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君臣癡迷填詞終亡國
詞,興于唐,盛于宋。詞是詩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文體,所以又稱之為“詩余”。唐末五代時,詞就很流行了。其間,尤以后蜀和南唐為最。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以及馮延己等人,君臣唱和,甚為相得。至于南唐亡后,后主李煜作的一些詞,寄托著深摯的故國之思,一唱三嘆,感人至深,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中主李璟《浣溪沙》詞中有“小樓吹徹玉笙寒”之句,馮延已《謁金門》詞中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之句,都為一時之警策。據(jù)說有一次李璟和馮延已開玩笑說:“‘吹皺一池春水,’和卿有什么關系呢?”馮延已知道李璟很欣賞他這首詞,便很知趣的說:“‘吹皺一池春水’,遠不如陛下的‘小樓吹徹玉笙寒’好?!崩瞽Z聽了馮延已的話頗為得意。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得出在南唐的君臣中,填詞一事,已成為一種濃厚的風氣。在這種風氣的熏陶下,產生了像馮延已、李煜這樣的大家,是很自然的事情。對于詞的發(fā)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但是,作為一國之君,只癡迷于寫詩填詞,對于安邦治國卻一竅不通,南唐的滅亡也就是必然的了。難怪宋太祖趙匡胤在滅南唐后曾說:“李煜若以作詩工夫治國事,豈為吾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