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于民國四十多年,一中醫(yī)師開給陳立夫治療B肝的方子,每天煮一份當茶喝。連續(xù)喝兩個月,治好陳立夫的B肝,陳立夫感激之余便贈送中醫(yī)師臺幣一千萬元。于是此中醫(yī)師用一千萬元創(chuàng)辦了中國醫(yī)藥學院。此方平和,沒事煮來當茶喝,可以整腸健胃,腸胃好了,自然身體健康。服此方注意事項:忌吃冰品、乳制品(如牛奶、養(yǎng)樂多),碳酸飲料,人工食物。
方子:白朮、黃耆、紅棗、生姜、茯苓、白扁豆、白芍、甘草,各兩錢,水約1500cc,煮開后小火再煮約30分鐘(此方約20元)
查看上列藥材,都是中醫(yī)常用,不具毒性的中藥成分。其中主要是針對脾胃的藥,其次是針對肺、心的藥,只有一味白芍是針對肝來的,這就是中醫(yī)強調五行生克的用藥原理。肝屬木,脾胃屬土,木克土,土旺則不怕木克;木生火,火(心)旺可泄木實;肺屬金,肺金克木,可制肝火。簡單一方藥,竟能治療西方醫(yī)學花費數(shù)百億無法治療的B肝(大陸稱乙肝)。
白朮: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脾、胃經。功效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主治用于脾胃氣虛,運化無力,食少便溏,脘腹脹滿,肢軟神疲等證。
黃耆: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脾、肺經。功效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主治用于脾胃氣虛及中氣下陷諸證。
紅棗:性味歸經甘,溫。歸脾、胃經。功效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主治用于脾虛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能補中益氣。常配黨參、白朮等以增強療效。
生姜: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脾、胃經。功效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主治用于風寒感冒,或胃寒嘔吐。
茯苓: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主治用于各種水腫。
白扁豆: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脾、胃經。功效健脾,化濕,消暑。主治用于脾虛濕盛,運化失常,而見食少便塘或泄瀉,及脾虛而濕濁下注,白帶過多等證。
白芍:性味歸經苦、酸、甘,微寒。歸肝、脾經。功效養(yǎng)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主治用于血虛或陰虛有熱的月經不調,崩漏等證。用于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的頭痛,眩暈、脅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攣作痛等證。有養(yǎng)肝陰,調肝氣,平肝陽,緩急止痛之效。
甘草: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功效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主治用于心氣不足的心悸,與脾氣虛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用于痰多咳嗽。能祛痰止咳,并可隨癥作適宜配伍而應用廣泛。用于藥性峻猛的方劑中。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又可調和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