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良好教育,不僅是每一個家庭、每一位家長考慮的頭等大事,而且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标惲文日f,家庭、學校、社會、環(huán)境給予孩子什么樣的影響,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有專家總結出,完整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應占50%,學校教育占20%,社會教育占20%,自我教育占10%??梢?,家庭教育尤其重要。約翰·洛克的著作《教育漫話》正是經典的家庭教育范本,它很好地闡述了教育的精神實質和內涵:健康的體格、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生存本領。
通常我們說的“德、智、體、美、勞”五好學生,將德排在了第一位,事實上,教育孩子第一要素就是要孩子身體好,一如約翰·洛克強調的那樣:“健全的心智必須寓于健康的體魄中?!鄙眢w或心智若有一樣不健全,即使得到種種別的東西也是枉然。心智不明的人做事情找不到正確的途徑,身衰體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確的途徑也無法取得進展。我們要有自己的事業(yè),要得到幸福,必須先有健康的身體;要功成名就,出人頭地,又必須有能夠忍受辛勞的健康體魄。
我國人均健康壽命遠不如日本的人均健康壽命長,這給國人的健康教育敲響了警鐘。家庭健康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管理上:一是避免嬌生慣養(yǎng),如不要給孩子穿得過多;二是注意腳的鍛煉,習慣冷水并常常與水保持接觸;三是重視游泳與戶外運動;四是衣著寬松自然,不要對孩子的身體形成束縛;五是飲食清淡、簡單;六是選擇硬板床鍛煉孩子的體格,讓孩子重視睡眠質量;七是養(yǎng)成按時排便的好習慣;八是禁止濫用藥物。從以上幾個方面不難看出,約翰·洛克的教育方法都是防患于未然。
父母不能溺愛孩子
毋庸置疑,教育始于家庭。家庭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外乎保持強壯而有活力的身體,使之能夠執(zhí)行精神的命令。身體的強壯主要在于能夠吃苦耐勞,精神的強壯同樣在于吃苦耐勞。父母不能溺愛孩子。被溺愛的孩子必定學會打人罵人,必定想用哭叫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也必定會去做他想做的一切事情。可以想象,幼時養(yǎng)成的壞脾氣長大之后很難得到糾正,這就要求父母應當教育孩子用理智克服欲望。當然,孩子應當?shù)玫綔睾偷膶Υ瑴睾偷膶Υ⒉坏扔谀鐞?。孩子的年齡越小,越不能任由他們任性,孩子越缺乏理性,越需要受到管教者的絕對權力約束。這同時也要求管教者必須是謹慎明智的人。
教育孩子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父母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的哭泣。首先,孩子隨意哭泣是一種不能容許的缺點??奁霈F(xiàn)兩種問題:一種是不屈、跋扈,抱怨、哀訴的;另一種是痛苦或悲傷的。對前者,父母要用嚴厲的方法(比如棍棒)加以制止;對后者,則要用比較溫和的方法加以勸說。乍一聽,這種做法似乎讓人難以理解,對此,約翰·洛克解釋得很清楚:孩子若是年齡小,脾氣倔強,就應嚴加管教,此時不妨棍棒伺候;對于因痛苦或悲傷而導致的哭泣也不能容許,因為它只會使人產生悲天憫人的特質,悲天憫人會使兒童的心理變得脆弱。
現(xiàn)在許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與其親密無間,待其長大后則聲色俱厲,這是完全不對的。許多孩子會這樣想:你既然不能養(yǎng)我終身,為何不讓我盡早謀生?
當今社會的家庭教育大致分三種現(xiàn)象:放縱型家庭、管教型家庭、民主型家庭。無疑,民主型家庭的親子關系更和諧。子女幼小的時候把父母看作君主和絕對的統(tǒng)治者,敬畏他們,當他們長大后,把父母看作是最可靠、唯一毫無保留的朋友,敬愛他們,這才是成功、正常的親子關系。
教育要把握好“度”
兒童很小的時候受到嚴格的管教,當這一管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應當放松,改用比較溫和的管教方式。陳廖娜贊成約翰·洛克的主張:嚴格,但不嚴苛。對孩子嚴格要求的“度”一定要把握好,管教太嚴,方法不當,使兒童遭受過多打擊,他們便失去了活力和勤奮。有專家曾這樣總結: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孩子才有可能獲得一個快樂的晚年。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隨意使用棍棒,也不能濫用小小的鼓勵,而應理性對待。兒童對于表揚和稱贊極為敏感,要教育他們愛惜自己的名譽,知道羞恥。俗話說:“人無廉恥,百事可為”,培養(yǎng)孩子的廉恥心,讓他們愛護自己的“面子”,讓他們知道,當一個人行為良好,他就會得到他人的贊揚,為他人所喜愛,自然也會得到其他各種美好的事物。
良好的德行和教養(yǎng)是為人之本。陳廖娜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德行,他將無以立足于人世,更別提有所發(fā)展、有所建樹。在德行教育上,父母應為子女樹立榜樣。父母要做的是盡力給孩子最完整的愛,送孩子去最合適的學校,給孩子最好的示范。教養(yǎng)與德行一樣重要。缺乏了教養(yǎng),無論什么美德都會變樣。一個受歡迎的人,他的行動不僅要有力量,而且要優(yōu)雅。優(yōu)雅體現(xiàn)在做事的態(tài)度上,態(tài)度就是教養(yǎng)。教養(yǎng)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直接體現(xiàn)。人們在一些小事情上的表現(xiàn)往往最能說明他們的本來面目和內心狀況。這個本來面目和內心狀況就是一個人的教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人既不輕視自己,也不藐視他人。
父親不能缺席親子教育
家庭教育,步伐必須一致。批評、糾正孩子的錯誤要在私下里進行,照顧孩子的自尊;表揚孩子則要當著別人的面去贊揚,經過人為傳播,放大獎勵的意義。除此,教導孩子遵循規(guī)則,特別是學習規(guī)則時,不是逼著他們死記硬背,而要讓他們在做事的過程中用心體會和遵守,最后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包括自信、禮貌、不矯揉造作。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要注重和培養(yǎng)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一個能即興發(fā)表演講的人,將會是在任何場合都能應付的人??陬^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從讓孩子學會講故事開始,會講之后再讓孩子練習寫。能說會寫不僅可以增添許多人生魅力,也是在職場上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知識、智慧積累方面,陳廖娜呼吁有條件的家長多帶孩子出去旅行,讓孩子學習不同的語言,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接觸了解不同的人文歷史,開闊視野,增進學識。
總而言之,父母的責任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有理性的人,懂得克制、管住自己的言行,心存美好、向往美好、追求美好。父親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不能缺席,國內普通的認知還停留在將母親作為孩子教育的不二人選的誤區(qū)中,陳廖娜引用約翰·洛克的話說:“父親,無論他的境遇如何,親自教育子女是他能夠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div>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