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生活都是實踐、思考、學習三者螺旋式循環(huán)上升的過程。實踐中遇到問題則思考,思考中碰壁就學習,學習了新知識又再運用到實踐中去,如此循環(huán),不斷迭代自己,上升到新高度。
從畢業(yè)創(chuàng)業(yè)當產品經理到如今在C輪互聯網公司當產品經理,工作三年有余,對思考、學習及實踐有一些感悟,其中有自己思考,有些不免拾人牙慧,在9102年結束之際,借著眼睛手術后不能看電腦手機的契機,將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和大家探討。
每天有一億人教張小龍做產品,每天哪怕有一個人愿意指出我的不足就非常棒了。
對事物本質的思考各類書籍文章提及太多了,我自己對思考本質能力的理解是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最底層的邏輯。所有的事物歸根結底是圍繞著最底層的邏輯疊加層層表象;但疊加多層表象后,很多人就看不清,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作出錯誤的決策,造成損失。
以全民熱衷的炒股為例:
當我們思考炒股的本質會發(fā)現:短期的股票買賣行為本質上是負和博弈(短期內不考慮股票分紅且存在交易手續(xù)費)——即短期的股票買賣從概率上是虧錢行為。
那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人熱衷于此?
總結起來有三個表象:
幸存者偏差,股市上賺錢的吹噓,虧錢的默默掉淚,所以你總能聽到身邊的朋友有賺錢了;
事后聰明偏差,在股票上賺錢是會歸結為自己的分析能力,而虧錢時,則從內心上傾向于避而不談;
分不清浮盈和真實盈利,即股票一天沒有賣出,軟件上顯示的只是紙面財富而不是真正賺到手錢。因為,思考不清短期炒股的本質而被表象所迷惑,無數股民成為韭菜。
對事物本質的思考和認知,會決定你的行動,最直接的損失是經濟損失。而作為產品經理,如果不能夠做到思考本質,就無法弄清用戶的真實需求,做出來的功能無法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用戶用腳投票,結果就是棄你而去,最終是導致整個產品團隊甚至整個公司的辛苦工作都白費。
產品經理只有不斷追問、思考本質,才能夠了解到用戶的真正需求;歸根結底,產品經理要研究的是人的行為及行為后的本質原因嘛。
那么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該如何做到思考本質呢?
我自己的幾個方式是:跳出慣性思維、推演事物的形成規(guī)律、多與人交流看大牛怎么說。
跳出慣性思維。這并不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而是可實操的方法。若你試著留意一下自己平時的說法方式,會發(fā)現自己經常用到“……應該是這樣的”,“我覺得……”,“肯定……”這類的話語,這些就是你掉入慣性思維的信號。不妨試著給自己設一道閘,當你想說出這樣的話時,馬上阻止自己,然后再仔細想想你真的如此肯定嗎?你脫口而出的話語會牽引你的思維,口頭的快感助長思維的懶惰,所以先從遇事停一停,想一想開始吧。
推演事物的形成規(guī)律。當你已經不在掉入慣性思維,下一步應該多問為什么。提出自己的假設,證實或證偽自己的假設,一層一層地往下問為什么,抽絲剝繭一般。例如,用戶在某個頁面沒有如你所愿進行相關操作,可以提出很多假設:引導沒做好?對用戶的屬性判斷不對?流程設置不對?如果是引導沒做好,那么需要怎樣的引導?諸如此類,一層一層,不斷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最終發(fā)現事物的本質。
多與人交流,看大牛怎么說。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難免固化,避免思維固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有新的思路來給予刺激。日??梢远嗪退司鸵粋€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不懷對錯心,而是了解對方是從哪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我自己在生活中特別喜歡和各式各樣的人天南地北地聊,菜市場大媽、建筑工人、滴滴司機……都是很好的聊天對象,聊起來非常有意思,他們或許不能給出高深的見解,但常常有拓寬認知邊界的快感。
而對于大的行業(yè)問題,則可以看下行業(yè)大牛是怎么說的——他們往往深耕行業(yè)多年,經歷過行業(yè)周期,經歷過反復試錯,有著更多實踐和踩坑的經驗,他們的見解,往往高屋建瓴,不妨和自己的認識作對比,有醍醐灌頂之感。
工作生活中,碰到一些大問題,超出能力范疇,我們難免措手不及,這時就需要有拆解問題思考。不斷拆解問題能夠幫助我們將大的問題分解成小的問題,幫助我們明晰路徑、把握局部細節(jié)、看到潛在風險。
例如,產品經理在分析一個大的需求時,會按場景、用戶、問題的方式來拆解需求,拆解成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遇到的不同問題,拆解完成后便可以按各個細分場景逐個思考解決方案。
至于如何鍛煉自己對問題的拆解能力,我認為是多積累一些方法論——因為你遇到的問題,其他人一定也遇到過。
正如上文提到的用戶場景問題的拆解方法,已經是產品經理必備的方法論,其他諸如5W1H分析法、SWOT分析法、思維導圖分析法等等,都可以從書籍或文章中習得,再在實踐中不斷熟練運用。
這其中有一本非常經典的書籍——《金字塔原理》,可作為工作的手邊書,反復研讀。
最早接觸這個概念是在王詩沐的文章里,當時只是隱約記下,后來在處理多部門協同工作時,讓我對這個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所謂要在發(fā)現問題之上的層面來解決問題(來自愛因斯坦的精辟總結),現實中每個部門都只會考慮到自身部門層面的利弊,如果沒有人能夠從更上一層的層面來思考利弊,那么部門之間的沖突便無法妥善處理,達成一致。
往上層思考是產品經理非常重要的思考能力,當作為一個產品助理時,負責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功能點,如果只是糾結功能點層面的問題,會發(fā)現功能點之間邏輯不清,無法協同。
這時應該往上層思考,從模塊層面看問題:功能點是歸屬于模塊、為模塊服務的,在模塊層面看問題能夠更好地把控功能點之間的協同,而不會糾結于單個功能點的好壞。
同理,負責功能模塊時,就該思考整個產品的方向,負責整個產品時,就該從行業(yè)的角度看行業(yè)趨勢產品的進退。
例如最近互金行業(yè)一輪洗牌,如果作為產品負責人不能夠從行業(yè)角度看到國家整頓互金行業(yè)的決心與嚴厲程度,繼續(xù)沉迷在產品層面追求產品功能的好壞,那么不可避免的就是產品功能可能非常好,但由于合規(guī)問題直接被下架,倒下的已太多。
深度思考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在思考中難免受困,有些問題超出了認知范疇,就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對于學習,以下幾點我深感值得分享。
學習一項新知識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本人愚見,認為是輸出。
這個觀念從我高中開始就深有體會,輸出方式包括多種,由淺及深大概是:總結輸出成文字、在多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應用到工作生活中以及將學到的東西教授給他人。
總結輸出成文字,恐怕大家都不陌生,高中大學時期的做筆記就是這樣一種輸出方式,也就是把老師所講的知識按自己的理解形成筆記,后面再時時復習;只不過工作之后,老師變成了可以是書籍、視頻教程甚至是工作上的經驗,但其底層邏輯是一樣的。
在多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之所以強調多人,是因為多人會讓你有壓力把所學的東西理解透徹以面對復雜的現場,另外一點是,聽眾會在現場或之后給到你充分的反饋,而這些反饋能夠補充你理解不到或不到位的地方。
應用到工作生活中能幫助更有效地學習,這是工作以來體會最深的一點。之前看一些產品經理寫的書,不免嫌棄——這么簡單也拿出來講?到真正工作中要運用相關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時,才會發(fā)現這也不到位,那也不到位。所以當學習新的知識技能時,不仿找到一些實際運用場景,在運用場景中實踐書中所學,并且不斷總結成自己的知識。
將學到的東西教授給別人,是又一個我獲益匪淺的方法。
高中時,會有別人問你問題,在你解答的過程中,你會去思考怎么把知識點解釋得簡潔而透徹,有時被人問倒了,還會趕緊去惡補知識點(虛榮心也可以是個好東西)。每個人理解和考慮問題的角度太一樣,在你教授的過程中,對于一個知識點,有來來回回的反復探討,有多個角度的反復咀嚼,可以提升自己對知識點的領悟。
所以之所以現在寫下這些文字,之后還會寫,就是希望能夠保持不斷輸出,不斷獲得反饋,不斷有更深的理解。
這是最近看一些知識點豐富而雜的書時有所感悟,讀完之后感覺自己的大腦突然吸收了一麻袋的知識點,但是毫無邏輯,自然在想用的時候也無法拿出來用。
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是將凌亂的知識點結構化,我用的是思維導圖加有道云筆記。思維導圖用來將雜亂的知識點進行分類,分類的標準按自己需要,但思維導圖只記錄知識點名稱這個層級,然后用有道云新建一個文件夾,用來寫明知識點的具體概念加上自己在實際運用中的案例。
結構化之后,每隔一段時間,我會拿出思維導圖,從根到葉逐個回憶這些知識點,看自己是否還記得這些知識點以及自己的運用案例,如果記憶模糊,就再拿出有道云筆記里面的內容重新復習。幾次下來這個知識點在你腦中便很難忘記了。
學習到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這個場景下適用的內容,在另一個場景下并不一定適用,因而即使對知識點已經掌握,也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對學習的內容進行不斷地迭代。
我所用的方式是不斷地補充實際案例,正如上文所說,當我對學習的知識點進行結構化整理時,會用有道云記錄知識點的內容及實際運用的案例,而每過一段時間,我會重新去思考這個知識點,看看自己對這個知識點有沒有一些更新的領悟,已經此前的案例是否需要修改,是否有更新的更好的案例進行補充。
以上是我在學習方式上的一些思考,細看下來你會發(fā)現,這又是一個小的螺旋式上升。
當我們開始學習一個知識點時,不管是閱讀還是看視頻教程,它只是輸入,然后我們把它進行結構化整理,然后嘗試輸出,在輸出過程中會有新的思考和領悟,而這,又是一次嶄新的輸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學到了東西,能夠付諸實踐,是件很快樂的事情,確實如此!不能付諸實踐的知識是團廢紙,但實踐中也有些問題需要注意,我說說我的一些看法。
很多人在實踐中,往往追求完美,不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不肯輕易展示,我認為這是很錯誤的做法。產品經理在設計一個產品時,有個通用的方法論是先做出MVP(最小可用產品),即我把產品的核心功能先做成簡單可用的產品,放到市場上去驗證想法對不對,然后根據用戶的反饋不斷調整。
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到了有效反饋的重要性,就是告訴我們不要閉門造車,要盡快將beta版拿出來,讓大家給予你有效的反饋,然后再進行不斷迭代。
我們可以回頭看看微信V1.0版本與現在的差距,如果張小龍要等到所有功能都做出來再發(fā)布,那就不會有今天的微信了。
日常我在寫一個需求文檔的時候,會先按當下我能考慮的情況先寫一個Beta版,這時候我將它命名為V0.7版本,然后隔一天我再重新思考,看自己昨天寫的需求文檔,這時能發(fā)現很多不足的地方,那就從頭開始改一遍,這時的版本是V0.8版本;下一步找其他產品經理向他講述一遍這個需求文檔或在組內組織一次需求評審,綜合意見,再修改一遍,這時的版本是V0.9版本,最后再找開發(fā)測試的同學評審一遍,從開發(fā)測試的角度對需求文檔做一遍修改,形成最終的版本V1.0。
在這里我并不是否認完美的重要性,而是說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囿于個人思考的局限性(當局者迷,而且往往對于自己做的東西有謎一般的自信),無法一開始就做到完美,如果你不先完成一個初始版本,可能就永遠無法輸出胎死腹中了。所以先輸出一個完成品,結合他人的反饋不斷調整優(yōu)化,是個比輸出完美方案更可行的策略,completion is better than perfection。
產品經理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要做決策,并且從實際來看,平庸和錯誤的決策占大多數,我們是在不斷地實踐,不斷試錯,最終找到最優(yōu)的解決方案。而在此過程中,我認為保持頭腦的極度開放、極度透明是極為重要的。所謂開放,是能夠平等平靜地接納所有人的建議,所謂透明,是公開自己的決策依據和結果,不懼怕別人看到自己犯錯。保持開放,你能夠獲得更多的有效的反饋,保持透明,你不會自欺,別人也會給你更誠實的反饋。
有的產品經理做實驗,效果好就優(yōu)化,效果差棄用;有的產品經理做實驗,想盡辦法證明自己實驗效果好,然后優(yōu)化。愿我努力做到前一種。
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很多人會常做的事,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執(zhí)行效率,反思后不執(zhí)行的反思就是空想,自己對自己的扭捏作態(tài),只有反思后把思考內容落到實處,才能達到反思的效果??纯筒环劣涗浵伦约悍此己蠖ㄏ碌膱?zhí)行方案以及最終的執(zhí)行結果,可以計算出執(zhí)行率=執(zhí)行成功數/反思后得出的執(zhí)行方案數,用這個數值來看看自己到底反思了些什么,想來會非常有趣!
這是梁寧女俠說的,一針見血??謶謺ё∫粋€人的手腳,一個人對事有恐懼時,所有的大道理于他而言皆無用。所以當你面對一件事情喜歡拖延、喜歡找借口、總往壞處想,可能不是別的原因,是你的恐懼在作祟。不妨時時告訴自己更勇敢些,哪怕是匹夫之勇,不管事情成不成,先干了再說,直面恐懼,后面的事情就容易多了(又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大道理,哈哈哈哈哈哈)。
啰啰嗦嗦一大堆,到此算是寫完,第一次寫,能寫完很滿意,希望各位看客多提意見,本人臉皮厚,不怕批評。
以上純屬,隨便寫寫,如有雷同,算我抄你。
本文由 @Isaac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