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依附于佛教的一種特有建筑物,并非我國所固有,是“舶來品”,它是隨著佛教傳入我國才引入的一種建筑形式。佛教起源于印度,虔誠的教徒為供奉收藏佛舍利、佛像、佛經(jīng)、僧人遺體,于是創(chuàng)建了一種高聳形點式建筑,古印度文中的梵文稱STUPA,巴利文稱Thnpo,其原意為“積聚”,即積土石而成,或謂佛的福德積聚于此,有墳冢之意。當佛教傳入我國時(東漢),因為漢字里沒有“塔”這個字,所以在漢譯時只能依據(jù)梵文和巴利文的音、意,或形而名之,五花八門,稱謂多達二十余種,古代典籍中常見的有窄堵波、偷婆、浮屠、佛圖、方墳、圓冢等等。至魏晉時,中國人按照自己對塔這種建筑的審美觀念,重新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能準確標識佛塔概念和形制的漢字:“塔”。它以“土”作形旁以表墳,再據(jù)梵文"佛"字音韻"布達”,造出一個“苔”的聲旁以表佛,二者相合,構(gòu)成一個典型的“以事為名,取譬相成”的形聲字“塔”,這個新造的字不僅準確,也很形象,同時也反映出中外建筑文化的互為融合與借鑒。這個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七百余年的“塔”字,不僅中國使用,外國(尤其是受漢文化影響至深的國家)也借用,而且逐漸把它引申到所有獨立高聳的建筑物身上。以中國歷史文化為背景而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塔,是外來文化逐漸中國化的一個典型范例,在世界塔的“家族"中,真可謂翹楚一方,獨樹一幟。源于印度的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在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傳播卻始終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深制約。盡管在不同時代也有過許多最高統(tǒng)治者篤信并尊崇佛教,但其地位卻從來不曾像在印度或東南亞諸國那樣神圣,也從未有過立佛教為國教的記載。相反,華夏民族卻以儒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等固有文化對其進行滲透和融合,于是形成了“民族化”和“中國化”程度很高的所謂“漢地佛教”。外國有的學者認為中國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走了樣。其實,這正是中國佛教的高明之處。(任繼愈《佛教與東方文化》)由于印度佛教的中國化,使得以建筑語言宣傳佛教教義的中國塔,就不可避免地滲融著華夏民族的特有氣質(zhì)和審美觀念,以及土生土長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本質(zhì)特征。塔本是佛教的象征性建筑和佛徒朝拜的對象,印度和大多數(shù)佛教國家的寺院,無論其內(nèi)部如何布局和組合,但是塔的中心作用卻往往是灼然可見的。中國則不然,佛寺的中心不是塔而是大雄寶殿,塔的位置通常安排在殿的前后或左右,有的甚至寺塔完全分離,另建塔院。寺院的庭院式布局,以及穿越整個構(gòu)圖的中軸線,也向人們提供了一種令人愉悅的平衡感。中國塔,與其說它是佛性神義的象征,倒不如說它是可感可味的世俗之物。浙江杭州的保俶塔,福建晉江的姑嫂塔,山西永濟的鴛鴦塔,因為它伴隨著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動人傳說,塔因而也就成為一種鄉(xiāng)情和愛情的象征;塔還以它的挺拔英姿,成為風景佳地的點睛之筆,為秀美的祖國河山增添了雋雅的輪廓線,我國的不少著名園林,也都利用塔借景入園,用以造景,堪稱一絕;登臨高塔,“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為人們的旅游活動帶來了理想的意境。唐宋以后所盛行的登塔之風,是文人雅士最熱望的一樁美事,“雁塔題名”的千古佳話至今廣為流傳。至于明、清時各地興建的大批風水塔,就更是與宗教風馬牛不相及了。河北定縣的料敵塔,便是以供奉舍利為名,實則是觀察敵情的軍事設(shè)施。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世俗人情對佛法崇拜的滲透。中國佛塔的種類之多和形式之繁,也是東方佛教文化圈中所有國家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劃分塔的類型可以有多種視角,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的學者都有不盡相同的分類方法,《中國大百科全書》依其結(jié)構(gòu)和造型將塔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如金剛寶座塔、花塔、過街塔、傣族佛塔。中國塔的構(gòu)筑材料也繁復多樣,不僅有木塔、磚塔、石塔、土塔、鐵塔、銅塔、琉璃塔,還有用金、銀、琺瑯、陶瓷等各種材質(zhì)制成的塔,真是應有盡有,這在世界各國也是很難找到的。中國塔的結(jié)構(gòu)千變?nèi)f化,但總的來說,都可以分為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個部分。其中,地宮和塔身是中國塔獨有的創(chuàng)造。塔的原始本義是墳冢,主要為保存佛骨和舍利。印度塔的佛骨舍利被置于塔的上部平臺,但中國人死后的信念有別于印度,是人土為安,所以就在地下構(gòu)筑了一個類似古代陵寢的“地宮”。中國塔最具特點的部分當屬塔身。印度塔的主體塔身為半球形覆缽,而中國塔的主體塔身則以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亭、臺、樓、閣為藍本,創(chuàng)造出一種嶄新的具有中國風韻的高層建筑物。所有這些特征,構(gòu)成了中國塔的“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中國古塔的建造,規(guī)模之大,分布之廣,數(shù)量之多,層級之高,造型之美,在古代建筑中是首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它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主要成就。許多外國的專家學者都以古塔作為中國建筑藝術(shù)的代表性形象,甚至把它作為中國風光和中國文明的一種標志。姿容萬千的中國塔,是一部不朽的詩篇,它融注著令人神往的滄桑風雨,也給人以精神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至今遺存在各地的3000余座古塔,在人民群眾的悉心保護下,仍在繼續(xù)譜寫新的歷史篇章。以上資料源于網(wǎng)絡,內(nèi)容摘自陳鶴歲《漢字中的古代建筑》
—————————— END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