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劇《勝券在握》中,女主角牧野的女兒患上了罕見的遺傳性腸道疾病,所有的醫(yī)生都沒有辦法。在小女孩病情危急的時刻,山下智久飾演的微生物學家紐倉博士遍查資料,提出將牧野逝去丈夫留下的糞便樣本中的細菌群落植入到小女孩體內(nèi)的方法,最終成功治愈了小女孩。
原來,每個人的腸道內(nèi)的都生活著數(shù)不清的細菌群落,這些微生物互相制衡,保持腸道的健康。一旦腸道內(nèi)的細菌互相不和,開始打架,人體就會感到不適。牧野的女兒就是因為腸道內(nèi)的細菌打架罹患腸炎。紐倉博士發(fā)現(xiàn)牧野的丈夫也有類似的遺傳基因但是并未發(fā)病,于是猜測他體內(nèi)的細菌幫了大忙。于是想到了糞便移植的方法,拯救了牧野的女兒。
在看劇時,我以為這不過是電視劇為了大圓滿的結(jié)局特地設置的情節(jié)。但最近讀完《腸子的心思》一書后,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設定是完全是根據(jù)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來寫的。
在很多人看來,腸道不就是排泄的場所嘛!但《腸子的小心思》告訴我們,腸道是人體設計最精密的器官之一,它不僅構(gòu)成了三分之一的免疫系統(tǒng),還負責日常從食物中汲取人體所需要的養(yǎng)分。它不僅事關人的身體健康,還影響一個人成為什么樣性格的人。
《腸子的小心思》由德國微生物學家朱莉婭·恩德斯所著。朱莉婭在17歲時患上了十分嚴重的皮膚潰爛病,所有醫(yī)生都束手無策。后來,朱莉婭自己遍查資料,發(fā)現(xiàn)自己的病可能與腸道有關。于是她開始調(diào)理自己的腸道,最后成功地治愈了自己。從此,她踏進了醫(yī)學的大門,并在老師、朋友的鼓勵下堅持研究腸道和大腦的關系。
在《腸子的小心思》一書中,朱莉婭用輕松、詼諧的語言,為我們講述腸道的工作原理、腸道對人體的影響、以及我們?nèi)绾瓮ㄟ^保持腸道健康來過上更加積極、幸福的生活。
一、我們的腸道每天在做什么
在孩子多的家庭,有一個普遍現(xiàn)象,那就是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往往會得到父母較多的關注,處在中間的孩子則很容易被父母忽視。
相比于身體中的另外兩大系統(tǒng)——血管系統(tǒng)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腸道系統(tǒng)就是那個不經(jīng)常被看見的孩子。它每天默默工作,除非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我們很容易將它的工作視為理所當然。
然而,腸道系統(tǒng)的精妙設計,可謂鬼斧神工。
1.吃進口的食物,后來經(jīng)歷了什么
現(xiàn)在,擺在你面前的是一根剛剛出鍋的炸雞腿。你的眼睛看到了它的誘人色澤,你的鼻子聞到了它的醉人馨香。接著,美味的信號被傳到了身體的各個部位:唾液分泌中心開始分泌大量口水,胃則開始分泌胃酸。
于是你情不自禁地把雞腿喂進了口腔。在這里,有人體最有力的肌肉咬肌,有運動最自如的橫紋肌舌頭,以及人體能合成的最堅硬的材料牙釉質(zhì)。三者配合,任何送進嘴的食物都會被處理成容易消化的糊糊狀。
接著,舌頭會將糊糊推向上顎。上顎是是吞咽程序中的自動開關。當糊糊到達,開關被打開,軟腭和后壁收到信號,馬上將鼻咽通道關上,確保糊糊進入正確的位置——食道。此時,氣管被封住、呼吸動作暫停,只聽到“咕咚”一聲,糊糊便滑進了食道。
雞腿糊糊一路向下,滑落到胃里。胃是個好動的家伙,而且來者不拒地接納一切。一接收到食物,它就開始運動了,將糊糊在胃壁里彈來彈去,最終將糊糊研磨成細小的、小于0.2毫米的顆粒。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順利從胃的出口出去,撲向小腸的懷抱。
從小腸開始,消化的重頭戲才真正開始。小腸最主要的運動形式是蠕動。通過蠕動,雞腿糊糊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會被全部吸收,只剩下一些無用的殘渣。
小腸消化完后,會開始進行進行大掃除,將剩下的殘渣和剛剛胃里無法順利通過小孔的東西大力清掃出去,這個過程被稱為“移行性復合運動”。
“移行性復合運動”只會在胃和小腸不進行消化工作時進行,因此,太頻繁的進餐吃東西,會阻礙小腸進行腸道大掃除。為了健康,科學家建議在兩次進食間最好留出5個小時的時間。
最后,食物殘渣來到了大腸。這里居住者大量的腸道菌群,它們的最愛就是食物殘渣。因為我們的大腦不想讓我們總往廁所跑、腸道菌群需要吃干凈最后一口能吃的食物殘渣,所以,相比于小腸的勤勉高效,大腸工作起來慢吞吞的。如果殘渣夠多,它一天會將它們往外清掃個兩三次,這就意味著你會往廁所跑個兩三次。但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肚子里的貨讓我們一天跑一次就夠了。
2.排便這么簡單又這么高深的的事
排便這件我們覺得自然又惡心的事,其中的設計卻比世上現(xiàn)存的任何機器的設計都要精妙地多。事實上,世界上的任何物種都不可能像人類能這樣優(yōu)雅地完成這件事。
為什么當你在和老板的會議中感受到了“屎意”但卻能暫緩解決,但如果在自己客廳悠閑放松時就會直奔廁所?
原來,每個人腸子的出口——肛門處都有兩塊肌肉把控。你能夠自主地收縮和放松的部分,叫做外括約肌,再往肛門里的幾厘米處的另一塊肌肉,叫做內(nèi)括約肌。
外括約肌受命于大腦,大腦說能給便便放行,它就放行;大腦說現(xiàn)在不行,它便會嚴防死守。內(nèi)括約肌則受命于不受主觀意識控制的體內(nèi)世界,無論何時何處,只要對身體有好處,它都會執(zhí)行。
外括約肌和內(nèi)括約肌緊密配合,讓排便這件事盡然有序。當便便到達了內(nèi)括約肌處,內(nèi)括約肌會條件反射般地張開。一開始,它會放一小部分便便過去 “刺探軍情”,外括約肌接收到信息,馬上傳遞個大腦,大腦說:“不行,你現(xiàn)在在和剛認識的女孩兒約會,要矜持一點,等一下再解決”,于是外括約肌就選擇不放行,并告訴內(nèi)括約?。骸靶值?,現(xiàn)在不行,要等一會兒”。
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內(nèi)外括約肌的緊密配合,我們作為人類的尊嚴和體面還真不好保證呢!
二、腸腦,人的“第二大腦”?
我們的大腦一直是所有人公認的“中樞系統(tǒng)”。數(shù)不清的圍繞著大腦的神經(jīng),使我們?nèi)砩舷略诖竽X的指揮下思考、感受、行動,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然而,我們身體還有一處的構(gòu)造也可以和大腦的構(gòu)造不相上下,那就是我們的腸道。近年來,許多科學家猜測,擁有各種化學信息素、神經(jīng)絕緣物質(zhì)和不同的神經(jīng)傳導方式的腸道,主要用途肯定不止是運送食物、打嗝和放屁。腸道對人體,肯定還有更重要的影響。
1.壓力大、不開心?也許是你的腸子鬧脾氣了
有科學家用小白鼠做“游泳實驗”。將小白鼠放進很深的水池里,小白鼠只有拼命游,才有可能上岸存活。實驗發(fā)現(xiàn),有抑郁傾向的小白鼠,都是撲騰兩下就放棄了。
愛爾蘭科學家將這個實驗更進一步。他們給一半小白鼠喂食一種公認的能夠調(diào)理腸道的益生菌,另一半小白鼠則不喂。實驗證明,被喂食益生菌的小白鼠,在水池里游得更加積極、時間也更長。同時,這些小白鼠在學習和能力測試中的成績也優(yōu)于沒有被喂食益生菌的小白鼠。
但當科學家把小白鼠的迷走神經(jīng)切斷后,再進行同樣的實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小白鼠的表現(xiàn)則沒有區(qū)別。
而迷走神經(jīng),就是連接腸道和大腦的高速通道。上述的實驗充分證明了腸道對大腦的影響。
后來,有科學家通過對迷走神經(jīng)進行不同頻率的刺激,發(fā)現(xiàn)大腦會根據(jù)刺激頻率發(fā)生不同的反應,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總是感覺處于壓力下、心情不好,很有可能是你的腸道長期不健康、處于壓力下造成的。
2.你腸子可能影響你做的決策
科學家做的另外一個關于小白鼠的實驗證明,腸子可能不僅能影響你的情緒,還會影響你做的決策。
科學家選擇了兩種屬于不同種群的小白鼠:一種先天膽子大一些,另一種則天生膽子小、害羞。他們先給兩種小白鼠都喂食抗生素,消除掉小白鼠腸內(nèi)的各種菌群。接著,他們給兩種小白鼠分別注入對方腸道內(nèi)的典型菌群。研究結(jié)果表示,被注入對方腸道后的菌群后,兩種小白鼠的行為模式變得像對方了。原來膽小害羞的小白鼠竟然變得勇敢大膽,而原來勇敢大膽的小白鼠則變得害羞膽怯。
這個實驗至少證明,對于小白鼠來說,腸道可以影響生物體的行為模式。在人類身上是否具有同樣的效果,則需要進一步證明。
雖然對于腸道和大腦關系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但我們至少了解了,腸道的健康是會影響我們的大腦的。因而,我們需要關注我們的腸道健康:如吃健康的食物、改變糟糕的用餐習慣等等。
三、腸道里的居民:腸道細菌
說到細菌,大家都習慣性地認為他們是骯臟的、有害的。但事實上,人體世界處處是細菌并且大多數(shù)是有益的。你身上的體味、腳丫子里的臭味,都是由它們造成的。
而人體腸道內(nèi)的細菌,則尤其多。兩公斤的重量,1000萬億的數(shù)量,讓任何初次了解它們的人都不由得發(fā)出驚嘆。它們?yōu)槲覀兎纸馐澄?、幫助腸道蠕動、提高人體免疫力,每天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
1. 你的獨一無二,由你的腸道決定
有句俗語叫做“不干不凈,吃了不生病”。這句話的科學性已經(jīng)被證實了。在小時候接觸了越多細菌的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對各式細菌的了解就越多,免疫系統(tǒng)就越強大。長大后,免疫系統(tǒng)不會碰到什么細菌就“大驚小怪”,導致身體生病。
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是完全無菌的。但一旦它來到世界,各種細菌就開始在它身上安家落戶。從此,各式細菌和免疫系統(tǒng)就開始互相會面。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大部分在腸道里,道理很簡單,腸道里聚集了各種各樣的細菌,免疫系統(tǒng)必須在這里和它們交手。免疫系統(tǒng)會決定體內(nèi)的細菌是好還是壞,是去還是留。
大概要花費三年的時間,一個人體內(nèi)的微生物們才會成年。
體內(nèi)微生物的成年,意味著一個人的喜好、生活方式開始定型。這些微生物們會伴隨我們的一生,影響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它們決定了你的體味;它們決定了你愛吃和不愛吃的食物;它們影響你吃東西時胃口的大小;它們還會影響你的心情……
并且,每個人體內(nèi)的細菌菌群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天下沒有兩個人有相同的指紋一樣,天下也沒有哪兩個人有完全相同的腸道菌群。所以,一個人的獨一無二,是由腸道決定的。
2. 腸道里的好居民和壞居民
如果把腸道比喻成一個江湖,那腸道里的微生物就是各色江湖客,有好人,也有壞人。好的微生物有益于健康,而壞的微生物則成為破壞我們健康的兇手。
臭名昭著的幽門螺旋桿菌,被證明和胃潰瘍、胃癌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樣臭名昭著的沙門氏菌,是我們食物中毒、腹瀉的元兇。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不生病,免受外界細菌的侵蝕,很多人都會采用消毒、吃抗生素的方法對細菌趕盡殺絕。但這樣也帶來了問題,過度的清潔,將好的細菌也被殺死了;抗生素的濫用,使一些細菌產(chǎn)生了抗藥性,下次再吃抗生素對細菌來說就完全沒用了。
其實,世界上95%的細菌對我們都是無害的。為了不殺死有益細菌,保護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過度清潔不可取、抗生素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要盡量減少使用。
盡量不要殺死腸道細菌,那為了腸道的健康,吃一些益生菌是否可行呢。事實上,益生菌對于加強腸道的蠕動、對抗壞的細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都已經(jīng)被科學研究證實。日常生活中吃些益生菌進行腸道保健是完全可行的。
在讀《腸子的小心思》的過程中,我時不時地發(fā)出“噢,原來是這樣的”的感慨。表面看起來平平常常的腸道,內(nèi)里卻大有千秋。它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它還影響我們的大腦的感受和決策。這樣重要、又這樣努力為我們的身體工作的腸道,值得我們的尊敬和愛惜。所以,我們要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保護我們的腸道健康,過上更加積極、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