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原名馮元一,因為家族牽連到謀反案件被閹入宮。后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yǎng)子,從此易姓為高。24歲那年,他認識了唐玄宗李隆基,從此便與李隆基掛上了鉤,立下了不少功勞。他身高六尺五寸,文武精通,就其個人形象來說,也稱得上是英姿颯爽。但因為種種原因,他被定格為一個奸佞猥瑣、諂言媚上的小人。
遭遇悲慘的貴公子
高力士的曾祖馮盎曾經(jīng)擔任高州刺史,被封為越國公。他的父親馮君衡就比較差勁了,只做了個小小的潘州刺史,還是世襲來的。后來牽扯到一樁謀反案里面,馮家被抄,高力士(當時還叫馮元一)也險些喪命,因年幼得以免死改為閹成太監(jiān)。
入宮之后,馮元一的命運好了一點,武則天喜歡他聰明伶俐,特意讓人栽培他。馮元一便在武則天左右服侍,有一次犯了小錯,被武則天趕出了宮。幸虧另一個太監(jiān)高延福把他收為養(yǎng)子,從此他改名為高力士。高延福是武三思的人,因此高力士與武三思家多有來往,武則天見了,又把他招進宮。經(jīng)過此番挫折的高力士變得更加乖巧謹慎,更懂得察言觀色,他的謀略也就在宮廷之中慢慢培養(yǎng)而成了。
雖是太監(jiān),但高力士卻勇猛過人,他不但弓馬嫻熟,在三軍陣前也毫不膽怯,這或許正是玄宗后來屢次封他為將軍的原因之一吧!
真實版的“韋小寶”
高力士與唐玄宗李隆基的關系,頗似《鹿鼎記》中的韋小寶與康熙。不過高力士比韋小寶更有政治眼光。當李隆基還是臨淄王時,高力士就看好他的政治前途,而李隆基也很欣賞高力士的能力,把他當成心腹。
當時韋皇后弄權,高力士輔佐李隆基發(fā)動政變,殺掉韋皇后,立下了功勞。政變之后,睿宗復位,李隆基成了太子,高力士也跟著升官。三年后,高力士又幫助李隆基發(fā)動政變,殺死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之后高力士又被升了官。從此,玄宗更加信任高力士,直接稱他為將軍,一些不太重要的奏表,都讓高力士自行處理。
與韋小寶不同的是,高力士并非不學無術。他的地位相當于《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只要巴結好唐玄宗一人,便可以逍遙自在。實際上高力士也很像唐玄宗的家人,而且是個掌握實權的家人。各個公主,甚至太子對他都恭敬有加。據(jù)說太子曾尊稱其為“二兄”,公主、駙馬輩的人則以“爺”“翁”來稱呼他。他岳母去世的時候,王公大臣紛紛來祭奠,葬禮場面異常龐大,可見高力士地位之高。
不走政治路線,改打感情牌
雖然政治觸覺很敏感,但在玄宗面前,他卻打起了感情牌。這一手,與他的身份十分契合。作為太監(jiān),高力士再有才華,也不可能出任宰相,而且也很少有宰相能永遠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寵幸。打感情牌,反而能更長久地得到皇帝的欣賞和信任。
高力士情感投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楊貴妃。公元737年,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死,后宮數(shù)千宮女,沒有一個能使玄宗滿意。唐玄宗除了是個睿智的皇帝外,還是個很有才華的音樂人,他欣賞的女人也須是多才多藝的。高力士為了討唐玄宗的歡心,便向唐玄宗推薦了壽王妃楊玉環(huán)。楊玉環(huán)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甚得唐玄宗的歡心。高力士對楊貴妃也是百般討好。不過等到安史之亂時,高力士在馬嵬坡毅然勸唐玄宗賜死楊貴妃。這不但表明他政治覺悟高,善于權變,也說明楊貴妃不過是他奉承玄宗的工具而已。
感情牌打好之后,高力士以家奴的身份處理政治問題,即使面對錯綜復雜的難題,也顯得游刃有余,而唐玄宗也樂于聽取高力士的意見。當時掌握大權的大臣邊將們,比如李林甫、楊國忠、高仙芝等人,也都懂得與高力士維持良好關系。對唐玄宗來說,一些事情自己不出面,讓高力士去做,更靈活得多。
天寶十一年,李林甫死后,安祿山、哥舒翰、安思順三個矛盾甚深的人一起來到京師。為了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唐玄宗特意命高力士代為設宴,想使三人和解。雖然未達目的,但由于高力士的出面,哥舒翰對安祿山的怒罵未作回擊,才使矛盾沒有進一步激化。
李白戲弄高力士是自取
高力士在民間的形象很不好,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和大詩人李白有關系。人們幾乎都認定,是高力士的擅權專橫毀掉了李白的大好政治前途。事實果真如此嗎?
李白生性灑脫,喜歡擊劍,好替人打抱不平,他的理想是做一個游俠。即使在獲得唐玄宗欣賞之前,他也從未顯露出做政治家的抱負。從他的詩歌來看,他欣賞的人是旅游文學家謝靈運。對于政治家,他經(jīng)常提到的是謝安,但看重的不是對方的政治手段,而是其瀟灑的行事風格。李白這樣的人,本來很難得到皇帝的賞識。幸虧唐玄宗愛好譜曲,而李白恰是個天才詩人,因此李白沒有經(jīng)過考試,通過朋友關系見到玄宗,馬上便混到翰林院了。
李白戲弄高力士的故事也確有其事。根據(jù)《新唐書·李白列傳》記載:李白在侍奉玄宗的時候喝多了,趁著醉意,讓高力士為自己脫靴子,因此得罪了高力士。高力士記恨在心,便在楊貴妃面前挑撥,說李白的詩“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中所用的典故,是在諷刺楊貴妃,致使李白一直難以得到重用。
不過,就實際情形分析,李白并沒做好參與政事的準備。最起碼,一個政治家怎么能夠整日酩酊大醉呢?而且后來李白也是自己請求歸隱。然而李白雖是浪漫之人,但也有政治抱負,絕非只圖做個御用文人。而對于玄宗來說,李白最大的用處就是為他填詞。李白在感到仕途無望的情況下,自己請辭來獲得解脫。高力士也許很嫉恨李白,但李白的政治前途卻未必是因為他而斷送,李白自己應擔負最大的責任。
皇帝不急,太監(jiān)也不急
高力士雖權傾內外,但并未達到把持朝政的地步。他干預朝政的途徑,基本上是以煽風點火、推波助瀾的方式來進行的。
在唐代,政事基本上由宰相把持。當唐玄宗沉湎酒色、陶醉于往昔的文治武功之時,朝政多由李林甫、楊國忠等人處理。唐代突出的隱患是邊鎮(zhèn)力量過于強大。對于這個情況,唐玄宗不著急,高力士自然也不著急。不過,高力士倒是向玄宗反映過幾次。據(jù)說唐玄宗曾問高力士,讓李林甫當宰相是否合適,高力士勸諫玄宗不要輕易讓大權旁落。不過當他看到玄宗不高興時,就馬上認錯道歉,不再提了。
玄宗初期,宰相宋環(huán)就對邊鎮(zhèn)力量強大充滿憂慮,也曾對玄宗提出過類似的問題。不過或許因為看到玄宗一點也不擔心,高力士也就沒放到心上。畢竟,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玄宗心情舒暢。
高力士對唐玄宗一直忠心耿耿,因為他的一切都是由玄宗而來的。后因保護玄宗被流放到湖南,聽到玄宗駕崩的消息后,絕食七日,嘔血而死,終年73歲。他的陵墓,緊挨著玄宗的陵墓。
春風十里,不如讀史。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taohistory),和T君一起讀歷史。
本文作者|高鵬
文章來源|《百家講壇》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