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定地相信,誘使兒童自覺地、刻苦地從事腦力勞動的一種最強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賦予他的腦力勞動以人情味兒,使他感到愿意給自己的親人(媽媽、爸爸)帶來喜悅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一個心地善良、關心別人的兒童,他能夠在那種初看起來并沒有什么惡劣行為的地方感覺出不好的事來。有一次,四年級學生柯里亞對我說:"我應當好好學習,我媽媽有心臟病。"這孩子感到,如果他的記分冊里出現(xiàn)了壞分數(shù),母親就會傷心難過。他希望母親能夠心情平靜。他知道,他能用自己的勞動安慰母親的心,不要使她操心和不安。
如果你想做到使兒童愿意好好學習,使他竭力以此給母親和父親帶來歡樂,那你就要愛護、培植和發(fā)展他身上的勞動的自豪感。這就是說,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于功課落后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兒童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lián)系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一旦兒童對世界的樂觀主義的感受遭到破壞,那么學校和家庭之間就筑起了一道銅墻鐵壁。
為了保持這種樂觀主義的火花,很重要是一點就是要使母親和父親也能(形象地來說)守護著兒童的知識的搖籃,直接參與對兒童的教學,跟兒童一起為他的進步而高興,關心他的成功和憂愁。"母親教育學",這不僅是指家長對兒童進行教育,而且包括進行教學。早在兒童入學以前兩年內,我們學校和家長就共同進行有目的、周密計劃的工作,以便教給兒童一些初步的讀寫和算術知識。未來的學生每周到學校里來一次(在將入學的半年內每周來兩次)。將要擔任一年級工作的教師跟這些學齡前兒童一起活動。孩子們學習字母,學習閱讀、解答應用題。當然,如果這種教學不能在家庭里繼續(xù)進行,單靠每周到學校來一個小時,那是學不到什么的。我們還辦了一所"家長學校",在給家長們講課時,我們告訴母親、父親、祖母和祖父們,應當怎樣教兒童識字和學算術。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些"家庭教學論"的有趣的教學方式。它們的要點就是:喚起兒童對知識和書籍的濃厚興趣;把游戲和有目的的腦力勞動結合起來;不斷地保持兒童跟家長的精神交往。高年級學生幫助制作了許多直觀教具,是專門用來給學齡前兒童教認字和這術用的。這樣,我們的這些孩子,在進入一年級時,就已經(jīng)能閱讀和計數(shù)了。這就大大減輕了日后的學習,使兒童感到腦力勞動是件有趣的事。但是,這樣做的好處還不止此。讓兒童做些入學前的準備,能使兒童跟家長在精神上接近起來。母親和父親打心眼里關心兒童的成功和失敗,他們就逐漸懂得了尊重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這門很微妙的學問。同時,在學前期進行一些教學,還可以防止家長們產(chǎn)生一種錯誤的想法,即認為"只要逼得緊一些",就能使獐在學習上得"五分"和"四分"。我們力求使父母們懂得:對學業(yè)成績的評定,并不反映對兒童道德面貌的評定。違背了這一點,會給兒童帶來很深的痛苦,有時候甚至摧殘他的心靈。把學科成績的評分跟道德面貌的評價等同起來,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績(分數(shù))的結果。我們認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歸結為一條簡單的結論──好分數(shù)就是好學生,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shù)就意味著這個學生"不夠格"。在這種奇怪的、缺乏教育學常識的觀點里,沒有把人看成是多種特征、品質、才能和愛好的和諧的統(tǒng)一體。
遺憾的是,這種觀點已經(jīng)滲透到許多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去了。當我看到許多文章里寫道或者聽到許多人說:"三分"是代表毫無用處的、很差的知識這種議論時,我就感到不勝憤慨。尊敬的教師同志們,你們應堅定地對自己說:"三分"──這是一種對于完全令人滿意的知識的鑒定。順便提一下,如果所有的教師都能用正確的觀點來看待這些問題,那么謊報成績的現(xiàn)象就會消失,因為現(xiàn)在有許多給不及格的知識也是打"三分"的,這是一種令人遺憾的現(xiàn)象。還有,家長們也將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的事,因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樣的能力:一個孩子很輕松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個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今天,當我們即將實現(xiàn)普及中等教育的時候,記住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
摘自《給教師的建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