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活著,最經(jīng)不起的是內(nèi)耗,就像機器運轉(zhuǎn),如果內(nèi)部零件各種沖突摩擦,這臺機器用不了太久就會報廢。人也一樣,各種負面情緒的折騰,耗損的是人的心力,影響的是人的生活質(zhì)量、身體素質(zhì),郁結(jié)這個東西堵在生命的每一個關(guān)口,生命的品質(zhì)好不起來的。 所以把自己內(nèi)在理順,是極其重要的事情,就像機器零部件都維護到位,它的使用壽命才能不斷延長。 看起來,身邊所有人都在活著,但是我們心里很清楚,每個人的“活著”質(zhì)量是完全不同的。 有些人一身疲憊焦慮,情緒暴躁地活著,有些人一身輕松愜意,怡然自得地活著。再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前者往往是自我認知模糊的人,背負著幾十斤的沙袋前行,沙袋越走越沉,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后者往往是自我認知清晰的人,不斷拋棄內(nèi)心的包袱,輕裝上陣朝向真正的目標而快步前行。 02 最近跟朋友聊事業(yè)次數(shù)比較多,看起來困在了單一具體的問題上,但是我們深聊之后,會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不過是表象,它們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 而且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一直被忽視回避,導(dǎo)致它們不斷發(fā)酵,演變成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麻煩,重復(fù)上演。 就比如朋友當前面臨的困惑,就跟幾個月前的困惑(沒有被真正解決),一年前甚至幾年前的困惑(沒有被真正解決)本質(zhì)上是一樣,他自己都在感嘆這些困惑就像是揮不去的噩夢一般,隔段日子就會出現(xiàn)。 我問他如何解決?他會選擇不想,緩幾天,或者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忙起來就不用想了。如果實在是困在情緒里走不出來,就會懷疑是不是應(yīng)該換個環(huán)境,換個部門或者工作。 再繼續(xù)追問,過去那些寄希望于更換崗位或者更換工作來解決的困惑,最終又解決了沒有呢? 朋友心里清楚,并沒有解決,只是延緩了困惑下一次出現(xiàn)的時間罷了。 我跟朋友打了個比方: 我們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都是帶著自己的使命的,你可以把這個使命看成是建造屬于自己的莊園。為了把這個莊園建造好,我們出生后需要學(xué)習(xí)很多的東西,甚至需要去別人家的莊園里打工積累經(jīng)驗,但無論我們怎么在外奔跑,都應(yīng)該時刻記得“建造自家的莊園”這個終極目標。每當我們離開別人莊園,都要能帶走一些屬于自己,能夠為建造自家莊園做出貢獻的好東西。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自己打造莊園,它一定要持續(xù)不間斷地建造中,伴隨著我們的年齡一起成長。 千萬不要忙碌地在別人家的莊園里拼死拼活,而任由自己那片土地荒蕪一片。你的生命不是用來完成別人的夢想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想明白,什么樣的幸福是真的想要的,這個幸福是由多少元素組成的,把那個畫面盡可能詳細地描繪出來。然后對照著這個畫面,去重新看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把那些跟幸福要素背道而馳的東西,放棄掉,留下那些跟自己幸福相關(guān)的事情,用心用力。 這樣哪怕是收獲一點點的進步,我們都能覺得自己的時間精力付出的是有價值,我們的生命為了自己而活著。 這是解決內(nèi)耗非常有效的方式。 03 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莊園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喚醒自我覺察力,它的能量越大,就越能夠幫助我們看清楚生命前進的軌跡,一旦偏離軌跡的時候,能夠即使意識到,及時糾偏。 肯定有不少朋友面臨過這樣的窘境,明明自己在年少的時候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樣的幸福的。但在社會上打拼久了,不知不覺變成了別人的模樣,遺忘了初心。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走上了人生岔路。如果察覺力能夠一直發(fā)揮作用的話,當我們?nèi)松咂臅r候,是可以意識到的。 其實,覺察力天生就有,只不過隨著社會上打拼,我們早就習(xí)慣用世俗的東西來為人生打上標簽,自我察覺的能力漸漸被荒廢了。 但是,覺察沒有消失,它只是變成了無意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沒來由的憤怒、沮喪、焦躁、憂傷、恐懼;比如現(xiàn)實中遇到的各種說不出理由的困惑。 當我們遭遇各種困惑和情緒時,第一反應(yīng)不應(yīng)該是回避,而應(yīng)該給自己一點時間和冷靜,去試圖呆在其中,看看它們到底在表達什么。 打個比方,當我們對某類事情感到恐懼的時候,我們不敢往下想,生怕在這個恐懼背后藏著一個自己無法接受的可怕事實。那該怎么辦呢? 我們可以做一個情感緩沖,暫時不去想恐懼背后的真想,而是停留在這個“對某某事情感到恐懼”的情緒中。跟自己說上20遍甚至30遍“我對某某事情感到恐懼”。 這時候會有一個很神奇的感受,當自己接受了“我對某某事情感到恐懼”這個情緒,反而就沒有那么恐懼了。再之后,探究的好奇心也好,挖掘的勇氣也罷,也會悄然地回來一點。這個節(jié)點上,才是比較好的深入的時機。 04 當然,繼續(xù)探索真相,是需要方式的。 當我們面對一個長久的困難,會發(fā)現(xiàn)自己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從哪里去思考。有條件的人可以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幫忙,沒有條件的人可以自己去學(xué)習(xí)跟心理學(xué)相關(guān)的知識。 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個探索自我的方式,那就是“拆問題”。把一個困惑中所有的細節(jié)都一層層拆下去,跟剝洋蔥一樣,順著自我發(fā)文,一路走到底,最終能看到非常深的動機,即便那個動機不是最徹底的根源,但足以對自己有全新對認識,也能夠?qū)Щ笞龀龈雍侠淼奶幚矸绞健?/span> 前段日子我很想解決自己一個困惑:為什么我做事情認真不起來。 琢磨這事情,我分了兩個探索角度: 1、首先我先琢磨這些年做哪些事情是認真投入的,回想辦事畫面,回憶做那些事情的情緒、心態(tài),思考當時是為了什么的初心去做的,當事情實現(xiàn)的時候,又是怎么樣的狀態(tài)。 這就是用積極心理學(xué)的方式完成探索,把“我為什么做事情認真不起來”轉(zhuǎn)變成“我過去做過哪些特別認真的事情”,再從過去認真的事情中,找到共性,然后復(fù)制到當下乃至未來要做的事情上。這種方式最大的優(yōu)勢是快速幫助我們從負面情緒中擺脫出來,為自己找到前進的積極動力。 當然,對于我這種好奇寶寶,還需要多做一層探索,我潛意識里覺得,負面情緒的背后隱藏著更重要的東西。 2、回到“我為什么做事情認真不起來”這個點,我會問自己到底哪些事情被定義為“不認真”,重新去看那些事情,拆清楚做那些事情的初心動機和最終的結(jié)果。 然后想 “為什么我將它們定義為不認真”,衡量標準是什么,這些事情跟標準之間的差距是什么,當初什么原因?qū)е铝瞬罹嗟漠a(chǎn)生。 再繼續(xù)想,這些事情是否對我的生活帶來了改善,如果有的話,我怎么理解“改善的力量”。 其實在層層剖析的過程中,我開始重溫過往的人生的,回憶起了非常多開心幸福的點滴。 到最后,突然意識到,過去的自己還是蠻認真。之所以我感覺不到“認真”二字,并不是事情做得不好,而是我從沒有給予完成的事情起碼的尊重感。 以前的自己對待很多事情非常隨意,完成后就扔在一邊,我并沒有想過為“目標完成”做一個慶祝儀式: 比如實現(xiàn)人生第一個100萬,為了記住那個瞬間,我應(yīng)該送自己一個小禮物表示肯定;我從體制辭職,應(yīng)該開一個小的party,為自己的勇氣而喝彩;比如我從上海搬到北京,并且把公司注冊所有事情都辦妥,應(yīng)該請北京友人相聚,為新事業(yè)而慶賀,等等等等。這些事情都是我生命中值得記憶的閃亮?xí)r刻,但我什么都沒有做,就這么跟日常一天同等對待,漠然翻篇了。 對它們的隨意對待,導(dǎo)致我對它們的遺忘,自然也就記不得自己曾經(jīng)在它們身上付出的努力。更可笑的事,當身邊朋友夸我很厲害的,我會覺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沒有做過,又何來的厲害。 這個問題的剖析,讓我開始意識到,從此刻開始,生命中重要目標完成后的儀式感非常需要,我尊重了它們,才等于我尊重了我的努力。 05 自我察覺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課題,它帶給我的饋贈不僅僅是理順了生活,更重要它送來更廣闊的視角,我可以把生活過得更順心如意。 一個人在當下能擁有的生活方式,是被過去的自己所有行為所決定的,因在自己身上,果也會呈現(xiàn)在自己身上,這就是因果律。那么此時此刻一個內(nèi)在順暢的自己,不活在糾結(jié)著,能夠更多地呈現(xiàn)生命中為善的一面,自然也在為未來的善果而努力。 ps:生命太無常,我們應(yīng)該珍惜當下的每一天,將全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幸福莊園中,為自己和自己愛的人而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