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責罵能更好地建立秩序,讓孩子知道是非對錯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快樂教育或者是用溫和的方式去和他們講道理,有的時候未必全部都管用,恩威并施才是教育年幼孩子比較好用的一種方式。
但如何建立秩序,如何才是適度地責罵很多家長都把握不好的度,輕了不管用,重了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責罵孩子需要技巧,更需要底線。
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無條件的,無私的,但那不代表孩子做錯了事情也要無底線地包容和忍耐,雖然我們的愿望是能讓孩子在一個相對平和的環(huán)境中長大,不需要家長的責罵他們就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改正,但理想是美好的,現(xiàn)實卻總是殘酷的。
要在慈愛的基礎上適當用一些嚴厲的手段,而嚴厲之中還要有分寸。適當?shù)呢熈R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明辨是非,知道對錯,而責罵不是一味的批評和指責,其中也要守住技巧和底線。
適當責罵有助于孩子更快明辨是非
孩子幼年階段很多時候對于是非觀念都是不清晰的,他們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之后的后果會怎么樣。
家長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孩子能夠獨立自主,而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他們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知道這個事能不能做,做得對不對。
孩子能夠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就說明他們已經有了判斷的能力。獨立自主的人往往都會比較有主見,而這個主見就是從小開始從生活點滴小事中累積出來的。
孩子的獨立過程,就是父母在養(yǎng)育過程中不斷拉開與他們距離的過程,所謂養(yǎng)育就是父母與孩子不斷分離,直到他們有一天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在社會中生存,并且能夠過得游刃有余。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挫折和困難,這并不是什么壞事,相反,孩子的接納能力遠比大人的要強,他們經歷挫折之后會很快適應并且找出相應的解決方式,如果找不到就要靠父母的幫忙。
家長幫忙的形式有兩種,一種就是溫和地講道理,另一種就是用批評的方式指出不足和錯誤。
前一種方式孩子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但忘得也快,而后一種能讓孩子印象深刻,下一次再犯同樣錯誤的時候,上次父母的指責仿佛就在耳邊,他們可能就會因為害怕而不去做。
2歲之后,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調皮搗蛋,這個時候父母就要用權威為他們建立規(guī)則和邊界,這也是為了他們將來犯更大的錯誤,如果用溫和的方式幾次孩子都不能好好聽話,那就需要批評甚至責罵才能讓他們聽話。
到了學齡期,孩子觸碰家庭和學校規(guī)則的頻率越來越高,他們開始想要融入更大的環(huán)境中,必然會與之產生各種碰撞和摩擦,多數(shù)孩子對溫和教育這一套并不走心,往往使家長溫和講道理,孩子給個耳朵聽,但未必會真的去做。
想要讓孩子真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家長可能就需要加大管教的力度,責罵有的時候就是很常見的手段。到了青春期批評孩子其實已經不太管用了,他們這個時候已經有了自己思考和行為能力,家長要注意批評有度,把尊重放在第一位上。
基本上在成年之前,家長教育要使用恩威并施的方式,會想對于只是溫和地講道理,或者總是批評孩子的效果來得更好。
家長表現(xiàn)出來的憤怒,其實有的時候也是為了將來更好地與孩子分離,家長責罵之后孩子心中可能會產生一些想要獨立的念頭,這恰恰也是成長所需要的,孩子不可能永遠和父母在一起,就像雄鷹教小鷹飛翔一樣,他們需要啄一啄孩子,用疼痛強迫他們離開巢穴學著飛翔。
責罵孩子的底線在哪
責罵需要有度,因為人在憤怒的時候不容易守住理智,再生氣都不能說“我不要你了”“就當我沒生過你”“你滾出這個家”這種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拋棄的話。
責罵更不等于羞辱,也不能動手,這是責罵的底線。孩子的自尊心需要被呵護,家長的指責是為了他們更好地成長,而不是讓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人的心理有一個最基本的歸屬感需求,家庭應該是孩子內心最安全的歸屬地,他們在這里成長,在這里被療愈,父母不應該是傷害他們自尊,破壞他們自信的人。
孩子小時候內心最恐懼的就是父母不要自己,家庭不接納自己,所以不管家長再生氣都不能說出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拋棄的話。
指責孩子要對事不對人,不能總翻舊賬,家長可以表示對孩子這件事的行為很生氣,但是不能說他們的人格有問題。
批評孩子要有理有據(jù),不能只是因為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單純看孩子不順眼,就隨便把火氣撒在孩子身上。
孩子需要溫和的愛,同時也需要嚴厲的教育才能更好的成才,適當?shù)呢熈R有助于幫助孩子樹立內心的秩序感,從而明白做事的一些基本原則,更好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