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稿。
我家是江蘇無錫人。
下面這些,是我小時候的吃法——所以我寫進自己父母的《愛情故事》里了——現(xiàn)在,大概無錫市里的人,不太這么吃了吧。
我爸以前沒娶我媽時,過年上門給我媽家打年糕。
外婆當(dāng)時備好一個石臼,里面放下了蒸好的糯米粉,略加些糖;我爸來時,自行車后座用繩子斜栓了一桿木錘:鄉(xiāng)下慣例,該是木錘鑲石頭,只是這樣也將就了。
石臼里略倒一些冷水,木錘上也蘸些冷水;我爸就脫了棉襖,只穿汗衫,手提木錘,在石臼里磨了幾下,掄起來,空中畫一道弧,猛揮一錘,落下石臼中,撲地一聲,拖一拖,磨一磨,拔起來,掄在空中,再復(fù)一錘下去。錘過十幾下,呼吸逐漸白氣濃重,身上也冒白氣。
如此掄罷三十多下,石臼里糕粉已經(jīng)黏成一團,我爸便請外婆過去,將打好的年糕拿走,再換一些糯米粉擱進石臼。這樣捶了四輪,就夠吃到正月十五。
外婆認(rèn)為,打年糕是件隆重的事,一定要吃飽吃好。所以打年糕前,她先動手,捏起了癟子團,燉起了爛糊面。
癟子團,是糯米和粘米混合了,揉成的小團子,按我們那里的規(guī)矩,揉完一個團子后,必得在上頭按一個印子,凹下去了,才算數(shù)呢。癟子團的吃法,是和青菜、肉絲們一起混炒,出鍋時郁郁菲菲,很香。爛糊面,是趁現(xiàn)成的清湯,最好是青菜湯,加點兒毛豆、肉丁,拿來燉寬條面,燉得面軟爛,筷子一挑都能斷了,放小碗里請人吃。為何用小碗?有講究:稀里呼嚕謅在一小碗里,面半融,湯都稠了,吃一個暖和鮮濃勁兒。喜歡面條筋道的人,會覺得這面軟塌塌,不經(jīng)一吃;賣相也著實不好看,一派死纏賴曬;但如果你恰好餓了冷了,吃這么碗面,吃半融在湯里的面、青菜、毛豆和偶爾加的雞蛋,會覺得入口即化,暖融融的。
我爸就吃著癟子團和爛糊面,吃得暖洋洋的,又喝了一杯熱黃酒,才開始打年糕的。
打完的年糕,可以一直吃到開年二月。那時講究二月二、龍?zhí)ь^,應(yīng)該吃撐腰糕——就是把正月里沒吃完的年糕,切了片,炸了吃。講究的,加綿白糖,再來點芝麻。
年糕吃多了,抓心,大家要喝橄欖茶。我爸爸他們鄉(xiāng)下有說道:橄欖茶就是元寶茶,喝了,來年捧個大元寶,元寶重得呀,腰都直不起來!
我外婆過年,講究做紅燒蹄髈——如果買不到蹄髈呢?紅燒肉。我外婆的做法,紅燒肉是把豬肉先煮一煮,再加上醬油、酒和糖,慢慢燉,燉好了,再在米飯鍋上蒸一蒸,以求酥爛,水放得少,所以肉頭味道醇濃,沒有水汽;我外婆也很會做雞湯,雞肚子里塞了蔥和姜,外面澆了黃酒和水,滾開了十分鐘,酒香流溢,再小火,慢慢燉,燉完了,肥的好雞會讓雞湯上有一汪汪的黃油。
這就是年菜了。
當(dāng)然還有點別的。大年下了,得去菜市場,買牛肉,買羊肉——無錫人和蘇州人都愛吃羊糕,買酒釀,買黃豆芽,買蝦,買榨菜,買黑木耳,買胡蘿卜,買青椒,買芹菜,買豆腐干,買百葉,順便跟那些菜販們一一道別:
還不回去過年呀?
今天做完,這就回去了!
那么新年見!
好好,新年見!
買許多鹵菜熟食。過年了,店主也豪邁。買豬頭肉,白送倆豬耳朵。買紅鹵腸,白送雞肝。
早點賣完我就收了!
忙啊?回老家?。?/p>
不忙!就是去打麻將!
年三十那天,我??粗L輩們從早上便開始忙。以前是外婆指揮,后來外婆年紀(jì)大了,就都是我爸媽做了:年夜飯不講貴,但要敦厚、肥碩、高熱量。大青魚的魚頭湯在鍋里熬著;紅燒蹄髈得燉到酥爛;鹵牛肉、燒雞要切片切段兒;要預(yù)備酒釀圓子煮年糕。
我小時候,過年時,我爸單位會分一條大青魚。過年了,我爸把青魚或鰱魚頭切開,起鍋熱油;等油不安分了,把魚頭下鍋,“沙啦”一聲大響,水油并作,香味被燙出來;煎著,看好火候,等魚焦黃色,嘴唇都噘了,便加水,加黃酒,加蔥段與生姜片,悶住鍋,慢慢熬,起鍋前不久才放鹽,不然湯不白……當(dāng)然,年夜飯還吃其他的:鹵牛肉、松花蛋、炒蝦仁、黃豆芽炒百葉、糖醋排骨、藕絲毛豆、紅燒蹄髈、八寶飯……
——我家有個鄰居,江蘇如皋人。他經(jīng)常給鄰居做紅燜豬頭肉當(dāng)年夜飯菜。說,沒別的,就很小的火,所謂一苗火,燒一天,就好了;上桌時,怕有人不喜歡豬頭,就筷子一劃拉,紅白皆融。
大年初一,早飯是酒釀圓子年糕、稀飯年糕,配上自家腌的蘿卜干,求的是步步登高,團團圓圓。多幸福,少是非。到午間,雪住了,就有人家開始放鞭炮啦。雪后初晴,干凈峻爽的天色。有亮度缺溫度的陽光,寒冷的空氣里滿是鞭炮火藥味兒,白雪上落著紅鞭炮。
年初一,照例是沒有親戚來的,到黃昏,大家就把年夜飯剩下的菜,做成了咸泡飯:冷飯和冷湯,倒一鍋里;切點青菜,就開始熬。燉咸泡飯時,隔夜飯好些:蓋隔夜飯比剛出鍋白飯少點水分,更彈更韌,而且耐得久,飯卻沒爛,甚至還挺入味。拿些蝦仁干——當(dāng)?shù)卦捊虚_洋——下一點兒在泡飯里,很提味。一碗咸泡飯在手,熱氣騰騰,都不用就菜就湯,呼嚕呼嚕,捧著就吃——也搭配十香菜。
十香菜,本地其他人是不做的,這手藝是我太婆傳下來的。說來容易:就是黑木耳、胡蘿卜、豆腐干、芹菜、榨菜、青椒切絲,和豆芽菜一起炒。我外婆喜歡炒得咸一點,可以下白粥。吃罷十香菜,這一年就十全十美,而且不殺生,觀世音菩薩也不怪罪了。
初二初三,四處走了幾趟親戚,回家應(yīng)該吃炸春卷。春卷皮包了豆沙和芝麻,往油里一落,滋瀝瀝作響,面皮由白變黃,香味就出來了。
到年初五,該上街去溜達了,去菜市場買些新鮮菜來?;丶疫^年的諸位,也有些回來開鋪子了。大家小別數(shù)日,都無比驚喜,彼此道:
新年好!
恭喜發(fā)財!
于是,一年又開始了。
哦對了,還有一樣。
油面筋,許多人大約知道。球形,中空,香脆酥糯。但其他地方常用來炒青菜、燙火鍋,無錫人別有一種吃法。釀這種技巧,兩廣居民一定熟悉:將餡兒塞進去再加工,可得繁復(fù)厚味。
無錫所謂肉釀油面筋,是以豬肉剁成肉糜,或者獅子頭狀丸子,塞進面筋里,用無錫民間的濃油赤醬燜透。吃時,面筋酥軟,肉圓濃香,既不費牙,又保留肉的顆粒口感。下飯絕佳。
去年這時候吧,我媽閑不住,在小區(qū)里幫民工子弟小學(xué)生上輔導(dǎo)課。其中有一對兄弟,大的三年級,小的一年級。父母都是山東來到無錫打工的菜農(nóng),收入不低,只是忙。過年期間,尤其忙:眾所周知,春節(jié)后一周,大家都休息,所以年三十黃昏至晚,大家都得囤積食物。那對父母忙著年下,沒法給孩子安排年夜飯。我媽便自告奮勇:
“到我家去吧!”
于是年夜飯,是我、我父母,以及那兩個山東孩子在一起吃。
兩個孩子穿了新衣,拾掇得整整齊齊,但坐上桌還有些怯生生。我媽給他們舀雞湯喝,挾藕絲毛豆,吃糟鵝,又每碗放了一個肉釀油面筋,“喜歡吃的自己挾!”
兩個孩子,小的那個口才比哥哥好,開始說哥哥前幾天考試沒考好被批評的事;哥哥就有些不好意思,跟弟弟拌了幾句嘴;小的就湊著我耳朵說,哥哥不讓說,其實被老師批評之后,偷偷哭鼻子來著;哥哥羞臊了,說小的前幾天還尿床,被媽媽罵了呢……倆孩子互相揭短,嘻嘻哈哈,我爸看得樂呵呵,我媽還得盡教導(dǎo)之責(zé),一面忍不住笑,一面故作嚴(yán)肅地批評:
“不要說別人短處!要好好地吃!”
我看著弟弟吃了一個肉釀油面筋,吃得咂咂做聲;那么油光水滑一個肉圓,不知怎么就掉進小肚子里去了;他吃完了,抬頭看看我媽,我媽一揮手:“喜歡吃就再吃??!”倆兄弟都樂了,各挾了一個。哥哥看看我——我正從他們身上看到小時候的自己——說:
“大哥哥,你不喜歡吃啊?”
“喜歡啊。你們喜歡嗎?”
“噢!”
我覺得,這就是年味兒了。
當(dāng)時看他吃得高興就拍了一張;截掉一點圖是免得孩子出鏡;孩子本身長挺可愛的。
自然,中國太大了,每一個所在,都有他們自己的年食——實際上,過年所吃的,與其說是當(dāng)下所能吃的最好的食物,莫如說,是傳統(tǒng)上,農(nóng)業(yè)時代,所能吃到的最好食物吧?
所以,越保留鄉(xiāng)村遺風(fēng)的所在,過年時吃的,大概也就越催人回憶吧?
甚至在海峽對面,臺灣眷村的美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