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間,河南臨穎縣有個縣學秀才,名叫查彝(yí),洞房花燭夜,正要解衣上榻,卻被新娘子攔?。骸版犅劺删艑W過人,今晚便考考你!我出個上聯(lián),你若對得上,妾便與你同眠,否則,可就難遂你愿了!”
查彝為人自負,揮袖請貞娘出題!
貞娘道:“郎君聽好了,上聯(lián)是'點燈登閣各攻書’?!?br>
查彝低頭想了許久,始終難以解題,不覺羞愧萬分,心想再繼續(xù)待下去,也是徒添尷尬,于是辭別妻子,去了學宮。
學友鄭正見他新婚之夜,卻趕來這里,便殷切地詢問緣故,查彝沮喪地告知了他貞娘出題一事。
鄭正資質平庸,自是難解,可他聽了此事,不由動了歪心思,他早就聽聞貞娘生得極美,如今她獨守空房,不正是大好機會?
于是他潛離學宮,抄小道來到查彝家,翻墻摸進洞房里。
此時貞娘正因出題之事惱悔,不曾想郎君去而復返,忙道歉說:“妾先前只是戲言,望郎君切莫放在心上?!?br>
鄭正壓低聲音“嗯”了一下,隨后三兩下褪去衣服,轱轆一下鉆進貞娘的被窩里,貞娘心存愧疚,于是主動承歡,任他胡來。
一夜貪歡暫且不提,天還未亮時,鄭正便偷偷套上衣服,翻墻而去。
待查彝從學宮回來,便向貞娘賠起不是,貞娘心里狐疑,便問起:“昨夜郎君沒回過家嗎?”
查彝再三篤定,自己只是在學宮里待了一夜,并未回過家來。
貞娘仔細尋思,想必昨夜和她同床共枕的另有其人,于是對查彝說:“妾只愿郎君能發(fā)奮苦讀,將來鵬程萬里,莫要惦念妾身?!?br>
查彝別疑有他,笑著點點頭,便跑去拜見父母去了。
豈料貞娘轉身回到房中,竟抽出一條紅綾,懸于梁上自盡而亡,以還清白。
查彝得知后,以為是自己錯負了佳人,不由悔恨難填,痛不欲生,竟昏倒在地。
第二年夏天,包公按巡臨穎縣。
這天夜里,他正坐在廳前的桐樹下納涼賞月,不由詩興大發(fā),輕吟道:“移椅依桐同賞月?!?br>
豈料想了許久,也湊不出下聯(lián)來,于是枕著椅子躺下,朦朦朧朧中似已睡去。
正半睡半醒之時,忽見一妙齡女子翩然而來,跪著說,“莫勞大人費思,爾等妙句,何不作'點燈登閣各攻書’?”
包公見她對得意境堪當,又極為工整,便好奇地問她家住何處,姓甚名誰。
女子答道,“大人欲知小女來歷,去問本縣的學內秀才便是?!闭f罷,起身翩然而去。
包公一覺醒來,想起剛才夢中之事,覺得很是蹊蹺,想必內中定有隱情。
第二日,包公便讓縣官出牌,將臨穎縣的學內秀才全部召集到學宮,對他們進行品學考量。
題共有兩道,一是以《論語》中的“敬鬼神而遠之”為題,讓考生們作文,二是以“移椅依桐同賞月”為上聯(lián),讓考生們題出下聯(lián)。
考試完畢,包公細細查閱文卷,見查彝和鄭正所對第二題的下聯(lián)竟一般無二,皆是“點燈登閣各攻書”。
原來這第二道題目本就極難,全場能對出者也就寥寥無幾,不是意境不足,便是詞藻欠妥,查、鄭二人見此題和當初貞娘所出的上聯(lián)十分契合,便照搬了過來。
包公閱完,先是不動聲色地私下調查,隨后才將查彝傳來問話,“我見你所對題聯(lián)本是精妙絕倫,可卻有人和你的題解一模一樣,卻不知何故?還請如實相告!”
查彝聞言,眼淚不由簌簌而落,泣聲將去年發(fā)生的事情細細道來,最后直表悔恨,說都是自己負了貞娘!
包公心想,看來此事并非你的錯,想必是鄭正知你徹夜不回,假以你的名義和貞娘行了夫妻之事。
隨后包公遣他退下,命公差將鄭正拘到公堂審問。鄭正起初百般抵賴,左右而言它,待包公取出試卷,并將他所行歹事細細道出、猶如親眼所見時,鄭正如遭雷擊,當場便招供了所有罪行。
包公取了供詞,并擬好刑法,不久便將他押赴法場處決,隨后便自做媒人,強行為查彝另娶了一房佳婦。
■故事出自《百家公案》 圖片僅供參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