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高力士:盛唐大太監(jiān)的氣節(jié)

          我想有一間書房

          不負光陰,靜享慢樂

          明代的李贄評價說:“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不得不說,高力士像個男人。而且,比古往今來的很多健全的男性們,更像個男人。一個男性,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活得像根墻頭草,那么,即使他很健全,仍然不是個男人。

          ——  書房書話

          作者章雪峰

          上元元年(760),巫州(今湖南懷化)。一位流放經過此地的官員驚奇地發(fā)現(xiàn),當?shù)厝司尤徊怀栽陂L安和洛陽非常受歡迎的薺菜,很是感慨,作詩一首《感巫州薺菜》: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

             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來看看什么意思: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薺菜在長安、洛陽兩京是論斤賣的,賣得也挺貴,到了巫州卻無人采摘。這里的“五溪”,可以直接理解為巫州一帶。

            

          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產于巫州蠻夷之地的薺菜,雖然和產于中原地區(qū)的薺菜有些不同,但薺菜的氣味還是一樣的,終究不會改變。

            

          在我們看來,詩的主要意思,是說薺菜。但仔細琢磨,總感覺這詩還有別的意思。

            

          其實,只要弄明白了詩作者的身份,要想知道這詩還有什么別的意思,很容易。

            

          這詩的作者,是高力士,唐朝一個青史留名的宦官、太監(jiān)。


          見到此詩之前,我從來沒想到,一個太監(jiān),會作詩,而且,到了出口成章的地步;甚至,到了寓意深刻的地步。

            

          再回到這首詩。這哪兒是在說薺菜,是高力士在說他自己呢。我們把“薺菜”指高力士代入詩中,來看看這首詩的意思:

            

          我高力士在兩京時身份高貴,可流放到了巫州卻無人理睬。我如今身在蠻夷之地,雖然與在中原地區(qū)時有很大的不同,但我做人的氣節(jié),還是一樣的,終究不會改變。

            

          重點在最后一句,“氣味終不改”。

            

          既然高力士如此給自己點贊,那我們就來翻翻他的老底兒,看看他作為一個宦官和太監(jiān)的“氣味”,到底如何。


          1


          高力士出身名門,他本姓馮,名元一,北燕皇族的后裔。所以,我們既可以叫他高力士,也可以叫他馮元一。事實上,進宮前,他只叫馮元一。

            

          北燕,十六國時期中的一國,于公元407年到436年占據今天的遼寧省,也就一個省那么大。但它確實是個國家,由鮮卑化的漢人馮跋建立,后為北魏所滅。

            

          北燕即將滅亡之際,馮元一的曾祖馮盎時,馮家更是借助隋末動亂的大勢,一躍成為嶺南地區(qū)的實際控制者,“頤指萬家,手據千里”。進入唐朝時,識時務的馮盎以自己手中的嶺南之地投降唐朝,獲得了唐朝的承認,被封為上柱國、高州總管、吳國公,并得以善終。

            

          到了公元690年馮元一出生時,馮家仍然是“家雄萬石之榮,橐有千金之直”的“強家”。馮元一的父親是潘州刺史馮君衡,母親的來頭也大,是英勇戰(zhàn)死于高麗的隋朝猛將宿國公麥鐵杖的曾孫女。

            

          鐵杖家傳,一看就知道馮元一的母親,可能比較狠。只是不知道,她嫁到馮家,自帶了家傳鐵杖沒有。

            

          馮元一生于高官之家,又有慈母兄姐呵護,如果一切不出意外,他的生活簡直比蜜還甜。

            

          但是,出了意外。馮元一的幸福生活在他九歲那年,也就是圣歷二年(699),戛然而止。

            

          他的父親馮君衡因罪被殺。什么罪,不知道,據說是因為“奸臣擅權,誅滅豪族”。父親一死,馮元一的母親、兄姐,包括他自己本人在內,都得籍沒為奴。但是,為奴的地點,又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

            

          年僅九歲的馮元一與母親分別的一幕,讓人心碎。

            

          母親撫摸著馮元一的頭說:


          “如今和你分別,再見不知何時。但是,你胸口有七顆黑痣,有人說你終當富貴。將來如果你我不死,我就以七顆黑痣認你,你就以我手臂上你小時候常玩的雙金環(huán)認我。千萬別忘了!”

            

          上述一幕不是我編造的?!杜f唐書》《新唐書》《唐故高內侍神道碑》均有記錄,而且在《高力士外傳》里,記載尤其詳細。所以,以上心碎一幕,極有可能就是高力士自己親口講述的。

            

          高力士富貴以后,通過多方訪求,還真通過母親當年交代的相認辦法,重新找到了母親,并將母親接到長安奉養(yǎng)。他的母親一直活到開元十七年(729),在親睹兒子位至高官以后,才以八十七歲高齡去世。

            

          結局是圓滿的,過程是曲折的。最后還是個大團圓的結局。

            

          當然,剛剛離開母親的馮元一,命運還是很悲慘的。他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閹割,成了閹人。

            

          李千里這么做,并不是與馮家有什么仇恨,他只是為了進貢,討好當時的武則天。


          2


          說起這位李千里,也是一肚子苦水的人。比起馮元一,命運未必就好多少。

            

          李千里,原叫李仁,唐太宗李世民的孫子,吳王李恪的長子,正宗的天璜貴胄。

            

          事情壞就壞在吳王李恪作為被李世民認為“英果類我”的兒子,曾經是皇太子人選之一。結果最后皇太子沒有當上不說,還被一心擁戴晉王李治的權臣長孫無忌給惦記上了。

            

          這才是真正的“羊肉沒吃到,反惹一身騷”。

            

          等到李治登上皇位,長孫無忌權傾朝野之時,長孫無忌居然把一件與李恪毫無關系的謀逆案,蓄意牽扯到了他身上,將李恪殺了頭?!昂仍┲薄?/span>

            

          李恪臨刑前,大呼:“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后來,長孫無忌被武則天整得家破人亡。

            

          長孫無忌,同時也是武則天眾所周知的政治死敵之一?;跀橙说臄橙耸桥笥堰@一點,武則天上臺以后,對吳王李恪流放在外地的子女,比較看顧。

            

          李仁在貶謫地做官廉潔奉公,武則天聽說后,很高興地叫人送去一句話:“兒,吾家千里駒?!崩钊适軐櫲趔@,遂改名李千里,同時“數(shù)進符瑞諸異物”,以求討得武則天的歡心。


          果然,武則天后來大殺李唐宗室,但唯獨沒動李千里。

            

          所以,李千里閹割小男孩送進宮里,就是他討武則天歡心、保住自身性命的辦法之一。

            

          這一次,他閹割了兩個小孩兒,一個命名“金剛”,一個命名“力士”,并送到了皇宮里。

            

          李千里這一刀下去,馮元一沒有了,變成了馮力士。

            

          因為,“金剛”“力士”,都是佛教中的護法神。李千里閹割小兒,如此命名,然后不遠千里進貢到長安城,就是為了討好崇信佛教的武則天。

            

          這,也是高力士得名“力士”的由來。只不過,他現(xiàn)在叫馮力士。想叫他“高力士”,我們還得等上幾年。

            

          可以想象,在那個醫(yī)學科技不發(fā)達的年代,馮元一被閹割,一定經歷了難以言表的傷痛和屈辱。僅從生理上來講,都是九死一生。好在,他命大,挺過來了。


          2


          否極泰來。到了皇宮,武則天居然很喜歡馮力士這個小宦官,“嘉其黠惠”,讓他在宮廷內部的學校“習藝館”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馮力士后來一生的命運,由此奠基。

            

          拜此之賜,馮力士成年后身材高大,文武雙全。

            

          先說身材高大。史書上說他身高有六尺五寸,唐時一尺約合現(xiàn)在30厘米,那么高力士的身高就有一米九五,相當高了。至于為什么他被閹割之后,生長激素未受影響,還長得出這樣的身高,我不知道。大家自己去研究吧。

            

          再說文武雙全。文的方面,高力士后來權傾朝野時,“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進御,小事便決之”。也就是說,第一他看得懂進奏文表,第二他具備幫助唐玄宗李隆基決策小事的能力。這就相當不得了了。


          要知道,高力士決策小事的年代,可是我國古代皇帝們所推崇的“開元盛世”啊。史料上也沒有記載高力士因小事而決策失誤的例子,事實是多次記載了他對國家財政、糧食和漕運等方面政策的不俗見解。看來,“開元盛世”還有高力士的一份功勞。

            

          武的方面,《唐故高內侍神道碑》說,他有一次在跟隨李隆基閱兵時,“有二雕食鹿,上命取之,射聲之徒,相顧不進,公以一箭受命,雙禽已飛,控弦而滿月忽開,飲羽而片云徐下,壯六軍而增氣,呼萬歲以動天,英主愜心”。高力士的騎射技術,居然能夠在軍隊面前顯擺,可見并非泛泛。

            

          馮力士在宮中受過教育之后,在十六歲左右開始踏上仕途,一次,他因工作中的小失誤被武則天逐出宮外。千鈞一發(fā)之際,得到同為宦官的高延福援手,并收為義子。從此,馮力士改姓高,并以“高力士”一名留傳青史。


          高延福還幫助高力士動用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關系,使得武則天最終原諒了他,重新入宮任職內府令。這也是高力士后來一生孝敬養(yǎng)父的原因之一。

            

          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重新回到宮中任職不久的高力士,遇到了一個讓他終身追隨并給他帶來一生榮華富貴的人,時任臨淄王的李隆基。


          3

           

          這時,高力士二十歲,李隆基二十五歲。兩個人一生的友誼,由此開始。


          但在最開始時,說不上是藩王主動,還是宦官主動。由于地位懸殊,可能是高力士主動的,“玄宗在藩,力士傾心奉之,接以恩顧”。但由于高力士任職于宮中的特殊位置,而李隆基也正處于拉攏宮中文武官員圖謀大事的關鍵時刻,恐怕雙方也是一拍即合。可見,兩人一開始是利益結合,后來才有的友情。

            

          這就不能不佩服高力士識人的眼光了。

            

          要知道,當時的皇帝是唐中宗李顯。而李隆基只是李顯弟弟李旦的三兒子。

            

          即使李顯不當皇帝了,這下一任皇帝也是李顯的兒子當,怎么也輪不到弟弟李旦來當皇帝;即使李旦當上皇帝了,繼任皇帝也是李旦的嫡長子李憲來當,怎么也輪不到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來當。

            

          一句話,李隆基沒戲。問題是,高力士狠就狠在這里,他算準了李隆基雖然沒戲,但會搶戲。

            

          李隆基一共搶了兩次戲。準確地說,他發(fā)動了兩次政變。

            

          第一次是唐隆政變:唐隆元年(710),李隆基聯(lián)手太平公主,發(fā)動政變,處死唐中宗李顯的皇后韋氏集團骨干成員,把自己的父親李旦扶上皇位,同時由于哥哥李憲的謙讓,也為自己掙得了皇太子之位。

            

          第二次是先天政變:先天二年(713),昔日唐隆政變的盟友,現(xiàn)在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敵。李隆基再次發(fā)動政變,殺死太平公主集團的骨干成員,從此把國家大權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命運如此安排,總叫人驚喜。李隆基硬是通過兩次搶戲,把皇位拿到了手。而在這兩次政變中沖鋒陷陣,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的高力士,直接成了李隆基最為信任的人,沒有之一。因為李隆基一輩子都在說:力士當上,我寢則穩(wěn)。”即“高力士值班時,我才睡得安穩(wěn)”。

            

          李隆基和高力士,地位懸殊。但兩人一起,連續(xù)發(fā)動兩次政變,這二位也的的確確是一起扛過槍的過命交情了。血與火的考驗,最靠得住。所以李隆基當然信任高力士。

            

          李隆基給予高力士的回報,是豐厚的。唐隆政變后,李隆基請父親唐睿宗李旦封高力士為朝散大夫、內給事、內弓箭庫使。不久,高力士由內弓箭庫使成了三宮使。

              

          先天政變后,李隆基給予高力士的職務——云麾將軍、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知內侍省事,使他開始進入高級官員行列。

            

          云麾將軍,從三品的武散官,這是級別。按照現(xiàn)在的軍銜,至少是個中將了。職務是知內侍省事,就是內侍省的一把手。新出現(xiàn)的職務是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

            

          先說監(jiān)門衛(wèi)。唐朝的國家武裝力量,是專門為保護皇宮而設立的軍隊,沒有受命出征、參與國防軍事作戰(zhàn)的任務。

            

          千牛衛(wèi),負責皇帝的安全工作,就是皇帝的貼身侍衛(wèi)。能夠擔任左右千牛衛(wèi)、左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的人,一定是皇帝最為親信的,或者說最得皇帝寵信的。高力士,就是這種人。

            

          其實,對于以上官職,高力士一開始是拒絕的。

            

          拒絕的理由,是品階高過了自己的養(yǎng)父高延福。李隆基對此表示贊賞,也同意了。

            

          但不久以后,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高力士陪同李隆基東巡歸來,再次因功被封為云麾將軍、左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這次,只不過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換成了左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而已。其實兩個大將軍一樣,都是正三品。

            

          可見,李隆基對高力士的職務升遷,是有多上心。

            

          李隆基上心歸上心,他不知道,自己此舉,已經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從此拉開了唐朝宦官專權的序幕。

            

          這不是我的看法,是大歷史學家司馬光的看法。他在《資治通鑒》中說:“宦官之禍,始于明皇,盛于肅、代,成于德宗,極于昭宗?!?/span>

            

          在這個時候大力提拔高力士這個宦官的李隆基,絕不會想到,到了唐德宗、唐昭宗時期,竟然會有宦官敢于殺害自己的子孫。

            

          但那是以后的事,現(xiàn)在還早著呢。



            

          4

           

          從開元元年(713)十二月,到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李隆基和高力士,一個皇帝,一個宮廷高官,大權在握,享盡榮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

            

          這四十二年里,無論高力士的職務如何升適,他始終扮演著李隆基最為信任的人的角色,相當于皇帝的辦公廳主任、警衛(wèi)部隊負責人。

            

          這是高力士一生的頂峰時期。

            

          李隆基給了高力士處理政務的機會,他也是唐朝宦官參與政務的第一人。但是,高力士在史上沒有專權,則是公認的結論。

            

          他手上有權,但他并不專權。國家大權還是在李隆基手上,而對國家大政的處理權仍然在宰相等百官手中。事實上,高力士在當時,只是一個配角。但在“開元盛世”中,他仍然有自己的位置。他只想輔佐皇帝,或者在他的內心里,是輔佐朋友。

            

          高力士為唐王朝立下的最大功勞,就是獻策立當時的忠王李亨后來的唐肅宗為皇太子。


          開元二十五年,原來的太子李瑛因故被賜死,宰相李林甫擁立壽王李瑁(即楊貴妃的第一任老公)為太子,而李隆基則認為忠王李亨年長,且仁孝恭謹,想立忠王李亨為嗣,為此猶豫不能決,“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飯也吃不好。

            

          高力士適時提出了“推長而立”的原則,幫助李隆基解決了難題。

            

          事實上,李亨被立為太子后,地位也不穩(wěn)定。李林甫因為自己并未擁立李亨,屢次想把太子搞下去,“幸太子仁孝謹靜,高力士常保護于上前,故林甫始終不能間也”。

            

          這說明,李林甫要對李亨下手,而高力士則對李亨進行了保護。

            

          雖然世上并沒有后悔藥可吃,但高力士要是知道李亨登上皇位后,會把他流放至死,還會不會在這個時候保護他呢?

            

          高力士為李隆基個人立下的最大功勞,就是促成了李隆基與楊貴妃的姻緣。

           

          5

           

          楊貴妃的入宮,是否出于高力士的推薦,史無明載。但楊貴妃進宮以后,李隆基與楊貴妃僅有的兩次別扭,高力士都是跑前跑后,使這兩次別扭都能夠以“小別勝新婚”的喜劇結尾,他可真是操碎了心。

            

          正史記載,天寶五年(746)七月,二人鬧別扭的原因是“微譴”,天寶九年再次鬧別扭的原因是“忤旨”。其實,都是楊貴妃吃李隆基的醋。而楊貴妃被趕出宮外之后,高力士“探知上旨”,又是給楊貴妃送飯,又是給李隆基帶回楊貴妃剪下來的頭發(fā),最后又撮合雙方言歸于好。

            

          回想天寶五年,李隆基已經六十一歲,高力士也已五十六歲,老年人學年輕人那一套,當真肉麻有趣得緊。

            

          高力士這么理解、這么配合李隆基與楊貴妃的小把戲,是因為,他自己也結了婚。

            

          是的,大家沒看錯,高力士宦官也結了婚。

            

          倒霉的這家丫頭,是刀筆小吏呂玄晤的女兒,傳說頗有姿色。高力士娶了呂小姐后,把岳父提拔為少卿、刺史。

            

          想當年,這哥兒倆提著腦袋發(fā)動政變,如今政變成功,一個娶兒媳當小老婆,一個逼良家女當宦官老婆。這革命干的,真值了。

            

          那么,在此期間,還有一件事情無法回避。那就是,高力士到底為李白脫過靴子沒有?



          6


          來看看傳說的源頭。


          傳說中,李白在宮里拉風得很:他喝醉了,還吐了。結果李隆基用他的龍手巾為他擦嘴(“龍巾拭吐”),李隆基的御手為他調醒酒湯(“御手和羹”),楊貴妃的玉手為他捧硯(“貴妃捧硯”),高力士的大手為他脫靴(“力士脫靴”)。

            

          這畫面真的很美。可惜,大部分是假的。

            

          “龍巾拭吐”是假——這個記載最早見于明朝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而此前的正史并無記載,屬于小說野史的虛構情節(jié)。看來馮夢龍也很喜歡李白。但是,李隆基再求賢若渴,估計還是比較講究衛(wèi)生的。

            

          “御手和羹”是真——《李太白全集》記載:“玄宗嘉之,以寶床方丈賜食于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惫烙嬕簿褪莾仁膛靡院螅盥』皇巧鲜趾獌上?,是個意思就行了。你還真當是李隆基給李白下廚做飯?

            

          “貴妃捧硯”是假——李白和李隆基、楊貴妃兩口子喝過酒是真,但確實沒有史料記載過楊貴妃在李白寫字時捧硯。

            

          “力士脫靴”則難辨真假——關于這件事的最早記錄,來自于唐代李肇的《唐國史補》,雖然記載簡略,只有數(shù)十個字,但問題是出現(xiàn)了“脫靴”二字。稍后成書的李濬《松窗雜錄》、孟棨《本事詩》、段成式《酉陽雜俎》,《舊唐書》《新唐書》也均有記載,但多為抄錄《唐國史補》并加以想象,其中《松窗雜錄》還將李白進入長安的時間由“天寶初”錯寫成了“開元中”。《酉陽雜俎》,則是一本被《四庫全書總目》認為“浮夸”的書。

            

          然而,“力士脫靴”一事之所以有可能是真,只是因為《唐國史補》的史料價值不容低估。

            

          但后列各書,均指責高力士因為給李白脫了個靴,就在李隆基和楊貴妃面前對李白極盡打擊報復之能事,從而導致李白大才子不為國家所用而被斥去的事。這牽涉到高力士的人品,不可不為之一辯。

            

          首先是最具史料價值的《唐國史補》,并未記錄高力士打擊報復的情節(jié),反而是后列各書記錄了。其次則是李白對高力士的地位并不形成威脅,即使高力士傷了面子給他脫過靴,以高力士之為人,也不至于對付這樣一個在朝中無足輕重的文人。李白最后被“賜金還山”,根本原因,還在于他自己。

            

          此時的高力士,不給李白脫靴,恐怕還是因為他有很多大事要干。比如,偶爾充當一下皇帝和宰相之間的潤滑劑。史書記載,當宰相對李隆基有誤會時,高力士出現(xiàn)了。

            

          7


          姚崇剛剛當上宰相的時候,曾經當面向李隆基請示郎吏等低級官員的任用問題。李隆基故意望著天,就是不回答,姚崇被嚇著了,惶恐地退出朝堂,以為皇帝對自己有了誤會,才不搭理自己。

            

          事后,高力士問李隆基為何這樣做時,李隆基回答:“這種小事,他作為宰相應該直接決策,怎么能拿這種小事來煩我呢?”高力士馬上將李隆基的意思傳達給了姚崇,史書說姚崇“且解且喜”。

            

          那么,假設此時高力士不出現(xiàn)不主動消除姚崇的誤會呢?結果必然是李隆基和姚崇之間的關系,會出現(xiàn)微妙的狀態(tài)。而這樣的微妙與猜忌,顯然不利于“開元盛世”。

            

          當李隆基對宰相有誤會時,高力士也出現(xiàn)了。開元十四年(726),宰相張說因被李林甫彈劾貪污而遭到鞫問時,李隆基派高力士去看看張說。

            

          這個時候,毫無疑問,高力士的匯報將非常關鍵,甚至可以馬上決定張說的生死。結果高力士回來說:“說蓬首垢面,席藁,食以瓦器,惶惶待罪。”換句話說,認罪態(tài)度非常好。李隆基頓時心生好感,高力士又說:“說曾為侍讀。又于國有功。”于是高力士救了張說一命,他僅僅受到“停兼中書令”的處分。

            

          為此,張說非常感謝高力士,后來還發(fā)揮自己的文學特長,為高力士的父親撰寫神道碑,極盡溢美之詞。

            

          正因為高力士有過上述的積極作為,史冊對他評價頗高,說他“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閑言,遠無橫議”。

            

          一個宦官,能做到“近無閑言,遠無橫議”,夠意思了。

            

          當李隆基對宰相過度信任時,高力士又及時站出來潑冷水,幫他清醒頭腦。天寶三年(744),李隆基覺得天下太平,開始說胡話了:“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當時就以“皇權不可旁落”的理由堅決反對,李隆基后來也就罷了。李隆基這是老糊涂了。

            

          其實,有人就一直在等著他老糊涂,比如,安祿山。


          7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叛亂的鼙鼓動地而來。

            

          七十歲的李隆基、六十五歲的高力士,這一對白頭老翁,在本該安享晚年的年紀,迎來了一生中新的挑戰(zhàn)。可是,他們已明顯力不從心了。

            

          他倆的時代,從安祿山叛亂的這一刻起,就已經結束了。余下的日子,他倆只是活著而已。

            

          莊子說,壽則多辱。如果李隆基和高力士在叛亂前,就已雙雙死去,則大亂雖由他們尤其是李隆基一手造成,可死者已矣,在無人追究的情況下,他們留在大唐子民心中的形象,該是多么高大啊。

            

          可惜,他們一直沒有死。活著丟了長安,活著去了成都,最后還活著回了長安。于是,歲月只能給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屈辱。

            

          第一次大的屈辱,在馬嵬驛,天寶十五年七月十三日晚的馬嵬驛。這一晚,楊國忠被殺,李隆基忍痛縊殺時年三十八歲的楊貴妃,否則他自己可能也會有生命之憂?;⒙淦疥柊 ?/span>

            

          高力士當時也在場,并且由于歷史塵煙的掩蓋,他還被某些學者誣為這場兵變的主謀。之所以說某些學者,是因為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兵變的主謀也可能是禁軍將領陳玄禮和皇太子李亨。

            

          我不贊同高力士和陳玄禮是主謀。原因當然不是我相信他們的人品。而是兵變之后,他們二人沒有獲得任何實際利益。這兩人還是原來的職務,還是原來的任務,陪著李隆基,繼續(xù)前往成都。

            

          皇太子李亨才是這場兵變的最大利益獲得者,至少這一點,是公認的。

            

          這是一場精心的算計,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精心算計的是李亨。完全有理由推論,正是他發(fā)動了這場兵變,改變了父皇李隆基讓他跟著去成都的既定安排,殺死了政治上的對手,獲得了單獨前往靈武進行平叛的行動自由,最后,他自己把皇冠戴到了自己的頭上。

            

          危險信號則是,李隆基和高力士從此失去了對局面的掌控,未來,他們只能在新皇帝的威權下,茍延殘喘了。

            

          這次兵變之后,高力士跟著李隆基去了成都。盡管中原大地這會兒正打得熱火朝天,但兩個老頭兒又過了兩年的安心日子。雖然一個在追憶舊時情人,一個在回味昔日榮光。

            

          在蜀地,李隆基為嘉獎高力士的忠心追隨,加封他為開府儀同三司、齊國公,實封三百戶。這是他一生官職的頂點。  

           

          至德二年(757),李隆基和高力士由成都返回長安。但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二次大屈辱,正等著他們。

            

          回到長安之后的李隆基和高力士,居住在興慶宮,這里本是李隆基做藩王時的府邸,當時稱“南內”。此時李隆基名為太上皇,實際上已形同軟禁。好在他與高力士相依為命,逢年過節(jié)還可以置酒為樂,共同打發(fā)晚年時光。


          8

             

          但還是有人不放心。誰?李隆基的好兒子,現(xiàn)在的唐肅宗李亨。

            

          第一個不放心,是興慶宮的位置太開放。一出宮墻,就是坊間道路,老百姓經??梢砸姷桨装l(fā)蒼蒼的老皇帝在樓臺上飲酒,為此還特地在宮墻外跪拜致意。老皇帝人心尚在??!這樣開放的環(huán)境,又極方便老皇帝與各色人等交流和來往。至少在李亨看來,這不是好事。

            

          還有一個不放心,是李隆基和高力士有過發(fā)動政變的前科,而且,還是兩次!要是太上皇和高力士不甘寂寞,聯(lián)絡禁軍將領,再來一次……這樣的念頭,就能把李亨從夢中嚇醒。

            

          沒辦法,權力面前無父子。只有提前預防,讓太上皇搬搬家,挪挪地方了。

            

          在李亨的授意下,繼高力士之后崛起的唐朝第二個專權大宦官李輔國出馬了,要強行把李隆基由開放的興慶宮遷往封閉的太極宮。

            

          強遷之時,李輔國率全副武裝的五百騎兵,刀刃外露,氣勢洶洶,名為迎接,實則示威,把老邁的李隆基嚇得幾乎從馬上摔下來。幸得高力士一聲怒喝:“李輔國何得無禮!”

            

          李輔國更牛,他惱羞成怒地罵高力士“不解事!”并且揮刀殺了高力士的一個隨從。在這個關鍵時刻,高力士依然毫無懼色,特意代李隆基向士兵們問好,利用唐玄宗的最后一點兒余威,取得了士兵們的下馬禮敬,并巧妙化解了他們的殺氣,這才算是平安地由興慶宮移到了太極宮。

            

          事后,李隆基握著高力士的手說:“沒有將軍的話,我就成為刀下之鬼了。

            

          但經過這件事,高力士徹底得罪了李輔國。他奈何不了李隆基,當然欺負得了高力士、陳玄禮等人。十天后,高力士“為李輔國所誣,除籍,常流巫州”。



          9

            

          高力士在被流放之前說:“臣當死已久,天子哀憐至今。愿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span>


          高力士流放前,想最后和李隆基見一面的請求,未獲允許。從此,二人永別。

            

          就這樣,高力士一路流放到了巫州,并留下了這首既感嘆薺菜又感嘆自己的《感巫州薺菜》。

            

          兩年后,李隆基、李亨父子倆先后病逝。李亨在臨終前幾個月,詔命所有的流放者赦免回京。


          高力士在回京途中聽說李隆基逝世,情不自勝,悲由心生,一路哭泣不已,“北望號慟,嘔血而卒”,病死于朗州(今湖南常德)開元寺西院。

            

          果然“氣味終不改”。

            

          不得不說,高力士像個男人。而且,比古往今來的很多健全的男性們,更像個男人。一個男性,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活得像根墻頭草,那么,即使他很健全,仍然不是個男人。

            

          所以,明代的李贄評價說:“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高力士留下來的詩,只此一首。


          ◎ 摘自《唐詩現(xiàn)場》

          ◎ 本文由書房記(shufangji2013)編輯排版整理,轉載請注明


          書房記

          知識 | 思想 | 文學 | 趣味

          小編:書房菌(微信 wwwww051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高力士這一首詩,黃庭堅都為他點贊,配得上為李白脫靴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
          大變局——大唐帝國的后半生 NO.158 李亨的用人標準有多獨特?
          給李白脫靴子的高力士,死前寫了一首詩,全是大白話卻感動很多人
          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
          唐朝宦官為什么敢欺負皇帝,甚至廢掉或者殺死皇帝?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