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后臺有個媽媽私信我“我兒子自從上了幼兒園,就像變了個人,老師說什么他都奉為圣旨。比如他以前不愛吃青菜,但老師說吃青菜身體好,他就開始乖乖吃青菜;他以前不愛吃水果,老師說多吃水果營養(yǎng)全,他就總讓我買水果給他吃。但這些話以前我和他爸也經常對他說,他從來不聽。怎么老師一說他就乖乖照辦,我們說的他就當耳旁風?”
這個媽媽的疑惑,很多父母也有。孩子上了幼兒園,回家張嘴閉嘴就是“老師說”,老師的話是圣旨,老師說什么都乖乖照辦。
于是,父母開始疑惑,到底是孩子沒主見還是老師魅力大?
其實都不是,是這個階段孩子的“他律道德”在作祟。
兒童教育學家皮亞杰把兒童道德認知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前道德階段(0-3歲)、他律道德階段(3-7歲)、自律道德階段(7-12歲)、公正階段(12歲往后)。
他律道德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人價值標準支配”。而上了幼兒園的孩子,把老師的話奉為圣旨,就是因為他們進入了“他律道德”階段。
1、 單方面迷信權威
當孩子進入“他律道德”階段時,內心會產生遵守成人標準和服從成人規(guī)則的義務感。主要表現(xiàn)為絕對遵從父母、權威,尤其是權威人物,比如學校老師。
他們覺得服從權威才是好孩子,不聽話不服從就是“壞”。
就像《馴兔記》里的皮皮魯被同學們歧視打壓,就是他沒有服從老師,按照老師指令變成乖巧的兔子。而那些變成兔子的孩子,都絕對服從老師的指令,堅決維護老師的權威。
2、從物質后果來判斷行為好壞,而不是主觀動機
這個階段,孩子判斷行為“好壞”,不會考慮行為者主觀動機,只會從物質后果來判斷。
比如幼兒園里露露把牛奶灑在了地上,花花也把牛奶灑在了地上,花花灑在地上的牛奶比較多。小朋友就會認為,花花行為更壞,因為她灑的牛奶多。
但其實花花是無意灑的,而露露卻是故意灑的。孩子們判斷時并不會考慮她們的主觀動機,只會從物質數量多少來考慮。
3、 看待行為絕對化
“他律道德”階段的孩子判斷是非曲直時,總抱著極端態(tài)度,認為這個人不是好,就是壞,這件事不對就錯。
而且他們沒學會換位思考,會覺得其他人也如此絕對看問題。
4、 贊成嚴厲懲罰
他們通常贊成嚴厲的懲罰,并且認為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還把道德法則和自然規(guī)律混為一談。
比如幼兒園里搶了別人玩具就跑的孩子摔倒了,其他孩子會認為他摔倒是因為搶玩具,摔倒就是搶玩具的懲罰手段。
從皮亞杰道德發(fā)展論來看,兒童他律道德出現(xiàn)是社會和兒童自身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他們尋求發(fā)展和社會化的重要一步,通過“他律道德”來實現(xiàn)自身和社會環(huán)境的平衡。
因而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是正常表現(xiàn)。
但父母會問:“那如果老師說的是錯的,怎么辦?難道就讓孩子按照錯的來?”
當然不是,父母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自然要肩負起引導教育孩子,糾正老師無意錯誤,順利幫孩子度過“他律道德階段”的重任。
1、 尊重老師
四歲的麗麗以前不愛洗手,自從上了幼兒園,老師說要“勤洗手,講衛(wèi)生”后,麗麗就變得特別愛干凈,無論做什么都要先洗手。
開始父母很欣慰,覺得麗麗開始講衛(wèi)生是好事,但慢慢發(fā)現(xiàn)麗麗對洗手有了“執(zhí)念”。
比如帶她出去玩,餓了吃零食前她非要洗手,但一時半會找又不到洗手池,媽媽就拿濕巾給她擦了手。不能洗手的麗麗開始不依不饒哭了起來,非鬧著洗手,麗麗父母氣得吼了她。
這個階段的孩子并不清楚是非曲直,他們只知道老師說的就是對的,要按照老師說的做,不只在幼兒園,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按照老師說的做。
因而父母不要責備孩子頑固不化,要尊重理解孩子的刻板行為,維護老師在孩子心里的地位。
另外父母也不要在家里說老師的“是非”,以免破壞老師在孩子心里的美好形象。
2、 父母以身作則,樹立權威形象
這個階段的孩子崇拜“權威人物”,因而父母也可以在家里樹立“權威父母”形象。
比如父母說話算數,說一不二,出門不買玩具,那就無論如何哭鬧都不會買,慢慢孩子潛意識就會認可“權威父母”,這樣父母說話和老師說話就有了同等效果。
當父母變成孩子心里的“權威”時,如果老師犯錯,孩子就不會固執(zhí)認為“老師一定對”,而是會考慮父母的建議,這樣就能有效降低老師不經意錯誤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要做孩子的“權威父母”,父母就要以身作則,樹立正面榜樣。
很多父母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善良,但碰上小便宜,立馬會占,偏偏還不自知。還覺得自己在孩子心里是高大威武的形象,孩子就應該像自己一樣正直善良。但其實真實的父母什么樣,孩子就會學成什么樣。
孩子天生是白紙,你畫了天使,他就變得有愛有善良。你畫了惡魔,他自然自私刻薄又狠毒。
所以為人父母要謹慎行事,嚴格律己,這樣才能做好孩子的榜樣。
尤其在“他律道德”階段,孩子最容易受影響,若跟他接觸最多的父母行為不端,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3、 通過繪本故事,幫孩子樹立是非觀
“他律道德”階段的孩子還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所以容易受到外人影響,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可通過繪本故事,教孩子慢慢樹立自己的是非觀,從而擺脫老師樹立的道德框架。
而且通過繪本故事,父母可以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還有灰色地帶。
因而父母給孩子選繪本,一定要注意繪本故事情節(jié)是否合理合情。
我曾看過楊紅櫻《親愛的笨笨豬》,里面有個故事:笨笨豬睡覺打呼嚕像打雷,為了不讓大伙兒被他的呼嚕聲吵得睡不著覺,他竟然千方百計地讓大家服下安眠藥,覺得這樣就不會吵到大家。
像這樣的故事情節(jié)就很容易誤導孩子,只要主觀動機好,采取什么行動都是對的。
因而三觀不正的繪本故事,不但不能引導孩子樹立正確是非觀,還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所以父母用繪本幫孩子樹立三觀時,一定要保證繪本的三觀健康正確。
當孩子開始把老師的話當圣旨時,父母不要失落,也不要覺得孩子沒主見。
要正確認識到這是孩子道德發(fā)展的必經階段,尊重理解他們,不要抱怨責怪老師,幫孩子慢慢樹立起良好的道德觀念,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幫孩子順利度過“他律道德”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