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文觀止逐字精讀|《漢陽諸姬之首 曾隨之謎》

          《漢陽諸姬之首——曾隨之謎》

          縱觀整個周代,一共有三個“曾國”。一是遠在西北,和西申打出“二王并立”配合的“繒國”。二是身處東部齊魯大地,被莒國所滅,歷時夏商周三朝,建國千年以上的“鄫國”。三是身處在王畿南方,漢陽諸姬中的姬長“曾國”。前兩個是姒姓曾國,最后這個則是姬姓曾國。

          ▲ 歷史上的三個曾國地理位置 惟真坊

          現在我們說起曾國,必然先想到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和屬于它的那套精美編鐘??墒窃诔鐾吝@些國寶文物之前,這位方伯曾國在歷史上卻沒有任何周代史書記載過,它的橫空出世完全是靠考古工作者從土里掏出來的。光是一個曾侯乙墓地就出土了10噸以上的青銅器,而且近40年來一直還有新的曾國國君墓出土,可見在歷史上曾國是很輝煌的。

          01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曾國為什么能比別的諸侯國出土數量更多、質量也更精美的青銅器?這就要先從曾國所分封的位置說起。1978年,湖北隨州市擂鼓墩發(fā)掘出一座戰(zhàn)國早期大型木槨墓——曾侯乙墓。青銅器上的銘文“曾侯乙”一經釋讀,就造成了歷史學界的一場地震。因為專家們查遍周代所有史書,都沒有發(fā)現有關此曾國的任何記錄。專家們開玩笑地說:他們靠手挖出了一個諸侯國。

          而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曾國有兩個:一是西北方的繒國;二是東方的鄫國??裳巯聧湫鲁鐾恋脑鴩鴧s位于湖北隨州,屬于周代體系中的南方,顯然和他們不是同一個。問題來了,出土那么多青銅器的曾國到底為什么沒有任何記載?是不是和別的諸侯國名字重合了?由此衍生出了一場橫跨近40年的考古學界謎題“曾隨之謎”。

          這里到底是曾國還是隨國?還是說曾、隨一國?結論就是:曾、隨為一國。2013年出土的曾侯璵編鐘上有180多字銘文,其中一句是“復定楚王,曾侯之靈”,意思是曾侯曾經救過楚王。而史書上記載的是隨侯救過楚昭王,而青銅器銘文上是曾侯救過楚王,由此可以推斷銘文上的曾國就是史書上的隨國。這段歷史同時在《左傳》中也有詳細記載,不同于《左傳》中的“隨”,曾侯璵編鐘用的是曾,這基本證實了“曾”“隨”應是一國。

          復定楚王,曾侯之靈。

          ——曾侯璵編鐘銘文

          斗辛與其弟巢以王奔隨。

          ——《左傳·定公四年》

          如果“曾”“隨”是一國的話,我們就能用隨國的史料來看待曾國,出土的曾國青銅器和隨國史料結合起來看,不難看出,漢水以東以北,諸侯林立,史稱“漢陽諸姬”。隨國是其中最大、最核心的存在。《左傳》:漢東之國,隨為大。為什么隨國在南方如此重要?因為它所處的隨棗走廊是商周時期通往南方最重要的通道,戰(zhàn)略地位類似于“崤函古道”。

          ▲ 漢陽諸姬 惟真坊

          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大封王族功臣。在漢水以北、大巴山與大別山一帶等地,周人建立或保留了一系列諸侯國,以姬姓及姻親為主,漢水以東以北,諸侯林立,這些封國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姬姓封國集團,史稱“漢陽諸姬”。旨在監(jiān)視并阻斷荊楚和于越、淮夷的結盟?。這些封國在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漢水以東地區(qū),即今天的隨(州)棗(陽)走廊一帶。這些封國在歷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加強周王朝對荊楚地區(qū)的控制,通過分封姬姓諸侯來監(jiān)視和阻斷荊楚與其他部落的結盟,從而維護周王朝的穩(wěn)定和安全?。 

          曾國(隨國)是周王朝“空降”式分封到漢東地區(qū)的,擔負著為周王朝經營漢水流域及淮夷區(qū)域的重要使命。這個重要使命與其地處“隨棗走廊”的特殊地理區(qū)位密切相關?!半S棗走廊”位于大洪山與桐柏山之間,是連接中原南陽盆地與江漢平原的一條重要通道,因其中有隨州、棗陽兩座城市而得名。兩周時期,“隨棗走廊”是周人南下和控制漢江地區(qū)的交通要道,也是楚人東出北進的主要線路。隨棗走廊還是周王朝運輸銅錫礦料的戰(zhàn)略通道上重要一段。

          ▲ 西周時期,銅礦資源從淮河流域到漢水流域,再通過隨棗走廊,源源不斷地運到周天子所在的鎬京。通過周天子分發(fā)給各位諸侯或賞賜給大臣,銅和錫是當時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周王朝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曾國正好處在運輸銅礦航線的長江中游樞紐位置,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 惟真坊

          我們知道周人的禮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的。不過祀也好,戎也罷,它們背后真正的物質基礎其實只有一個——青銅。周人為了生存,就必須掌握青銅資源,周禮的影響力需要它,周王師武力的威懾力也需要它。隨棗走廊早在商代就是運輸青銅打通南北的通道,這種青銅原料的遠距離運輸,周代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對其進行描述,這便是“金道錫行(háng)”。這4個字首見于傳世的青銅器——曾伯簠。

          ▲ 曾伯簠 來源于網絡

          “金道錫行”也揭開了青銅時代一個格外重要卻容易被忽視的歷史事實:青銅原料存在遠距離的運輸需要,且形成了大致固定的運輸干道。2013年隨州出土的曾伯桼(qī)青銅器銘文,更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觀點。

          ▲ 曾伯桼 來源于網絡

          曾國不光控制著隨棗走廊陸路,還控制著長江到漢水這至關重要的一段水路,并且南臨銅綠山,因為銅綠山運出的銅錫原料需要走一段長江,再走一段漢水,最后通過隨棗走廊進入周王畿內的河洛地區(qū)。湖北大冶發(fā)現商周時期銅綠山古礦遺址,這里有整套的采礦和冶煉設備,有凍銅爐7座,采礦井及巷道360多條,深達64米。地表還有煉銅廢棄的銅渣40萬噸,根據專家估計,這里產出至少有12萬多噸青銅。

          春秋時期,按一把青銅戈重0.5kg推算,這些銅足夠造2.4億件;按一把青銅劍重2kg推算,這些銅足夠造6000萬把;箭鏃更是足夠造40億枚。

          西周時期,諸夏是“大一統(tǒng),小分裂”的局面,到了東周平王東遷,諸夏是“小一統(tǒng),大分裂”的局面。這種情況下,周天子對遠方的諸侯其實已經沒有實力發(fā)號施令了。此時的楚國趁著中原混亂,迅速崛起。而楚國的崛起首先就是楚武王的“三戰(zhàn)隨國”。雖然前兩次因數裝備差距都戰(zhàn)敗了,最后那次楚武王甚至都戰(zhàn)死了。

          公元前690年,楚國第三次伐隨,楚武王病死軍中,楚軍不得不退兵。此后楚人繞開隨國鋒芒,轉而攻占隨的周邊小國,迫使隨國逐步向隨棗走廊腹地退讓收縮,并擇地遷都。

          02

          國人野人制度

          楚武王熊通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楚世家》

          這聲嘶吼中帶著楚人對周禮的睥睨與嘲笑,此后楚國掃平漢陽諸姬,在春秋強勢崛起。有人認為楚人是野蠻的,破壞了周禮的文明。野蠻從不戰(zhàn)勝文明,野蠻只打敗腐朽。這和吳起說的“不要盲目于天險之固,保衛(wèi)國家在德不在險”有異曲同工之妙。沒有任何天險是攻不破的,無論蕭關、大散關、虎牢關、函谷關還是隨棗走廊,無不如是。

          時間的長河不會有一刻停留,西周已逝,東周已始。西周時期的作戰(zhàn)一般就幾百幾千人的規(guī)模,而到了春秋戰(zhàn)國卻動輒幾萬幾十萬人。

          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這個問題恐怕國野制能夠給出部分答案。

          周朝初期的分封制度:對親族分封諸侯,在中央留有采邑;對外戚分封諸侯,姻親扶持和利用;對前朝貴族采用“二王三恪”,維系和諧。除了分封制,周其實還有兩套制度:奴隸制和國野制。分封制的基礎是奴隸制,奴隸制的基礎是國野制。周代不可能只有統(tǒng)治階級,而沒有被統(tǒng)治階級。

          那周代的普通老百姓是怎么過的呢?周代奴隸制是把天子以下的人區(qū)分成三類:貴族、自由民、奴隸。這種制度使得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周人是用人唯親,權力都向貴族傾斜,這套制度下周代早期的階級流動性是比較差的。雖然周代奴隸被人殉的情況已經比商代大為改善,但周代的墓葬中還是時不時有零星的“人殉”現象,可見奴隸的地位本質上并沒有改變,周代主體依然是奴隸社會。

          在周代,真正獲得改變的是自由民。周武王滅商之后,沒多久就把自己的國丈呂尚分封到了齊地建立齊國,但問題是封是封了,拿不拿的到齊國附近的土地就要看他的本事了,齊地本地的原著民肯定不愿意一個外人呂尚來當老大,所以呂尚帶著呂氏的族人前去齊地,他帶來的族人和兵士越多,建立齊國的過程自然也就越順利。所以呂尚毫無疑問是大貴族,而不是小說影視中的平民老頭。

          來到齊國之后,首先就需要安排地方安營扎寨、建立城池,族人和兵士住在城里,不僅安全還能彰顯呂氏一族的武德和周禮。筑起的城邑分為兩部分:內城住呂尚這樣的諸侯國君、卿大夫等大貴族、士一級的小貴族,他們基本是不需要勞動的。外城叫城郭,住的是呂尚帶來的呂氏一族的自由民,包括百工、商人等,他們要從事生產,打仗的時候還要加入軍隊,充當士一級的預備隊。這些城里人都是跟著呂尚創(chuàng)業(yè)的自己人,于是稱之為“國人”。除了內城和外城,野外的鄉(xiāng)野地區(qū)有著大大小小的野邑或野鄙,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被稱為“野人”。野人只能耕作,對他們施行“井田制”,而對國人施行“畦田制”。

          雖然野人不是奴隸,但本質上野人和奴隸都是“被統(tǒng)治階級”。野人只能種田,連參軍的資格都沒有。從文字字形來看,國字是拿著戈保護的自己人,鄙字是城外的農人,只能生活在野邑,連上戰(zhàn)場拿戈的資格都沒有。我們在古文中經常見到謙稱自己為鄙人,根本原因就是來自野鄙的人。

          ▲ 國字和鄙字 來源于網絡

          西周時期的軍隊都是貴族軍隊,他們彼此間作戰(zhàn)主要是搶點東西和教訓對方一下,出去打仗就是搶東西。周厲王時期的“國人暴動”,光看名字就知道那是家族之間的內部矛盾,是高層統(tǒng)治者和底層統(tǒng)治者之間的矛盾引發(fā)的,而不是被統(tǒng)治階級揭竿而起的造反。

          西周時期的最強軍團殷八師和西六師,其實都是國人貴族軍團。到了周平王東遷,晉國等國已經開始讓野人加入軍隊,這時的軍隊開始不叫師,而叫軍了。晉國和齊國都設有中軍、上軍、下軍,楚國設有中軍、左軍、右軍。除了周天子礙于周禮的臉面,周圍的諸侯國們基本已經都開始實行“國野合流”了。

          東周的開始其實是一次生產力革命,這場革命背后有青銅器在國野中大量普及,和國野合流作為解放生產力的條件。本質上是以蠶食周禮成為自己的給養(yǎng),最終推進了奴隸制度的瓦解。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時期,國野制最終瓦解,被廣泛推行的郡縣制取而代之,成為中央集權國家地方行政的主要制度。所以才會有西有秦伐戎、北有晉伐狄、南有楚伐蠻、東有齊伐夷,他們在戰(zhàn)斗中提升自己的國力,就是因為青銅器的普及,弱化了國野制度的階級矛盾,激發(fā)了野人的動力。這也就是史伯這個預言家和鄭桓公說出這四國必將崛起的本質原因。

          03

          曾隨之謎

          周代對國民安排了三套制度:分封制、奴隸制、國野制。在周代早期,這三套制度都健全時,社會階層是高度固化的,呈現出“富則恒富、窮則恒窮”的現象。但這種現象是短期的,所謂“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在更長的周期里,由于貴族的腐敗不可避免,以及寒門貴子必然出現,朝代就會呈現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所以說,楚國是子爵又怎么樣?楚國這個“蠻夷”一樣可以滅了姬姓并占據“隨棗走廊”天險的曾國。

          自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后,“曾”字開始與隨州歷史相關聯(lián),所有史籍都只說隨國不提曾國;而迄今為止出土的文物無不刻著一個“曾”字。更令人不解的是,史料中記載該地竟有兩個曾國和隨國。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姬姓隨國和曾國外,有意思的是,該地歷史上還曾有一個姜姓隨國和曾國。

          炎帝裔隨侯之后。

          ——《元和姓纂》

          隨侯,炎裔,是為姜姓。

          ——《路史·國名紀甲》

          盡管文獻中沒有明確說這個炎帝之后的姜姓隨國所在的區(qū)域,但立國時間大約與漢東的另一姜姓國家厲(今隨縣厲山)相當,可能早至商代。

          ▲ 厲山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無獨有偶,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辭中,也有一個曾國,地域也在漢東。據說該曾國為夏禹之后,禹伐三苗時定居在隨棗走廊一帶,最后淪為土著。商中期后成為商部落方國,與噩(鄂)國為鄰。

          曾國最早出現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辭中。

          卜辭《掇續(xù)》載:

          “乙未〔卜〕,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輿(舉),左比曾?!?/span>

          “乙未卜,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輿(舉),左比〔曾〕。十二月?!?/span>

          這兩條卜辭是說商王武丁曾親率右、中、左三軍,在噩、舉、曾三個方國的配合下征伐荊楚。征伐的目的恐怕也是保護運輸青銅器的道路——金道錫行。

          而這條卜辭中的曾國就是“炎裔”“姜姓”之曾,也就是說,殷商時期的曾國、隨國是同一個國家,都是姜姓;周朝時期的曾國、隨國也是同一個國家,都是姬姓。

          周朝時期的曾國始祖為南宮適(括),他是商末周初的重要人物之一,和周初大名鼎鼎的三公“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相比,南宮適的輩分更高,地位也更高。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hé)申勸寧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span>

          ——《尚書·君奭》

          意思是,周公說:“君奭!過去上天為什么一再的勸勉文王的品德,最終降下天命在文王身上?就是因為文王能夠修德,使我中原的百姓能和睦相處;再加上有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等這些賢臣輔佐?!?/span>

          現在已經出土的不準出國的國寶重器: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大盂鼎,和這4個人里三個人直接相關。

          上世紀80年代發(fā)掘的山西曲沃縣晉侯墓地,出土了兩件青銅鼎,銘文都是:南宮姬作寶尊鼎。周朝時女子稱姓,可見南宮姬應為南宮氏的女兒,再結合出土地點,不難發(fā)現這兩件鼎應該是她嫁到晉國的媵器,由此可知,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括為姬姓貴族。

          南宮括是怎么和曾國聯(lián)系起來的呢?

          2010年隨州葉家山墓地出土了一件青銅簋,上面的銘文是:犺作烈考南公寶尊彝。烈考就是指地位顯赫的亡父。銘文說明犺是南宮的兒子。這個南宮到底是誰呢?

          ▲ 南公簋 來源于網絡

          2013年隨州文峰塔墓地又出土了曾侯璵編鐘,編鐘上有一組銘文:

          “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輿曰:伯適上通,左右文武;撻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ruì)土;君庀(pǐ)淮夷,臨有江夏?!?/span>

          其大意為:曾侯在追溯他的先祖伯適,即南公。南宮適(南公括)受到周天子重用,輔佐文王和武王,完成了攻打殷商的使命,最后安定了天下;周天子派遣南公到南方經營疆土,警戒淮夷,監(jiān)視江夏的異動。

          銘文表明,征戰(zhàn)南國的南宮是曾侯璵的先人伯適,適還被周公任命為南公,南公的行署在汭(ruì)土,周天子派南公去管理南方的疆土。

          ▲ 隨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的曾侯璵編鐘 來源于網絡

          曾侯璵3號鐘鑄有銘文。

          曾侯璵曰:余稷之玄孫。

          稷,即后稷,姬姓,是周人的先祖。銘文直接說明曾侯璵是后稷的后裔。

          曾侯璵編鐘的這些銘文目的是要顯示自己是名門之后,彰顯正統(tǒng)。

          現在我們終于知道了:曾侯犺是南宮括的兒子,曾侯璵是南宮括很多代之后的后人。由這兩件青銅器可以基本確認曾國是南宮括的后人,自然也就確認了周朝時期曾國是姬姓。

          04

          南宮適(括)

          說起南宮氏就要從西周三大叛亂說起:一,早期東部的三監(jiān)之亂;二,晚期西部的申侯戎亂;三,中期南部的噩侯蠻夷之亂。

          紂以西伯昌、九侯、噩侯為三公。

          ——《史記·殷本紀》

          昔者,鬼侯、噩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戰(zhàn)國策·趙策》

          噩侯、鬼侯和西伯侯早在商朝就位列三公。由此可見,噩國早在商朝就存在了,噩侯是姞姓,上古八大姓之一。噩侯墓、曾侯墓都在隨州出土,可見西周早期噩國、曾國都在隨州建都。

          2014年河南南陽市新店鄉(xiāng)發(fā)現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噩侯家族墓地”,經發(fā)掘約清理出80余座墓葬,出土了大批青銅器,其中一件青銅壺中有銘文:噩侯作孟姬媵壺。噩侯為女兒孟姬作陪嫁用器。

          孟就是長女,當時男稱氏,女稱姓,可見噩國此時已由姞姓改為姬姓了。由此證明:西周早中期隨州的噩國在西周晚期搬到了南陽地區(qū),早期的姞姓在晚期也改成了姬姓了。

          《戰(zhàn)國策》記載,在商末紂王時期,噩侯與西伯昌(后來的周文王)和九侯(或寫作鬼侯)一同位列王朝的三公。九侯的女兒被獻給紂王后,惹怒了紂王,九侯因此遭受醢刑(被剁成肉醬)。噩侯性格剛直,為九侯鳴不平,觸怒了紂王,被制成肉干。

          文王得知此事后,發(fā)出嘆惜,被紂王囚禁在羑里城。西周早期,噩國與曾國是扼守南境、控制交通要道的重要諸侯國。到了西周中晚期,噩國與周王室聯(lián)姻,噩侯馭方獻壺,與周王同宴、并行射禮,顯示出噩侯與周王之間的友好關系。

          然而,好景不長。周厲王晚期,噩侯馭方率東夷、南淮夷反叛,震動周王朝。周厲王動用西六師、殷八師伐噩,最終擒獲噩侯馭方,撲滅噩國,噩國因此滅亡。

          ▲ 噩侯方罍 來源于網絡

          1942年,陜西省岐山縣任家村出土了“禹鼎”,它的銘文記載噩侯馭方叛周后被周王下令:撲伐噩侯馭方,勿遺壽幼。

          這句銘文似乎是在說明:周厲王在征伐噩侯馭方叛亂時下令,要求在戰(zhàn)爭中打擊主要敵人,但不要殺害無辜的老人和兒童。但從戰(zhàn)爭結果來看:噩國從此由姞姓變姬姓?!拔疬z壽幼”很可能變成:不要留下老人和兒童。細思極恐,噩國很可能在這場戰(zhàn)爭中滅族了。

          曾國、噩國是同時并存于西周早中期隨州的兩個古國,從出土的青銅器來看,西周早期時曾國不大,僅限于隨州的漂水流域,但隨著噩國被周厲王消滅,曾國迅速擴展至漢水以北及南陽盆地一帶,成為替代噩國的漢水以東第一大國。曾國很可以有在滅噩國的過程也加入其中,噩國滅亡后也分得了不少土地。

          ▲ 噩國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噩國此后消失,用鄂來替代。曾國是南宮括后人封國,曾國沒有和噩國一起反叛周厲王,甚至還直接或間接幫著周厲王一起滅了噩國,并順勢吞并了噩國原來的土地。

          宋徽宗時期,湖北孝感出土了6件西周青銅器,均是記載周王南征的史事,這六件青銅器被稱為“安州六器”。而在北宋之后,“安州六器”再不見蹤影,據認為可能在靖康之亂中為金人所擄,所幸其銘文在此前已經被著錄下來。其中一件青銅器銘文說到:

          隹(wéi)王令南宮。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省南國。貫行。埶王?(l?。T趬胝嫔?。中乎歸生鳳于王。埶于寶彝。

          周天子命令南宮討伐南方國家“虎方”,王令“中”視察通向南國的道路,在這次任務中,“中”派人將捉到的“生凰”(活著的凰)送給天子,作器紀念。由此可見,這次南征的負責人就是南宮氏貴族。

          而在另一件青銅器銘文,“中”的這次南巡獲得了天子的褒揚,天子賞賜他土地。為感謝天子,“中”作器紀念自己的父親“父乙”。

          1979年,在陜西省扶風縣豹子溝出土了西周晚期南宮氏貴族、擔任王朝司土的南宮乎鑄造的編鐘,在這件編鐘的銘文里記錄了南宮氏的早期世系:

          司土南宮乎。乍大林協(xié)鐘。茲鐘名曰無射。先且南公。亞且公仲必父之家。

          在銘文中,南宮乎的先祖為南(宮)公,亞祖為公仲必父。南宮括為初代南公應該沒有什么問題,而第二代南公必父為南宮括的次(仲)子。在青銅器銘文中,“仲”也通“中”,那么這個公仲必父和安州六器中的“中”是什么關系呢?

          2013年發(fā)掘的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西周曾侯墓地中,M111號墓被認為是西周初年初代曾侯的墓地,其中兩件青銅器銘文為:

          犺作烈考南公寶尊彝。

          曾侯犺為了紀念其父親南公而制作了一件珍貴的器皿。

          曾侯作父乙寶尊彝 。

          曾國國君為紀念父乙(南公)而制作了一件珍貴的器皿。

          通過這兩件青銅器銘文,我們不難發(fā)現:曾侯犺為南公之子,南公死后的日名為“父乙”。而安州六器的銘文里“中”的父親也是“父乙”,這就說明曾侯犺和“中”是親兄弟。

          通過對比安州六器的銘文和曾侯犺墓青銅器銘文,我們不妨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曾侯犺可能是南宮適的長子,其次子仲必父(即“中”)則留在王畿中繼承南宮適的地位和采邑,成為周王的股肱大臣。這與西周成康時期周公旦長子伯禽就封于魯,次子擔任王畿卿士留在周,召公奭長子克封于匽(燕),次子擔任王畿卿士留在召的事跡高度相似。

          除了南征之外,這位南宮必父(即“中”)活躍于周康王時期,在1998年平頂山應國墓發(fā)現一件柞伯簋,銘文中記載:周天子舉辦大射禮,天子命令南宮必父(即“中”)率領朝廷大臣卿士參與了這次活動,天子指著賞金說:“誰能在大射禮獲勝,就能取得這些赤金?!?/span>

          可見南宮必父(即“中”)在朝廷中已經成為了重臣領袖,地位尊崇。再通過上面的分封形制,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南宮氏在周王室中的地位恐怕還高于太公望——姜子牙。

          05

          西周第一猛人:南宮盂

          在南公必父(即“中”)之后,南宮家族是否沉寂了呢?沒有,甚至還更加能打了。南宮家族出現了一位絕世猛男,堪稱西周歷史上最能打、最兇殘的超級殺神——南宮盂。這位南宮盂就是著名的大盂鼎、小盂鼎的主人公。

          大盂鼎銘文說了三件事。一,周康王以周文王為榜樣,希望南宮盂也以南宮適為榜樣;二,宗周冊命南宮盂,賞賜給他美酒、禮服、車馬、儀仗和奴隸1726個,叮囑他莫違王命;三,南宮盂鑄造大盂鼎,祭祀祖父南宮適。這里提到的南宮盂的祖先就是南公,也就是南宮括。

          ▲ 大盂鼎 來源于網絡

          小盂鼎銘文大致內容是:八月中旬,南宮盂班師回朝,他的軍旗上插著鬼方首領的頭顱。報告康王:我在您的命令下討伐鬼方,砍了鬼方首領首級,俘獲3個鬼方酋首,砍了4800多顆人頭,俘虜了13000多人,若干馬匹、牛羊、戰(zhàn)車。在另一場戰(zhàn)斗中,又抓了一個鬼方酋首,斬首237個,俘虜若干人,俘獲104匹馬,上百輛戰(zhàn)車。周康王說:你牛逼!盂對康王行拜禮之后,把鬼方首領押上來,審訊了鬼方首領,然后當場砍了鬼方首領的頭。周康王命人將敵酋人頭在周天子宗廟燒掉獻祭祖先。

          ▲ 小盂鼎 來源于網絡

          非常血腥是吧?在這場戰(zhàn)爭之后,自商王武丁開始,和商朝屢屢爆發(fā)戰(zhàn)爭的鬼方就從文獻中消失了,可見南宮盂這次北伐給了鬼方極其沉重的打擊,鬼方很可能物理上消失了。

          ▲ 鬼方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實際上,在考古發(fā)掘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殷商時期陜北地區(qū)強盛一時的李家崖文化在西周早期晚段之后快速衰落,而同時期西周的貴族墓中則多有李家崖文化的青銅器出土,這些青銅器可能就是南宮盂在這次空前絕后的勝利中獲得的戰(zhàn)利品。窮西周一代,再也沒有一場戰(zhàn)斗像南宮盂一樣能夠俘虜數萬人。

          南宮氏到底有多猛?商代三公:西伯侯、鬼侯(鬼方)、噩侯,南宮氏一族就滅了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我們常見的一個詞——隨和,意思是指順從、謙和。隨和二字來源于:隨侯珠、和氏璧,并稱為“春秋二寶”,隨侯珠來自隨國,隨國就是曾國,曾國就是姬姓南宮氏,再結合和氏璧背后的故事,大家現在還能直視“隨和”二字嗎?

          06

          曾國的滅亡

          從西周初年開始,南宮適就成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王朝,消滅商王朝的重要參與者。他的一個兒子擔任周王朝南方的重量級諸侯——曾侯,次子則在王朝中擔任官僚們的首腦卿士。在他的后代中,一名名叫南宮盂的猛人帶領軍隊血洗了古老而強大的鬼方王國。而他們的后代南宮乎、南宮柳、南仲、南叔則在西周晚期擔任公、宰、司土、司馬等重臣。這個家族生生不息,一直是西周最重要的家族之一。

          在西周滅亡之后,強大一時的南宮氏不得不同天子一樣逃向關東地區(qū),并繼續(xù)服侍東周王室,在著名的“王子朝之亂”后隨王子朝出奔楚國,強大的南宮氏族最終和眾多西周旺族一樣淹沒在東周革新的潮水之中。

          而南宮氏的另一支,則在江漢地區(qū)站穩(wěn)腳跟,并在內亂中庇護了楚昭王,楚昭王投桃報李,曾國成為漢陽諸姬中和強大楚國關系最好的國家。在曾侯乙墓中我們得以一窺楚王室對曾侯的優(yōu)待。

          但是最終,曾國還是在戰(zhàn)國被楚國吞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此國名不見經傳,卻是西周王朝“南天一柱”和金道守護者
          考古發(fā)掘與金文考釋探索“曾隨之謎”
          華夏探秘:南宮適與曾(隨)國
          曾侯乙墓暗藏【駭人真相】,這個國家或許根本不存在
          周武王的戰(zhàn)略分封:北有燕國,東有魯齊,南面有誰?十年前才揭曉
          夏就在山東(商西夏東說(3)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