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載](轉載)漢畫像磚資料

               漢畫像磚是一種表面有模印、彩繪或雕刻圖像的建筑用磚,它形制多樣、圖案精彩、主題豐富,深刻反映了漢代的社會風情和審美風格,是中國美術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許多漢畫像磚陸續(xù)在中原一帶出現(xiàn),這些磚上繪有闕樓橋梁、車騎儀仗、舞樂百戲、祥瑞異獸、神話典故、奇葩異卉等,內容珍奇,畫技古樸,成為研究我國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俗的寶貴文物。若干年來,畫像磚一直為學界、藝界、藏界所珍視,許多碩儒名士收羅品題,殊為雅事,漢畫像拓片也成為一紙難求的“寶物”。





















































































































































           

          出行

          狩獵

          舞蹈

          投壺

          官箴

          孔圣

          有魚

          行善

            1964年,我初到青海樂都縣工作,無意間溜達到城西的文廟內,但見幾棵古柏已枯死,倒地的石獸半埋在土內,露出腦袋被人們踐踏得油滑而光亮,墻角的茵蒿散發(fā)出辛辣味的芳香;在一截殘碑上,字里行間揭示出這是一座“神廟”。東西兩廂房的墻壁上鑲嵌著多幅古代人物:有孔子、老子、孟子、黃道婆、張衡、張仲景、唐僧師徒,更有多幅殘損模糊者,已不能辨析。我走訪了當?shù)氐睦先说弥哼@座廟原是皇廟,供奉著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曾香火旺盛,是遠近聞名的大廟。元朝末年,不明原因的一場大火將皇廟化為灰燼。明朝中期,在遺址上重修成文廟,在東西兩壁廟鑲嵌著多幅古代人物雕像。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廟內先后辦過學校、建過倉庫,廟內外一切雕像都不復存在。唯獨鑲嵌在墻壁上的畫像磚沒被人們挖走,但大多數(shù)也被惡作劇的人用刀刻劃得亂七八糟。有的給女像添上胡須、挖掉武士的眼睛。

            1964年,樂都縣政府機關改造,水利局暫搬文廟內辦公,墻壁都被推倒。我聽房東徐焙貞老人講,文廟內的雕磚全刨倒了,去現(xiàn)場查看,在一片廢墟中找到了孔子和老子的殘缺不全的雕像,其它均已碎骨粉身。畫像磚被我寄存房東家。從那時起,我真的迷上了畫像磚。

            1975年,一場洪水,將曲曇寺的靈塔沖倒,并沖出一個馬廠文化后期的古墓,彩色的紅陶碎片遍地都是,這個消息傳到我耳朵里已是兩個月后。在曲曇寺周邊的住戶家中均發(fā)現(xiàn)有古墓中的陶罐。有的喂雞,有的盛水,有的栽花,更有甚者他們還用古陶充當小便壺,嘆息之余,我獨自來到古墓現(xiàn)場。其中一座應是漢中期的圈堂墓,一色的青磚,在墓壁的四周,都雕有圖案:聚寶盆、搖錢樹、銅鏡、玉壺的造型。其中墓門的開口處,有一個“鎮(zhèn)”樣的雕磚引起我極大興趣。雜草叢生的墓道內,深處尚有清水,我用改錐試著挖掘:在挖“天鎮(zhèn)”狀雕磚的瞬間,突然一下刺痛,我頓時警覺起來,一條拇指粗的花蛇,鉆進古墓的磚縫里,尚有小半截身軀留在外面。心有余悸的我,立刻想到是毒蛇咬傷了我的中指,求生的本能,立刻展開自救,用玻璃片忍著巨痛切開傷口排血毒,用小便沖洗傷口,在草叢中拔一棵野甘草用嘴嚼碎敷在傷口上,雖然做了醫(yī)學上該做的急救處理,但心中還是不放心,生怕蛇毒進入心臟,死在旦夕。越想越怕的我,用手帕纏在傷口上,一路小跑來到曲曇寺院,向方丈說明了蛇咬過程,讓其找個車送我去醫(yī)院。方丈解開被血染紅的手帕,笑著說:“沒事,這不是毒蛇,是這里的一種青草蛇,在磠山地區(qū)才有毒蛇呢!否則,你的手指早就青紫壞死啦!”懸著的心終于落下來。方丈的話但愿是真的。雕像磚沒掘出來,反被草蛇咬傷,很是氣惱的我,又一次來到古墓現(xiàn)場,尋找那條讓我受傷的蛇,真倒霉,蛇沒找到,反被一個野刺猥刺傷了已受傷的右臂。本不信鬼神的我,此刻,胡思亂想起來,難道這是墓主人的報復嗎?古墓的磚不能再挖了,我怏怏地離開古墓現(xiàn)場,駐進附近一個私人旅店,反復追思著這幾天發(fā)生的事情,竟然沒有絲毫睡意,深思再三,還是不相信有鬼神,這或是事件的巧合而已。天還沒大亮,我又去了古墓,非把那塊“天鎮(zhèn)”的畫像磚挖出來不可;那一次共獲得七塊很不錯的雕磚,“天鎮(zhèn)”磚是世上孤品,是很有說詞的神話故事。

            1979年,同事告訴我,甘肅省武威市嶺南在修水渠時,挖出一座大墓,幾百件青銅器、玉器和陶器,墓內仍有大量雕像磚,被當?shù)厝罕娡诔鰜?,壘圍墻、蓋雞舍,還有的用于修復廁所。按同事提供的線索,一個出差的機會去了嶺南姚北氏家,不大的小山村,住著十幾戶人家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簡陋的土平房周邊,豎著幾棵剪掉頭的老柳樹,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我以喝水為借口敲開了姚家的大門,說明來意,聽老人說,大墓遭盜掘時,被村民發(fā)現(xiàn)后告知了政府,墓中的好東西都拉走了。三天后,一場大雨,洪水灌滿了墓道,墓頂塌出一個洞,里面很多青磚,還有帶花紋的呢!均被當?shù)厝罕娡谧咂隽藟?。在老人的帶領下,來到古墓。天??!一片狼藉,整個墓室翻了個底朝天,我拍下了這個瞬間。在一個老婆婆家的牛圈墻上,有一塊雕滿人物的畫像磚,呈被沉漬的碳酸鈣包圍,仍能看出鮮活的人物形象。黃婆婆家這塊全人物雕像磚已鑲在牛棚的墻上,總不能拆掉人家的墻吧!然而,事情就是這樣,必須拆墻,兩天時間給壘好了墻,全人物雕像磚從壁墻取下,給黃婆婆用部分新磚換下來。

            今天這事,我有點不知所措,老漢家這塊全是文字畫像磚,很少見到,很可能是孤品,這塊磚就蓋在腌咸菜的陶罐上,老人看出我的心思就說:還有類似的幾塊被政府拿走了,這塊是殘破的人家不要了,我出于好奇,拿回家來。你要喜歡就拿去吧!反正我放著也沒有用。沒想到老人這么痛快,一口答應送給我,我怎么隨便要人家的東西呢?我隨手從包內取出10元錢遞給老人,推來搡去老人家就是不要。眼看時至中午,我得請老漢吃頓飯,本村供銷社開了一個小飯店,我給老人要一大碗牛肉面,我要了一小碗。飯后又給老漢買兩條黃金葉香煙。從此后,我們成了好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老人在本村又給找到八塊畫像磚。

            幾十年來,我利用各種機會收藏畫像磚360多塊,其中有空心磚,實心磚,小的有28—32厘米長,大的1.5米長,兩個人才能抬動。

           漢畫藝術是綜合了繪畫、書法、雕刻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它再現(xiàn)了兩漢時期的神話、信仰及宗教的圖騰以及種種生活場景。每幅畫都有獨立的創(chuàng)意和主題,內涵十分豐富。從文可以了解漢代社會的各個層面。畫像磚所攜帶的歷史信息,可以說是一本活的歷史教科書,是研究人類文化與自然科學的佐證,其文獻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孔昭金)

           

              漢代畫像磚畫像石是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藝術遺產(chǎn)的一部分,全國各地出土甚多.其中山東、河南、四川畫像石畫像磚成就最高,個性也最為鮮明.山東畫像內涵深厚;南陽畫像奇詭浪漫;四川畫像則輕松靈動.認真研究、學習、借鑒本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在當今社會顯得格外重要.

           

              漢代畫像磚、石上的形式與內容除反映現(xiàn)實生活以外,祥瑞辟邪、羽化升仙、神話故事、舞樂百戲表演藝術等無所不包,無奇不有,但其中許多畫面幾乎都與人們所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有關,其表現(xiàn)形式也多種多樣,豐富多彩。有些運動項目與舞蹈造型為今天的體育運動提供了可教、可學之素材。有些活動內容與今天近似相仿,有些可為今天所借鑒。漢代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象征非畫像莫屬,漢畫像是漢代人表現(xiàn)他們藝術天才的地方。漢代人在磚、石上眾多的畫像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使后代的藝術家們受用不盡。漢代的社會生活活動有著豐富的內容,從家庭到戶外,從宮廷到百姓無所不在。除少量書中記載和文學作品外,各種社會活動內容在刻畫生動、圖像逼真的漢畫像磚中幾乎都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

            一、漢畫像磚、石中有關

            社會活動內容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

            兩漢時期社會經(jīng)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崇信道教,愛好巫術崇尚鬼神之風極濃。統(tǒng)治者不僅生前恣欲享樂,還夢想死后也繼續(xù)這樣生活,所以在墓室中就刻畫著賓客宴飲、伎樂游戲、出行狩獵等圖像,如實地反映了漢統(tǒng)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這些都是漢代社會政治與相思意識的真實寫照,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風格與追求的真實反映。漢代刻畫藝術家們已經(jīng)開始從真實且自然的社會生活中捕捉藝術素材。把社會生活中的內容在漢畫像磚、石中得以渲染與體現(xiàn)。漢代畫像磚、石以其巨大的畫卷,包羅萬象的內容向我們展示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及人們的思想意識。漢畫像磚、石的內容是通常是墓主人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榮耀和富貴在地下的縮影,是死者生前生活記錄的寫照。

            二、 社會活動內容類型畫像磚的構圖藝術

            1.無論關于立意(主題),還是構圖與技巧。一幅好的漢畫像就是一幅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就是一個娓娓道來的動人故事。不僅圖案勻稱、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裝飾性和藝術性,且筆法簡練、動作逼真,非常貼近生活。如舞樂圖中:有的回首張望,有的悠閑自得,有的倒立嘻戲,有的翩翩起舞,好像有場外指導,一聲號令,合音齊拍,各顯神通。再如:狩獵圖中,騎馬飛奔射獵有多種運動場面和動作,行為對象也非常復雜,但都能表現(xiàn)出狩獵的熱鬧場面和主題,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2.漢畫像磚、石的構圖還表現(xiàn)在它特別注重裝飾圖案的完美效果

            運動類型的畫像磚、石每個故事連貫,動作協(xié)調,并附以許多人物或動植物作背景以烘托氣氛,或為了不使畫面單薄無力,還會用紋飾點綴裝飾周圍或邊緣。

            三、 漢畫像磚中的社會活動內容與表現(xiàn)手法

            畫像磚中漢代人們社會活動的涉及內容有:宴飲、張弓涉獵、車騎出行、舞樂百戲、雜技、搏擊格斗等。表面手法是:真實、形象、直觀、抑或夸張的刻繪。如田獵中運動的場面:有的單騎持駑,奔馳曠野,或獵虎,或射鹿,驚心動魄,氣氛緊張,有群騎圍獵,與困獸搏斗,還有的徒步持械深入山林,尋求獵物。各種動物有的狂奔,有的隱蔽,有的驚慌失措,有的無動于衷,平靜的山林頓時沸騰起來,舞樂百戲的畫面更為精彩,有柔和纏綿的長袖舞,有矯健奮發(fā)的建鼓舞,有平步流云的七盤舞、杯盤舞,有疾風如旋、緩如飛雪的踏鼓舞,技藝高超,婀娜多姿。這些歌舞往往伴以樂隊,樂隊中有的吹箎、鼓瑟、擊鼓,鶯歌燕舞,一片歡騰。更有運動場面宏大的,如:格斗角抵畫面,無論徒手斗獸,還是持械搏擊(或持盾、握劍,或拔弓握拳),場面都是驚心動魄,栩栩如生。

            漢畫磚、石中所描繪的宴飲觀舞、散樂雜劇等畫面形象生動,對人們研究漢代生活習俗、戲劇,日常體育運動等提供了重要的圖片實物資料。像洛陽發(fā)掘的很多漢畫磚,無論從內容或表現(xiàn)手法分析,都是由身份低下的民間技人制作的,因技工所處的社會地位低下,可他們同民間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畫像的做工上深受世俗風尚的影響,再加上工匠藝人對多種壁畫技法的刻意追求,它就會真實地反映出漢時期中原地區(qū)生活的一個側面,從技巧看,民間技工對畫面有著周到的構思,熟練運用正面透視的手法使畫面有很強的立體感與空間感。由于技工們很熟悉他們所描繪與制作的事物,并能細微地觀察生活,抓住了事物瞬息萬變的細節(jié)加以刻畫,從而使畫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四、漢畫像中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形式

            當今的社會娛樂活動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有些項目比如射箭、馬術等可謂歷史悠久。其追根溯源我們可以從古代的很多畫像造型中找到它的發(fā)展痕跡。漢畫是反映漢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從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文字史籍中所不能找出的廣泛的生活場景。

            (一)宴飲活動:從宴飲圖像反映的內容看,漢代的飲食結構十分豐富。宴飲庖廚圖在畫像中有不同形式的反映,主體肉食類(包括山珍海味)、瓜果蔬菜、五谷雜糧在漢代已經(jīng)具備。蔬菜類有韭菜等、水產(chǎn)類有魚、鱉、蝦等,烹飪方法多種多樣:大抵有煎、炙、燴、炸等。肉類有:豬、狗、羊、雞、鴨、鵝、兔、鹿、牛、蟬、雁、驢等肉制品。烹飪方法大致有燒烤與烹飪兩種,品種繁多、花樣齊全。漢代已開展把美食、營養(yǎng)與娛樂融為一體的活動。瓜果蔬肉是宴飲必備的一部分,飲品主要是酒類,有時旁邊還會有樂舞相伴。如:四川彭州出土的畫像磚宴飲圖,帷幄之中,一排四人,皆高冠長服。左三人席地而坐,面前放有案、樽、杯、勺、盤等物,其中二人正猜拳飲酒,右一人背向三人正彎腰取酒。畫面場景生活形象動感十分。

            (二)射獵活動

            漢代社會,上自天子諸侯,下至貴族豪強,走馬牽犬,田獵成風。田獵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娛樂形式被統(tǒng)治者廣泛提倡,使其成為了皇帝、貴戚、富豪們驕奢淫逸生活的一種形式,漢畫像上田獵活動的內容正是他們這種奢侈生活的反映。射獵活動在漢畫史料的表現(xiàn)中占有重要地位。漢畫像中表現(xiàn)的射獵活動很多,獵獲物也很豐富。從畫面上見到的使用捕獵的器物有箭、戈、弓、矛、戟等,除此還有各種捕獸的專用工具和獵犬、獵車等;被獵動物有虎、牛、鹿、兔、野豬、雁魚等,這與文獻中所記載的獵物種類大體相近。

            漢代的射獵活動使射箭技術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無論在經(jīng)濟生活、軍事斗爭和體育教育等方面,漢代的射箭都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射箭,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弓箭的發(fā)明源于遠古人類進行狩獵和保護自身安全的需要。椐有關考古發(fā)現(xiàn),至今約二萬八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在石器時代射箭活動主要是作為人們獵取生活資料的手段而盛行的,隨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進步,射箭在軍事和體育方面開始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漢代,射箭活動在經(jīng)濟生活、軍事斗爭和體育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也日漸重要,成為一項頗具特色的傳統(tǒng)活動形式。它在漢畫像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漢畫中所反映的射箭活動,就其特征來講又分為兩大類型。

            1.步射。步射在漢代畫像中是指射者徒步使弓箭而射。這種射術在漢代比較流行且廣泛。從射箭者步射的姿勢和特點看,其又分為立射、跪射和弋射三種形式。

            (1)立射。立射是步射射術中的一種主要形式,這一形式內容較為豐富。有進行專業(yè)射箭比賽的,有正在山林中狩獵的立射者形象。而射術無論在足法上,身法上還是手法上,可謂我國傳統(tǒng)射箭形式的主流,從漢代至今,這種形式的射術一直長盛不衰。

            (2)跪射。跪射在漢畫中執(zhí)弓者的表現(xiàn)形式一般為一膝著地,另一膝豎起,左手握弓,右手拉弦。這種形式的射術在我國出現(xiàn)的時間較早。漢畫中跪射技術的出現(xiàn),與春秋戰(zhàn)國以來跪射技術的發(fā)達分不開。洛陽有一塊陰線刻畫像磚,上面刻一武士單膝跪地,左手握弓,右手拉弦,回身向后欲射,很有力度。從漢畫的表現(xiàn)中可以看出,跪射這種技術在實用價值上,是步射類型中僅次于立射的一種射術。

            (3)弋射。弋射在古代是指以繩索系矢而射的一種射術。即射獵時箭上系絲繩使飛禽中箭后而不能逃走。射獵的主要目標是天空中的飛鳥。弋射雖然是以弓或弩而發(fā),但發(fā)的不是長箭,而是一種“矰”,即短矢。弋射實際上也是步射的一種形式,但就其射者姿態(tài)而言,既有立射的弋射也有跪射的弋射。弋射活動是繼承了戰(zhàn)國的形式,并發(fā)展成為人們漁獵生活的重要手段和娛樂活動之一。

            2.騎射。騎射相對于步射而言,也稱馬射,即騎馬使弓箭而射擊。這種射術原為中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習俗。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改穿胡服,習騎射,后遂被列國仿效。漢代騎射較為盛行,常常成為人們狩獵的重要手段和體育娛樂的主要形式??梢哉f漢代騎射的高深技藝,在漢畫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

            從漢畫像中不難看出漢代的射獵活動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作為軍事活動的手段。(2)成為一種娛樂休閑的活動項目。(3)漢畫中所表現(xiàn)的射箭技術為現(xiàn)代的射箭運動所繼承,對研究不同形式的射擊技術和方法以及規(guī)范要領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 畫像磚、石中豐富多彩的舞樂百戲活動

            在山東南部、河南南陽、四川成都等地區(qū)積累了相當數(shù)量的舞樂百戲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漢畫像中有大量豪華盛大的歌舞百戲活動場面,歌舞百戲圖幾乎是墓室裝飾不可缺少的內容。后人在墓室中為亡靈所安排的生活內容,常常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再現(xiàn)。這在漢代的文獻和詩文的描繪中,也可得到證實。由于民間匠師的精心雕琢設計,使靜止畫面上的伎人的表演姿態(tài)無不充滿著動感,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不過漢時期的百戲不是一種成形的、完整的、規(guī)范的藝術形式,而是混雜了競技、雜耍、歌舞、幻形諸種表演的大雜繪。若按今天的觀點對漢畫像磚、石中的舞樂百戲進行粗略分類,大約可分為四部分:

            1. 雜技。有馬技、舞輪、扛鼎、吐火、頂碗、跳丸、踘鞠等。

            雜技在我國漢代已很流行,雜技演員往往身兼數(shù)伎?!段骶╇s記》載:“京兆有古生者,學縱橫、揣摩、弄矢、搖丸、樗蒲之術……”。如撣國所獻大秦幻人就兼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馬牛頭”及跳丸等眾伎。

            2. 舞蹈。有巾舞、男女對舞、盤鼓舞、長袖舞等。

            漢樂舞畫像磚、石數(shù)量較多,反映出漢舞蹈生活廣泛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僅我們現(xiàn)所知道的漢樂舞畫像磚、石就有兩百余塊之多。從漢畫像上分析:巾舞有持短柄舞的,也有無柄的;有雙巾,也有單巾;有男子舞,也有女子舞;還有結合盤鼓的,形式多樣,造型優(yōu)美。

            漢樂舞畫像反映了漢舞蹈的成就,在中國舞蹈史上有重要作用。文獻記載中的漢代舞蹈盛況,可以在眾多的漢代舞蹈畫像中得到印證。同時,在許多樂舞動作與服飾等方面漢畫像還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如漢代的 “建鼓舞”并不見于文獻記載。卻在漢畫像中表現(xiàn)出來。又如“七盤舞”,史料上雖有記載,卻無具體說明,只說有踏盤、還有踏鼓,但盤、鼓怎么排,如何放?是否是七盤?在文獻中并無記載,而漢畫卻形象地把這一細節(jié)得以展現(xiàn)與描繪。通過漢樂舞畫像磚、石那生動抑或夸張的刻繪,使人們強烈地感受到歌舞藝術在漢代社會生活中的盛行。

            3. 假形扮飾。有戲龍、戲鳳、戲車、戲魚、戲豹等。

            畫像上假形扮飾中的戲車,伎人在車上表演走索和尋僮,動作驚險、演技精湛。如:1988年在南陽市新野縣出土的畫像磚《戲車圖》,被文物專家稱之中國最早的車上雜技圖。漢畫磚61×32厘米,畫面上兩輛飛馬奔馳的戲車,前車桿上伎人兩手各握一索,左手握索的另一端由另一伎右手力挽,這位伎人的左手拽著前面的奔馬之尾,使繩索成直線狀態(tài),兩索下有伎人或倒掛、或雙手抓索作翻滾表演。后車桿上頂部蹲一伎人,與前車輿內之人共抓一索,一伎人做走索表演。這是在雙車聯(lián)索戲車上所表演的驚人的技藝,絕妙的表演,可說是中國古代雜技的精華所在。史料記載的履索都為地上固定設索,而這些畫像說明其已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變?yōu)轱w動的形態(tài),是研究中國藝術史不可多得的材料。

            4. 競技。如角抵等。

            漢代仲長統(tǒng)就有“目極角抵之觀,耳窮鄭衛(wèi)之聲”的說法。競技中的角抵,有兩人手搏、二人械斗、人與虎(熊、牛等)搏斗,場面壯觀,形式多樣。這些圖像表現(xiàn)的不一定完全是角抵戲,有些是生活中體育、武術活動的反映,有些是當時斗獸風習的寫照。但它若是在百戲中夾雜演出的,則無疑是角抵戲也。

            兩漢時盛行舞樂百戲可謂風靡城鄉(xiāng),無論五族官家,還是庶民百姓,都酷愛百戲?;始?、豪門貴戚的百戲更是規(guī)模浩大,場面壯觀。成帝時樂府中“凡有典領倡優(yōu)伎樂蓋千人之多”(桓潭《新論》)?!俺幖繕?,列乎深堂”(仲長統(tǒng)《昌言·理亂篇》)。至于民間也是善愛歌舞“齊童唱合列趙女,坐南歌合起鄭舞”(張衡《南都賦》)。

            漢畫像磚、石中舞樂百戲的場面與內容豐富多彩,刻畫出了社會生活中各種景象。如:舞蹈中的舞技輕盈拂袖,羅衣從風,長袖交橫,若竦若傾,神態(tài)生動;雜技中的跳丸者,揮弄丸劍,循環(huán)往復,上下飛舞;弄壺者,置壺臂上,或滾或拋,或旋或止,踏躍雀跳,技藝嫻熟;蹴鞠者,邊踢邊舞,體態(tài)輕盈,優(yōu)美瀟灑;表演無不柔和嫵媚。漢畫像中這些舞樂百戲,原為漢代貴族們幻想死后到了另一個世界后,繼續(xù)驅使歌舞伎人供他們享受生前之樂。但它也給我們再現(xiàn)了漢代偉大的藝術成就。它仿佛使我們身臨其境,看到漢時“臨迥望之廣場,呈角抵之妙戲”的繁鬧景象。

            漢畫像磚、石中的舞樂百戲體現(xiàn)了漢代氣勢雄偉、兼收并蓄、包羅萬象的時代特性,對后世的表演藝術的各個分支產(chǎn)生了極深遠的影響。我國自漢代就涌現(xiàn)出大量的歌舞伎人,歌舞活動的盛行與普及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這在山東、四川、河南等地出土的漢畫像磚、石或壁畫中都得到了完美的顯現(xiàn)。

            (四)車騎出行活動

            隨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與交往的密切,漢代社會活動的內容也日漸增多,出行訪友及外出涉獵等也成了人們喜愛的休閑娛樂的社會活動內容。但這類活動僅限于上流社會中的達官貴人。漢時期有“車騎出行”畫像磚、石出土的墓葬,墓主多為高官顯貴或地方豪紳。

            車騎出行圖在各地漢畫中普遍出現(xiàn),“車馬出行圖”主要由馬、古馬車、人組成。有文官出行圖也有武官出行圖,還有攜家?guī)в殉鲂袌D。其畫面:有聲勢浩大的車馬行列在行進中駿馬奔跑的姿態(tài);也有馬之悠閑揚蹄,車之滾滾慢行,人之從容駕馭的場面。這些畫像中的生活氣息被技工們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好像能聽到馬蹄聲和車輪滾動聲,體現(xiàn)出當時人們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漢畫像磚、石中畫像制作之干凈洗練,確實令人難忘。至今看來仍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和生活氣息,其中不少作品都達到同一歷史時期最高水平,并且對后代美術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者工作單位:河南省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歷代繪畫簡介(四):畫像石、畫像磚
          漢畫像石的題材
          河南地區(qū)畫像磚研究
          漢畫像, 磚上涌動的生命氣息
          中國壁畫2-----秦磚漢瓦
          四川蒲江九蓮村東漢畫像磚墓發(fā)掘簡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