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學習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老師能給予的只是知識傳遞,而父母能做的更是微乎其微。其實,學習從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斗,老師和父母給予的幫助很重要。對于父母來說,他們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陪伴者,為他保駕護航,在他放棄的時候給他力量、推他一把,在他學習的路途上,陪他堅持下去。一個人的旅程或許艱辛,但有了父母的陪伴,狂風暴雨中便有了遮蔽所。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位媽媽的故事,從她與孩子的經(jīng)歷上,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父母對孩子學習的影響有多大。
魯尼快5歲時,經(jīng)過慎重考慮,多地走訪,我給他報名學跆拳道。
小家伙一開始很喜歡,可上了兩月后,開始不耐煩了。
一天晚上,他終于說:“媽媽,我今天不想去上課!”
“為什么???”
“我不喜歡練跆拳道!”
對孩子的這種反應,我早有預料,于是安慰兩句,然后堅定地告訴他:“今天必須得上!既然報名了,就要堅持下去,媽媽會陪著你的?!?/p>
“不去,我就不去!”他繼續(xù)鬧,然后感嘆道:“大人真幸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小孩子真不幸福,什么都要聽大人的!”
我告訴他:“很多事情你們小孩還不懂,不能做決定,就得聽大人的!”
在沒有孩子之前,我曾告訴自己:要成為孩子的朋友,凡事跟他商量,絕不逼他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
然而,有了孩子之后,我的想法漸漸變了。
我發(fā)現(xiàn),父母絕對不可能與孩子成為朋友,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必須替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有時甚至逼他們做不愿意做的事,尤其是在學習上。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常常喊著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口號,要求與孩子平等對話,然而很多時候卻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變成了“遵從”。
在孩子對舞蹈、音樂等感興趣時,二話不說,報名。
然而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之后,又遵從孩子的決定,不想學就不學了唄,沒事,孩子快樂就好。
“不要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東西,孩子快樂就好”,這話聽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負責任。
孩子的學習,自然要尊重其興趣為前提,但大部分由興趣引發(fā)的事情,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必然會遇到瓶頸,這時興趣可能就變成了折磨。
只要堅持下去,折磨過了,興趣變成了特長,接下去就是享受。這種變成特長之后享受到的樂趣,又會驅(qū)動孩子繼續(xù)深入學習,由此進入良性循環(huán)。
以孩子的天性來看,早期處在一個探索階段,對很多新鮮事物都很容易感興趣,但要想僅靠興趣和內(nèi)驅(qū)力讓孩子長期對一種事物感興趣并堅持下去,基本不可能。
任何學習必然要經(jīng)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這時家長不“逼”孩子,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么,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
當然,家長的“逼迫”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不要引起孩子逆反。
俞敏洪的女兒從小學鋼琴,七歲獲得“溫哥華少兒鋼琴比賽”第一名。八歲考了鋼琴10級。當時,他太太以為家里就要出一個鋼琴家了,于是開始給女兒加量。本來每星期學習一個半小時,增加到每星期五個小時。
這使女兒熱情驟減,就在她想放棄的時候,俞敏洪對女兒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寶貝,長大后,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孤單的時候。
如果那時我和媽媽都不在你身邊,如果能有鋼琴、音樂陪伴你,你就不會感覺到孤單了,因為你能傾訴。
要不要繼續(xù),你自己決定,這是老爸對你的一貫原則。
聽完后,孩子不但沒放棄,反而更加自覺地練琴。后來,她的鋼琴彈得越來越流暢,而且也開始對其他樂器產(chǎn)生興趣。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它不僅需要孩子勤奮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一個同事,每周風雨無阻送女兒去學鋼琴。女兒上課,她也跟著記筆記、背樂理。結(jié)果,女兒學鋼琴10年,拿到鋼琴10級證書,她也跟著學會了彈鋼琴。
學琴過程中,她女兒也曾有過要放棄的念頭,正是她的這份認真和耐心,才讓女兒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了下去,讓彈琴成為了女兒最大的愛好。
所以說,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絕不可能橫空出世,其背后必然有著父母付出的無數(shù)時間和心血。
蔡康永先生曾說:
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xiàn)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后后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在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對他說聲:“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strong>
引領孩子走出小小的舒適區(qū),帶著孩子走過前面那段不怎么順利的道路后,他才能體會到付出后收獲的喜悅。這才是給孩子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