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白宇極”,非常棒的教育思考者,個人號“白卷”
“
兒童天生就該喜歡學習?那你喜歡工作嗎?
人真的天生如我們想象得那樣熱愛學習和成長嗎?
這是當代教育家10月27日推出的“教育思考文” 。
付費也不代你思考。
01
兒童接受教育的動機是什么?
一直以來,學校都在按程序化的方式,給予兒童知識或技能上的灌輸,但很少考慮兒童是否喜歡,以及他為什么要坐在那里接受這些?
有一天我看蒙特梭利博士的書,發(fā)現(xiàn)她把兒童接受教育比作“兒童在做工作”,這讓我豁然開朗。
各位,平心而論,你們愿意做你們的工作嗎?
如果愿意,或者有理想中的工作,它應該是怎樣的?我想這大概是比較容易回答的一個問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必然是“可以帶來成就感”,并由“成就感”帶來“幸福感”。
比照今天的教育教學,則顯然缺乏這一點。不但教師抱怨多多,對工作感到不耐,而且兒童也同樣痛苦,從他上下課截然不同的兩種面貌,就可以想見一二。
從前些年媒體批露的的調(diào)查看,如果問這些孩子們?yōu)槭裁磳W習,得到的答案大多大而空洞,甚至匪夷所思。諸如“賺大錢、當大官”還是比較現(xiàn)實的說法,而那些“為了父母”“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等回答,會不會覺得“細思極恐”呢?
我總覺得這是成人們喜歡看到的答案。
在成人的世界中他總是“見利忘義”,但卻希望兒童們“見義忘利”。這已經(jīng)是我們最常見的冷笑話之一了。
不過,從我的經(jīng)驗看,回答這些空洞目標的兒童,顯然都沒有長遠的驅(qū)動力。他們是兒童,生命還遠未定型,對于人生的理想遠未達到形成的時期,這些遙遠而無趣的目標,也不可能構成他們學習的支柱。
相反,這些不屬于他們,而且不可能讓他們喜歡的目標激勵,最終很可能還會造成很糟的結果。
普雷希特曾舉過一個德國哲學家做過的實驗:把一群兒童分成兩組,一組沒有報酬,但告訴他們折疊紙品并去募捐,是為了救助白血病兒童。另一組則有逐步增長的報酬,但不告訴他們募捐的目的。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fā)現(xiàn),第一組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而第二組則逐漸懈怠。
他得出結論說:我們努力去做事,有兩個不同的理由,第一因為我們喜歡,第二,因為我們會得到回報。但喜歡才是初始的驅(qū)動力,而得到回報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報酬,則會逐漸分不清喜歡與回報哪個更重要,最終會連興趣也喪失掉。
我們一個朋友小孩子五歲,很喜歡畫畫,但當他們給她報了培訓班,并加以不斷的鼓勵和獎賞之后,她不久之后就喪失了畫畫的興趣。這也是一個類似的例子。
總之,我想說的是:我們是否可以不去給孩子定任務和目標,而是給他們成就感呢?
02
有人說,兒童需要什么樣的成就感?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成五個梯度:生理、安全、愛于歸屬、受尊重、自我實現(xiàn)。
前四種是缺失性的:缺失性需要起源于實際的需要,或因感知到的環(huán)境,也或是自我的缺乏。而個體會努力則從環(huán)境中尋求滿足,無論是物質(zhì)、人際關系還是社會地位。這些需要的滿足,幾乎完全依賴于外界。
只有第五種自我實現(xiàn)是成長性的:成長是導致自我實現(xiàn)的種種過程,而成長性動機就是被自我實現(xiàn)的趨向所激發(fā)的動機。
如果我們對應這五種需求層次,會發(fā)現(xiàn)兒童同樣都有。
兒童是人生中最不同的一個階段。如果父母足夠用心,他們無需擔心自己的前四個層次的需求。因為撫養(yǎng)者可以滿足孩子的生存、安全、歸屬感和受尊重感。所以一個正常生長的孩子,他會直接需要第五層,即“自我實現(xiàn)”。
但是老師家長是怎么做的呢?
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根據(jù)馬斯洛理論,將管理理論區(qū)分為X理論和Y理論。
X理論是專制主義的管理理論,這種理論假設人們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驅(qū)使,因此工作只是滿足低層次需要的手段。而人在本性上是厭惡工作的,所以管理者對工人必須采取指導、控制、逼迫,甚至懲罰的方式。
而Y理論的基礎是馬斯洛需要層次中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對照麥格雷戈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現(xiàn)在的教育教學仍然大半處于X理論的層次上:“管理者對工人必須采取指導、控制、逼迫,甚至懲罰的方式?!?/strong>
那么作為“奴隸的工頭”,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可曾感受過效果么?
人生不可逆轉(zhuǎn),如果成人養(yǎng)育兒童時,失去這樣一段最佳的時光,就永遠不可能會有直接升至“第五層次”的時機了。(馬斯洛后來還提出了第六層,即“自我超越的需求”,但這對大多數(shù)兒童來說,都沒什么意義,我相信他們難以在這樣的年齡中體會到宗教的巔峰體驗。)
這種類似的實驗,最近羅斯高在一條的演講中,也提到過。我相信,如果教育者能夠幫助兒童自我實現(xiàn),他們的成就感也會非常高。
03
怎樣實現(xiàn)他們的成就感?
我想每個兒童都是不同的,他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xiàn)目標也各不相同。
一個從教者或者父母不去長時間的觀察自己的兒童,不可能提出和實行針對性的方式。
因此,在這里僅僅提出一些宏觀上的對策:
激發(fā)他內(nèi)心的好奇心。一件事,如果沒有興趣,兒童根本不愿意做。而他感興趣的事情,比如三歲及以下幼童玩沙子,在成人看來非常枯燥的事情,他可以歡快的玩一天。
讓事情具備一定的挑戰(zhàn)性。這是游戲的哲學,它讓一個事情或程序變得復雜,每通過一個階段都需要思考,對人的思維是一種挑戰(zhàn)。我們可以看到兒童喜歡那種可以搭出各種形狀的積木,而單一的游戲器具,他一旦掌握就再也沒什么興趣了。
當然,作為游戲的另一要素,則是也不能過于艱難。如果問題不存在解決的可能,那么對“他的這項工作”也會很快厭倦。
有創(chuàng)造性解決的可能。如果一件事情、一個問題或者一項小工程,有無數(shù)種可能性,兒童可以提出或想出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方法,對他來說,則是一個巨大的喜悅。如果是單一程序,當它窮盡了可能時,這件事也從此結束,即變成一個單一的游戲道具了。
當然,我還必須在此提出最重要的前提:自由。
一項完全沒有自由的工作,無論它如何的出色,如果不是暴力驅(qū)使,不管是怎樣的兒童,都不會有真正的內(nèi)心驅(qū)動去完成。
自由是兒童的天性,我想在他們身上再沒有比自由體現(xiàn)的更加明顯而深刻的東西了。
04
也許是你從未真正聆聽過兒童的需要,了解兒童。
一個自由的、有意愿的兒童是強大的,她遠遠超過成人的想象。我們總是低估他們的能量,把他們當成小孩子,而不是一個無限可能的人來對待。
剛才我說“馬斯洛后來還提出了第六層需求,但這對大多數(shù)兒童來說都沒什么意義,因為他們難以在這樣的年齡中體會到宗教的巔峰體驗?!逼鋵嵖梢泽w驗到此需求的個例也是有的:
在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黑人爭取權利最烈。
有一個六歲的黑人小女孩,她為了促使新奧爾良小學達成消除種族歧視的目標,堅持每天去上學。
當時的環(huán)境很惡劣,她在人群中行走都必須要聯(lián)邦警察護送。白人站在兩旁憤怒異常,示威怒喊,但是都沒有影響她照舊昂首挺胸向前。
無論是聯(lián)邦法官、教師和校長都對此感到不可思議,后來兒童哲學家羅伯特科爾斯問她:這些人如此暴虐,你為什么還替他們禱告?
她溫和而堅定的回答說:因為他們需要。他接著追問為什么你這么覺得。她又回答說:耶穌將死時,他要求上帝原諒那些殺害他的人。
這回答讓科爾斯極為震驚。這種堅定而溫和的答案,即使是成人也未必做得出。
他因此寫道:“和成人一樣,兒童按照持續(xù)的認知來組織語言,這種持續(xù)的認知表現(xiàn)為不斷的好奇心、運轉(zhuǎn)不停地想象力以及充沛的經(jīng)歷。他們追求自己最本質(zhì)的發(fā)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愿意停下匆忙的腳步,用心去聆聽、留意去觀察,甚至加入兒童發(fā)起的談話,我們將會受益無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