳宗元之模山范水和劉禹錫之諷刺時政。這些,呈現(xiàn)出瑰麗多彩、琳瑯滿目的新景象,在中唐各成一派。中唐詩歌,力量、藝術(shù)都比盛唐略遜一籌,“盛唐變中唐,雄渾漸成膚廊”(紀昀:《瀛奎律髓刊誤》)。但其作者眾,流派多,數(shù)量繁(作者約五百七十人,詩歌約一萬九千余首),后世亦稱為“中唐之再盛”。
如果說,讀盛唐詩能讓你激動、震撼的話,那么中唐的詩多以精致、含蓄、耐咀嚼而見長,詩風(fēng)精美,有許多讓你一讀便忘不了的名篇名句。
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
詩人遠行在外,遇雪借宿于芙蓉山一位山民家中。
“日暮蒼山遠”的感覺,只有旅行過的人才會有真切的體味。一整天的長途跋涉,疲勞困頓,急于找一處可以歇腳的地方而不可得,所以倍覺山路太“遠”;日暮天晚,倘若找不到住處就得露宿,而露宿是不堪設(shè)想的,所以亦覺“蒼山遠”;風(fēng)雪陡起,饑寒交迫,急于解決“溫飽”問題,因而更覺腳下的路太“遠”。一個“遠”字,寫出旅行人獨特的感覺。好不容易發(fā)現(xiàn)山中一座小屋,卻是“天寒白屋貧”。天雖寒,這戶人家更為貧寒:幾間茅屋,破敗的柴門,暫且借宿一夜吧。詩人投宿于白屋,因條件過于簡陋,或因嚴寒難耐,竟久久難以入睡。恰逢此時,“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只聽一陣狗叫過后,有人打開柴門,迎接夜歸的主人。“風(fēng)雪夜歸人”一句的藝術(shù)魅力就在于:這情景全是“聽”來的:“汪汪”狗叫,家人開門,家人與歸來的人對話,從對話中,詩人方知是這家晚歸的主人。
再看一首張籍的詩,尤其要向老年朋友推薦一首《書懷寄王秘書》:
白發(fā)如今欲滿頭,從來百事盡應(yīng)休。
只于觸目須防病,不擬將心更養(yǎng)愁。
下藥遠求新熟酒,看山多上最高樓。
賴君同在京城住,每到花前免獨游。
這完全是寫老人養(yǎng)生之道。第一聯(lián)說“百事休問”;第二聯(lián)說“無病早防”、盡力養(yǎng)心而不要“養(yǎng)愁”;第三聯(lián)說“有病早治”、多作戶外活動、常?!暗巧接^景”;第四聯(lián)說“勿忘親朋故舊”、別脫離社會。
有一首《題都城南莊》(崔護),更是膾炙人口,因為它包含著一段美好的傳說: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這是唐詩名篇之一,其意境之幽美,語言之流利,向來為讀者所擊節(jié)稱嘆。然而,要真正領(lǐng)略此詩的情趣、韻味,還必須了解與之相關(guān)的一則故事,以此作為解讀的鑰匙。
最早記載作者奇遇的是唐人孟棨之《本事詩》,后來北宋李昉《太平廣記》有更詳細的描述。綜合各家所敘,大致是說,書生崔護進京趕考,落第之后心情不暢。清明節(jié)這天,他獨自一人到長安城南踏青遣悶,見郊外有一戶人家,花木叢萃,門庭清雅。崔護上前敲門,許久,才有一女子隔著門縫問是何人,崔護答稱: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大門開啟,原來是一位十四五歲的少女。只見她在院內(nèi)擺上茶幾,請崔護坐下,然后獻上一盂清水。崔護喝水時,那少女站在小桃樹下,斜倚桃枝,凝眸微笑,風(fēng)姿嬌媚,綽有余妍。崔護告辭的時候,那少女送至門口,含情脈脈,仿佛不勝離情。第二年清明節(jié),崔護惦記著那位少女,情不可抑,又來到都城南莊。此時,只見墻院如故,但門戶扃鎖。崔護惆悵不已,便在門上題寫了這首詩。事隔數(shù)日,崔護再次尋訪,有老者出來,含淚而答:“我女年方十五,知書識禮,并未許嫁。自去年清明以來,常常恍惚若有所失。前幾日老朽帶她出門,歸來見門上有詩,讀后,入門而病,水米不進,數(shù)日身亡。”言畢痛哭。崔護大驚,隨老者入內(nèi),果然看見姑娘遺體安臥在床。崔護托起姑娘的頭,俯身悲號:“我在這里?!辈灰粫海媚镩_目復(fù)活,老者大喜,終于將女兒嫁與崔護。
這則描寫頗帶傳奇色彩,又近于小說,讀者大可不必深究其真實性。詩中貫穿著“愛”與“美”的主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去年的巧遇,至今難以忘懷,豈非愛情使然?一位豆蔻年華的少女與鮮嫩的桃花互相映襯,豈非天然的美的形象?這里有愛的期盼,有美的回味,實堪咀嚼?!叭嗣娌恢翁幦ィ一ㄒ琅f笑春風(fēng)”,桃花依舊,春風(fēng)依舊,“人面”卻杳然無蹤,留下了莫名的遺憾,這也是愛的緣故。
中唐詩人中有一位大詩人名叫元稹,早年(30歲左右)曾同宦官作斗爭,被貶,后又同宦官妥協(xié),官至宰相。他有《古題樂府》十九首,《新題樂府》十二首,反映民間疾苦十分深刻,代表作有《田家詞》、《織婦詞》等。他的《連昌宮詞》尖銳、直接地揭露了安史之亂發(fā)生的原因,矛頭所向,直指玄宗,影響很大。
但元稹的詩最為今天讀者所熟知的還是他的“悼亡”組詩,古今堪稱一絕,不可不讀。
二、元稹哭妻
元稹的妻子名叫韋叢,是太子太保韋夏卿的幼女,嫁給元稹時,元稹正身家寒素。貧賤夫妻,相濡以沫,但韋叢年僅二十七歲即英年早逝。后來元稹官居高位,俸錢百萬,妻子卻不能與之共享,元稹極為悲哀,常以詩抒懷。《遣悲懷》即是其大量悼亡詩中的三首。
遣悲懷三首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fù)營齋。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第一首:回憶婚后“百事乖”的貧困生活:掘野菜,拾落葉,食長藿,燒古槐。但韋叢甘于清貧,盡心竭力照顧元稹。元稹身上無完衣,韋叢翻箱倒柜為其置辦;元稹囊中少酒錢,韋叢拔下金釵典賣以沽酒。這一切讓元稹深感無以為報,“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fù)營齋”。罪莫能贖,恩無以為報,是最讓人的心靈無法安寧的?!盃I奠”、“營齋”,多上供品,既表達對逝者的敬意,也求得自己內(nèi)心的慰藉,悲夫!
作者在這里講的是他與亡妻之間的情感。其實,生活中許多生者對逝去的親人又何嘗沒有這種感受呢?比如做兒女的,當你參加工作之初,生活拮據(jù),無以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而等到你“俸錢過十萬”的時候,也許父母已永遠離去,那種遺憾是無法形容的……
第二首:斯人已去,遺物猶存。對于生者而言,或睹物思人,或愛屋及烏,難以忘懷,百般感慨。所以,在韋叢去世之后,元稹遵囑將韋氏衣物贈與他人,“衣裳已施行看盡”。但卻將韋氏用過的針線珍藏著,不忍打開,因為這是最珍貴的紀念品,恐觸物傷情。而且,對于韋叢從娘家?guī)淼逆酒停∫哺裢庹疹?,時常接濟錢財。但是,這些已無法彌補韋氏生前所受的清苦,“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一語寫出了貧賤夫妻同甘共苦的深情,催人淚下。
這里寫到逝去親人的遺物,不要輕易拋棄,要留作永久紀念;還講到了“愛屋及烏”的道理:你既然愛她(他),就應(yīng)該也愛她(他)的家人……
第三首:人死而不能復(fù)生,哪怕寫出再多再好的悼亡詩,也無法表達生者的思念和悲痛。人在生前的許多誓愿,如“死則同穴”,如來世再做夫妻(“他生緣會”)之類,是很難保證實現(xiàn)的。那么,就夫妻而言,未亡人對逝者的最好報答是什么?“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傳說鰥魚常不閉眼,所以古人稱喪妻男子為“鰥夫”。元稹誓言自己亦將“終夜常開眼”,既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永不續(xù)娶,也顯示了其因愛妻夭逝而痛不欲生之狀,讀后令人噓唏。
此外還有一首《離思》: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此詩主題向有多說,但當為作者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用了兩個比喻:“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表達了他與韋叢愛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后兩句則由此而深情地表達“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堅貞,與《遣悲懷》意旨相同。
元稹還有一首名叫《行宮》的詩,是懷古傷今的: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詩的前兩句寫景,描寫出一種寥落、寂寞的景象。后兩句通過對“白頭宮女”的特寫,給人以殘酷、辛酸的感受。而詩人又以“說玄宗”一語,將眼前的破敗、悲涼與玄宗皇帝當年的繁盛聯(lián)系起來,引發(fā)人們的對比,從而引出世事滄桑、盛衰無憑的思考。其實,世上哪有長盛不衰的事物、又哪有常青不老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