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鴨
杜甫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
羽毛知獨(dú)立,黑白太分明。
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
譯文
花鴨身上潔凈無泥渣,常常在階前緩步而行。
它讓羽毛不同于群鴨,黑白二色非常分明。
渾然不覺眾鴨的驚猜與嫉妒,不要惹得眾眼受驚。
你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萬不要先出聲。
注釋
花鴨:水禽。
泥滓(z):泥渣。
階前:一作“中庭”。
牽:惹得。
稻粱:鴨飼料,比喻祿位。沾:沾受恩惠。
先鳴:比喻直言。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他舉家由隴入蜀。此間,杜甫在縱情領(lǐng)略自然、生命之美的同時,也對自己的人生遭遇進(jìn)行冷靜的反思?!督^五詠》便是詩人面對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動物、花草,睹物生情的即興之作?!痘啞繁闶瞧渲凶詈笠皇?。
賞析
這是是一首詠物詩。前四句寫花鴨身無泥渣,階前徐行,羽毛獨(dú)立,黑白分明。頷聯(lián)展現(xiàn)了詩人發(fā)現(xiàn)花鴨致禍根源焦躁和急切的情狀,進(jìn)而在尾聯(lián)直接呼勸花鴨:受人恩惠就不要“先鳴”,這也是遭斥一事而發(fā)的“自警”之語。這首詩借物說事,筆調(diào)輕松而情感含蓄蘊(yùn)藉。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詩人明白提醒讀者,江頭所見的“花鴨”,羽毛潔凈,不染泥滓,而且步態(tài)從容不迫。屋檐下的階除大約是眾鴨得食之所,詩人把花鴨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寫,是為了收到一種對比的效果。眾鴨競食,花鴨卻獨(dú)自緩步于階前。舉止顯得與眾不同,花鴨不與眾鴨爭食,也許表現(xiàn)了它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這肯定會引起眾鴨注目,并招來不測之災(zāi)。
“羽毛知獨(dú)立,黑白太分明”仍是寫詩人所見。原來“花鴨”毛色不雜,只有“黑”“白”二色,但這是富有象征意義的兩種對比色。它正象征著花鴨,甚至也是詩人那“黑白分明、的處世態(tài)度。可見“花鴨”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詩人注意、得到詩人贊賞的。
這句詩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別玩味,它至少含有兩層意思:其一是贊賞花鴨立身行事,態(tài)度特別分明、不容絲毫茍且;其一是飽含著詩人對花鴨處世過于分明會導(dǎo)致禍患的深深憂慮。體會到這一點(diǎn),在讀到后面詩人直接出場呼勸花鴨的詩句時,才不會感到突然。
“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鼻耙痪淙允菙懀褌?cè)面展現(xiàn)了詩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狀,后一句則是直接呼勸了?!安挥X”二字,表現(xiàn)出花鴨十分超然的精神,對眾鴨的驚猜、嫉妒渾然不覺,或者竟是滿不在乎。這是花鴨受詩人賞愛的一個原因,也是花鴨致禍的根源?;喿匀徊幻髌渲械牡览?,但詩人卻已有過類似的教訓(xùn)。
回想當(dāng)初疏救房琯那慘痛的一幕,正是與花鴨此時處境很相似。詩人由己及鴨,不由為花鴨的處境憂心忡忡。詩人動了感情,撇開鴨與人的界限,便要直接呼勸花鴨了。實際上,“不覺”一句已暗含了詩人的勸誡,聯(lián)系后一句“休牽眾眼驚”的明勸,這一句所暗諭的花鴨要“警覺”“群心妒”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是進(jìn)一層勸說。這兩句的字面意思是:你花鴨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萬不要率先嗚叫了,那樣會觸怒主人,失掉既得的稻粱恩的!但這兩句詩還有更深的含義,可以把它看作是詩人反思自己沾受肅宗之恩作左拾遺,最后終因疏救房琯而遭斥一事而發(fā)的“自警”之語。
杜甫這里的“莫先鳴”,其精義就是要處于“鳴”與不“先鳴”之間,不能不鳴,也不能先鳴。杜甫丟掉諫官,緣于先鳴。以后流離隴蜀,依人為生,不鳴則無從致“稻粱”;當(dāng)然更不能先鳴,一旦先鳴,既沾之“稻粱”又會失去。杜甫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通過提醒和勸誡花鴨而曲曲傳出,讀者自然能想象到杜甫當(dāng)時處境之艱難。
名家評價
清·愛新覺羅·弘歷《唐宋詩醇》:《花鴨》,戒多言也。此雖詠物,實自詠耳。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下四作警戒之詞。群心眾限,指諸鴨言。然惟獨(dú)立,故群心妬;惟分明,故眾眼驚。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江頭之五物,即是草堂之一老。時而自防,時而自惜,時而自悔,時而自寬,時而自警,非觀我、觀世,備嘗交惕,不能為言。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杜甫一首有趣的自嘲詩
美詩美文
《花鴨》
杜甫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
羽毛知獨(dú)立,黑白太分明。
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
杜甫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似乎問得十分愚蠢。那還用說,當(dāng)然是近乎圣的那一類人。他悲天憫人,寫了《三吏三別》;他安貧樂天,深愛著自己的妻子兒女,是一個有情懷而又顧家的好男人?!皡s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這樣的杜甫可愛、質(zhì)樸;“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的杜甫豪情萬丈。正是因為這樣近乎圣的品性,讓后世給了他一個“詩圣”的美稱。
但是,杜甫畢竟不是神,他也有人該有的性格,而他最大的弱點(diǎn)就是永遠(yuǎn)改不了自己“不平則鳴”的習(xí)慣。不過或許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世人心中那個有血有肉的詩圣。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十分可愛的《花鴨》,是杜甫在被貶后寫的一首自嘲詩,這是詩圣平生最有趣的一首詩,在詩中他以一只花鴨自比,看似句句寫鴨卻句句寫自己,這樣詩圣讓人服氣。
這是一首十分可愛的詠鴨詩。全詩大意:鴨群中,有一只花鴨,十分顯眼。這只花鴨身上一點(diǎn)泥都沒有,十分潔身自好。它總是在臺階前緩緩散步,意態(tài)閑適,悠閑悠哉。這只鴨的羽毛最為與眾不同,黑白色的羽毛分外鮮明。難道它不覺得別的鴨子都在嫉妒它嗎?花鴨啊花鴨,你還是低調(diào)點(diǎn)吧,千萬不要惹的大家都投來嫉妒的眼神。主人因為你的特殊,多給你稻米,那么你就不要每次都第一個嘎嘎鳴叫了。要是煩了主人,你就吃不成稻子了!
卻原來,鴨群里也有羨慕、嫉妒、恨!全詩第一句,點(diǎn)名“花鴨”不被泥土所污,潔身自好?!半A前每緩行”顯示出花鴨的可愛一面和高潔一面。然而這個“花鴨”卻為自己埋下了禍患的伏筆,緣由是“黑白太分明”。其實那些黑白分明之人,不也是常常遭受挫折嗎?反而是同流合污者,十分快意!
第三句是規(guī)勸,“休牽眾眼驚”,不要惹別人嫉妒了。最后一句反映出杜甫其實也有過猶豫和徘徊,那就是到底要不要“先鳴”。當(dāng)然,他勸花鴨不要先鳴是因為稻粱,不過杜甫自己卻不是一個為五斗米折腰的人,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落得個平生不得志!
透過文字,不難發(fā)現(xiàn)這首詩實則是杜甫的自嘲、自勸之詩。他就像那只引人嫉妒的花鴨,當(dāng)年任左拾遺,一個需要為不平而鳴的諫官,在任時他敢于直言進(jìn)諫,敢于先鳴!正因為“先鳴”,他丟了官。此后,杜甫流離隴蜀,卻品性不改,仍然借助詩文,發(fā)出不少振聾發(fā)聵的不平之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