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秘籍,易筋經(jīng)內(nèi)外經(jīng)之十二大勁匯宗下部
行第六段功夫之后,休息片時,再續(xù)行此第七段。兩足緊并,全身直立,昂首突視,鼓氣閉口如上。兩手則各將四指握在里面,而大指則扣手指節(jié)之外,拳握甚松,由正前面向上提起,提至肩前,成平三角形時,略停片時,即運力于肱,徐徐向左右分去,至平肩成一字形為度,掌心向上。上身則略向后仰,惟不能過度。在兩臂分開之后,即將兩足尖徐徐抬起,離地約一寸許,專用兩足跟著地;同時,將拳徐徐握緊,從鼻中吸入清氣一口,吸盡一口,再將足尖輕輕放下,兩拳緩緩放開;同時,從口吐出濁氣一口,以復原狀。如此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式如第七圖。
按:此段乃運使氣力旁行之法,而兼調內(nèi)府者也。伸臂握拳,所以增加氣力;一呼吸所以調內(nèi)臟,即吐濁納清之意也。故行時上身必須后仰,始足以使胸廓開展。而可以盡量呼吸也。至于足尖上抬之故,亦無非欲使下盤固實而不虛浮。蓋足跟點地,氣力若不貫注,非但動搖,且立見傾跌。學者于此,宜三注意焉。雙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膝微曲,兩跨下坐,含胸圓背,頭微微上頂,兩眼平視,兩手平伸于兩側,手與肩平,雙手握拳,拳向兩側外伸,肘往下沉;兩拳與肘之力對爭,兩拳握緊后,一次緊過一次,共緊49次。
要點:四肢肌肉繃緊,在第一次緊的基礎上,一次比一次緊,在緊的過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緊時,用意念去緊,呼吸自然,在緊的同時,意想兩腕力挑千斤。
作用:著重訓練腕關節(jié)上挑之力,在實戰(zhàn)中的擰、裹之力。
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全身往后一仰,以腳尖離地之意,趁勢一仰,將兩臂橫伸直與肩平,虎口朝上,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想兩拳往上往后用力,胸向前合,拳加一緊。
前式已畢,將身往后一仰,以腳尖離地為度,趁勢將兩手分開,直與肩齊,虎口向上,數(shù)一字,拳一緊,想兩拳往后排,胸微向前,合數(shù)四十九字。
此式名擔拳,接上式,下肢姿勢不變。兩臂緩緩分開,并向左右伸展與肩部平齊,雙拳仍成握固式,虎口 向上,拳心向前。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后即松,意隨呼吸而行,緊握49次。以自覺手三里穴至肩一穴有一種酥麻感為最佳。行第七段后,休息片時,再續(xù)行此第八段。此段與第四段之法,大同小異。并足正立,昂頭突視,屏息鼓氣如前。將兩拇指先屈轉,置于掌心,更以其余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歡迎關注武術丹道氣功。再將拳由前面向上舉起,以平肩為度,虎口向上,拳心相對,惟兩拳間之距離,并不限肩之闊度,相去檢邇,約距二三寸。在兩拳上舉之時,兩踵亦徐徐提起,離地約二寸許。專用足尖點地,然后將兩拳用力徐徐握緊,以至極度,略事停頓后,再將拳徐徐放松,兩踵亦輕輕落下,著地時務須極輕。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前后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
按:此段練空中懸動,使氣力流注于上下各部。與第四段相異之處,在于兩拳距離之遠近、及舉踵與不舉踵二事。在握緊雙拳之后,更宜將臂向外分去,至與肩膀之闊度相等,至放松時,則更徐徐合攏。行此段最難之點,則在于上身之向前后俯仰,而使下盤不能固實,故此一段功夫,實較第四段為難也。雙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膝微曲,兩跨下坐,含胸圓背,頭微微上頂,兩眼平視,兩手與肩同寬,掌心向上,兩手上托,兩肘下墜,手指有向前插之力;手與肘之力對爭,兩手及兩臂用力繃緊,一次緊過一次,共緊49次。
要點:四肢肌肉繃緊,在第一次緊的基礎上,一次比一次緊,在緊的過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緊時,用意念去緊,呼吸自然,在緊的同時,意想十指插入樹中,將樹拔起。
作用:著重訓練兩手上托、前插之力,在實戰(zhàn)中的上拔力。
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將兩臂平轉向前,與第四式同,但此兩拳略近些,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拳加一緊。
前式既畢,將兩手收回,兩拳向前合對,與第四式相同,而不同者,手直肘不微曲,拳對,相近只離五六寸遠,數(shù)一字,拳一緊,亦合數(shù)四十九字。
此式名壓趾,接上式,雙腳腳尖著地,腳跟抬起;兩臂邊內(nèi)旋邊徐徐向前劃弧,雙臂呈水平狀,與肩同寬,務必伸直,虎口向上,拳心相對,大拇指仍握于四指之內(nèi)呈握固狀,姿勢不變。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后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shù)49次,每握一次,兩腳也微微上踞一次。以自覺手臂尺澤穴、腿踝處之昆侖穴及膝窩內(nèi)委中穴有一種脹麻感時為佳。 行第八段功夫既畢,休息片刻,再續(xù)行第九段。全身直立,頭正目前視,上身須直,閉口鼓氣如前。兩足緊并,將兩大指屈置掌心,而以余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然后將兩拳從下面提起,務須在正方前上提,提至腹前,則屈其兩肱,向上翻起,至當面為度,拳心向外,兩拳面則斜向鼻尖之兩旁,肘臂屈成三角形,兩拳相距約三寸許。然后更將拳徐徐握緊,以至極度,同時將小臂用力向內(nèi)翻轉,大臂則用力向前逼出,肘節(jié)則向后面分引,各部同時運用氣力,略事停頓之后,再徐徐放松雙拳,收回各部氣力,以復于原來情狀。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自始至終,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
按:此段在翻肱向上時,宜似握千鈞重物向上翻提之狀,雖手中并未有物,心中當作如是想也。此段坊本錯誤者甚多,且有與第六段混為一談者,貽誤世人,不知幾許,故特加改正,并指其謬,以告學者。其與第八段不同之處,但須兩下參看,不難領悟也。雙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膝微曲,兩跨下坐,含胸圓背,頭微微上頂,兩眼平視,兩手握拳,曲肘,兩拳位于兩耳下側,肘前頂,兩肩下沉,手向后拉,手與肘之力對爭,兩拳握緊后,一次緊過一次,共緊49次。
要點:四肢肌肉繃緊,在第一次緊的基礎上,一次比一次緊,在緊的過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緊時,用意念去緊,呼吸自然,在緊的同時,意想肘尖有力頂大山之力。
作用:著重訓練肘尖前頂之力,在實戰(zhàn)中肘法的各種勁道。
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將兩拳掌收回,向胸前兩乳之上些一抬,即翻拳掌向前上起,對鼻尖,拳背、食指節(jié)尖即離鼻尖一、二分。頭微仰,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拳加一緊。
前式已畢,將兩拳收回兩乳之上,即抬起翻拳向前起,對鼻準頭,拳背食指大節(jié)骨去鼻準二、三寸,數(shù)一字,拳一緊,合四十九字。
此式名耳拳,接上式,雙腳跟著地后,身姿仍同第一式。兩手臂仍保持上式平伸,然后兩臂屈肘,使兩小臂向上,兩拳直對兩耳部,拇指仍握于四指內(nèi)成握固狀。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后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shù)49次,兩拳同時緊握49次。以自覺從小海穴、肩貞穴、天宗穴至肩外腧穴產(chǎn)生一種脹麻感為佳。行畢第九段功夫之后,休息片刻,再續(xù)行此段。正立如前,兩足緊并,昂頭挺胸,睜目突視,閉口屏息,鼓氣于中。將兩拇指屈置掌心,而以其余四指握之成拳,并不甚緊?;⒖谫N腿,拳心向后,乃將兩臂從前面舉起,至平肩之時,乃運肘力向左右兩旁分去,與肩尖相平,同時兩肱亦向上豎起,舉直為度,此時兩臂與頭,適成一“山”字形,拳心向前,虎口向兩耳。略事停頓之后,徐徐將拳緊握,以至極度,同時兩臂用力向上托,如手托千斤之勢,兩肘節(jié)則向外逼出,如欲使之湊合者。但皆用虛力,而并非有形之動作也。如此停頓片刻,即徐徐松手。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功畢。
按:此段乃練氣力之上行,除握拳之外,其余皆非有形之動作,亦運意使力之法也。即拳家所謂“意到神到而力隨之”者是也。坊間俗本,不知此中奧旨,竟皆演有形之動作,則勢亂神散,而欲收效,其可得乎?荒謬之處,學者宜審思而明辨之,庶不至自誤也。雙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膝微曲,兩跨下坐,含胸圓背,頭微微上頂,兩眼平視,兩手握拳,與肩同寬,掌心向外,小臂向身體兩側外拉,兩肩下壓,兩肘里合;腕關節(jié)與肘關節(jié)之力對爭,兩拳握緊后,兩拳與肘之力對爭,兩拳握緊后,一次緊過一次,共緊49次。
要點:四肢肌肉繃緊,在第一次緊的基礎上,一次比一次緊,在緊的過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緊時,用意念去緊,呼吸自然,在緊的同時,意想兩手插入樹中,兩手將樹撕裂。
作用:著重訓練兩手撕拽之力,在實戰(zhàn)當中的分、滾之力。
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將兩拳離開,肘與肩平,兩小臂直豎起,拳掌向前,虎口遙對兩耳,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拳加一緊,想往上舉,肘尖想往后用力。
前式已畢,將兩手分開,虎口對兩耳,如山字形,每數(shù)一字,拳一緊,拳想上舉,肘想往外抵,合數(shù)四十九字。
此式名山拳,接上式,下肢姿勢保持不變。兩小臂緩緩離開耳部,兩前臂與肩平齊,兩小臂上舉與頭部形成 “山”字狀,拇指緊握于四指之內(nèi),虎口向內(nèi),拳心向前。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后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shù)49次,兩拳同時緊握49次,每握一次,胸部自 然向前微挺。以自覺云門穴、章門穴、期門穴產(chǎn)生一種脹麻感為佳。行第十段功夫既畢,休息片刻,再續(xù)行第十一段。全身正立,兩足緊并,昂首突視,閉口鼓氣如前。兩手則各先將四指屈置掌心,而以拇指護其外,握成極松之拳。乃運用臂肘之力,將拳向上提起,置于小腹之前恰當臍輪之兩側。肘微屈,虎口斜對,拳面向下,拳心向內(nèi),拳距腹約一寸左右。略事停頓,即將每手之四指,徐徐緊握,以至極度,而兩拇指則用力上翹,愈高愈妙。兩臂雖不作有形之動作,但氣力卻須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鈞重物之狀,停頓片刻,再將拇指徐徐放下,四指徐徐放松,而將兩臂之氣力,緩緩下注。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自始至終,共行九度,本段功夫畢矣。
按:此段功夫,乃運氣升降之法。在緊握之時,則自鼻中吸人清氣一口。在放松之時,則自口中吐出濁氣一口。惟須行之徐緩,吸須吸盡,吐須吐盡,切不可失調或中途停頓,致內(nèi)部受到意外之震激。運力上提,本為無形之動作,兩肩切不可向上聳起,是為至要。雙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膝微曲,兩跨下坐,含胸圓背,頭微微上頂,兩眼平視,兩手握拳,拳心朝下,位于小腹前,兩拳向里擠,掌根下按,肘外撐;手與手之力對爭,兩拳握緊后,一次緊過一次,共緊49次。
要點:四肢肌肉繃緊,在第一次緊的基礎上,一次比一次緊,在緊的過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緊時,用意念去緊,呼吸自然,在緊的同時,意想兩拳插入樹中,用力擠壓。
作用:著重訓練兩拳和小臂擠壓之力,在實戰(zhàn)中的橫挫之力。
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將兩拳翻轉向下至臍,將兩食指之大節(jié)與臍相離一、二分,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拳加一緊,數(shù)畢,吞氣一口,隨津以意送至丹田,如此,吞送氣三口。
前式已畢,將拳翻轉至臍下兩旁,以兩食指大節(jié)離臍一、二分遠,數(shù)一字,拳一緊,數(shù)四十九字畢,即吞津三口,隨氣送至丹田。
此式名臍拳,接上式,下肢姿勢保持不變。將兩拳翻轉至肚臍兩旁,拇指仍握于四指內(nèi)成握固狀,拳心向內(nèi),虎口向上,兩拳拇指與臍同高,兩拳微微相抵,距臍約一寸。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后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shù)49次。然后,深吸氣三次,使氣直沉丹田,口鼻齊呼,出氣時丹田外鼓(另一種練法:用舌在 內(nèi)輕攪,覺 中津滿,分三次緩緩咽下,隨氣送至丹田部位)。以自覺胸腹內(nèi)濁氣排出體外為佳,丹田充實,胸部自然會舒暢,頭目清新,精神煥發(fā)。 行第十一段功夫既畢,休息片刻,再續(xù)行第十二段。全身正立,兩足緊并,昂首突視,閉口鼓氣如前。兩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乃將臂徐徐從前面舉起,平肩為度,大指在外,掌心向天,兩手中間之距離,與肩膀之闊度相等。在兩手上舉之際,兩踵亦同時提起,以離地二寸許為度。略略停頓之后,兩手徐徐放下,兩踵亦輕輕落地。如此起落各行十二度,再舉掌如前,手掌向上一抬,肘即向下一扎。同時兩踵提起,再輕輕收回,恢復原狀。踵落地之后,即將足趾向上翹起,離地以一寸為度。如此亦連續(xù)行十二度而全功畢矣。
按:此段乃舒展全身筋絡血脈之法。蓋以上十一段功夫,各有功效,行時氣力不免偏注,故必須用此一段以調和之,而使氣力偏注于全體各部,無太過不及之病,是亦猶打拳者于一趟既畢之后,必散步片刻,然后休息也。綜上述十二段功夫,每日勤習,則三年之后,必可有成,而氣力相隨,無往而不可矣。雙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膝微曲,兩跨下坐,含胸圓背,頭微微上頂,兩眼平視,兩拳置于命門兩側,小臂向下壓,兩拳向里合,兩肘向外撐;兩拳與肘之力對爭,兩拳握緊后,兩臂用力繃緊,一次緊過一次,共緊49次。
要點:四肢肌肉繃緊,在第一次緊的基礎上,一次比一次緊,在緊的過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緊時,用意念去緊,呼吸自然,在緊的同時,意想背靠大山。
作用:著重訓練圓背之力,武林素有:“背不圓,力不全”之說。
吞氣三口畢,不用數(shù)字,將兩拳松開,兩手垂下,直與身齊,手心朝前,往上端與肩平,腳跟微起,以助手上端之力,如此三端,俱與平端垂物之用力相同,再將兩手疊作拳舉過頭同用力捽下,三舉三捽,再將左右足一蹬,先左后右,各三蹬,畢。仍向東靜坐片時,以養(yǎng)氣,如接行第二套者,于吞氣后接下來,不需平端捽手、蹬足也。如欲接行第二套,即不用行此前套第十二尾二式頭,從前套第十一尾一式吞氣三口,送入丹田之后,接行第二套第一式便合。
吞津吸氣畢,不數(shù)字,兩手松開,手垂下,復掌齊向上三端,與肩平端時,腳后跟微起,以助其力,如端重物狀,拳亦往上三舉,肘亦往下三扎,兩腳六跌,功全。
此式名端拳,接上式,身體姿勢不變。兩拳變掌,手腕外旋,使兩手掌心向上,仍處于臍部,十指自然分開,掌指朝前,雙手如端一重物,腿膝伸直,足尖點地,腳跟抬起緩緩屈腰向前,至手臂略擦地之后,又緩緩向上起,待身體直立后,兩手近鼻端,翻掌緩緩下壓,如此反復三次,足跟方落地。然后,雙手自然放手身體兩側,靜立片刻,待意念解除后,收勢歸原,緩緩行步散功。 轉錄一清散人陳太平先生所述一至兩個月后之第二步練法:每一式姿勢與收功方法同前,在每緊一次之后,全身放松,在全身崩緊時,意想全身氣血爆滿,迅速膨脹,從足到踝、膝、胯、腰、脊柱、肩、肘、腕、指所有關節(jié)依次拔長;放松時,再從指到腕、肘、肩、脊椎、腰、胯、膝、踝、足依次放松歸位,如此一松一緊為一次,共做四十九次,呼吸自然。
作用:訓練松緊轉換的節(jié)奏和整體筋肉的配合,以用于實戰(zhàn)。
凡堅持每天凌晨3-4時起床練功者,日久如覺有虛火,則應服下列方劑:沙參20克,玉竹20克,麥門冬25克,生地黃25克,白芍15克。接頭套吞氣三口畢,將兩拳伸開,手心翻向上,端至乳上寸許,十指尖相離二、三寸,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想手心翻平,想氣貫十指尖,若行此第二套第一式,須接前套第十一尾一式,吞氣三口,即接行之,不用行前套第十二尾二式也。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將兩手平分開,橫如一字,與肩平,手掌朝上,胸微向前,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手掌手指想往上往后用力。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兩臂平轉向前,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想氣往十指尖上貫,平掌朝上微端。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將兩手為拳,撤回。拳掌朝上,拳背朝下,兩肘尖夾過身后,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拳加一緊,兩臂不可貼身,亦不可離遠。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將拳伸開,指尖朝上,掌往前,如推物之狀,以臂伸將直為度,每數(shù)一字,掌向往前推,指尖往后用力,數(shù)四十九字畢,如前尾式數(shù)字、吞氣等法行之。此第二套五式行畢,若不歇息,連欲接行第二套,則于此套數(shù)字畢,照前套十一尾一式吞氣三口,送入丹田之后即接行第三套,仍減行前套第十二尾二式可也。功行至此,第二套五式意欲歇息養(yǎng)神,必須將前套第十一式吞氣之法及第十二式諸法全數(shù)補行于此第二套五式之后方能歇息也。接前式,吞氣后將兩手心朝下,手背朝上,兩手起至胸前乳上,趁勢往下一蹲,腳尖略分開些,腳跟離地二五分,兩手尖相離二、三寸,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兩臂尖想往后用力,想氣貫至十指尖上。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將身一起,趁勢右手在內(nèi),左手在外,右手掌向左推,左手掌向右推,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右手掌向左用力,指尖往右用力,左手掌向右用力,指尖往左用力。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將兩手分開如一字,兩臂同肩平,手心朝下,胸微往前,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兩手想往上往后用力。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將左手及臂在上,右手及臂在下,左手臂朝下,右手臂朝左,兩臂皆曲向,數(shù)四十九字,每數(shù)一字,想氣貫十指尖為度,兩臂不可貼身。接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將兩手臂垂下,手心翻轉向后,肘曲,十指尖亦曲,每數(shù)一字,想貫氣十指尖為度。俱照前式,數(shù)四十九字畢,每照前尾式,照字吞氣,平端、捽手、蹬足畢,向東靜坐片時,不可說話,如要上頂為者于五十日后,行到第三套一蹲之式,眼往上瞪,牙咬緊,將前左右各三扭,以意貫氣至頂上,則為貫頂上矣,六十日后,以意貫氣至下部則為達下部矣。前部易筋經(jīng)十二段,雖亦注重于氣力相隨,惟猶以力為主,剛多柔少,即以力行氣之法也。練習成功之后,雖可以氣力相隨,但欲其遍及全身,流行于內(nèi)膜而無所阻核,尚難如愿以償。欲達到此種程度,必須前部易筋經(jīng)練成之后,再接續(xù)此后部,但亦不能入手即練后部,因此步功夫,完全注重于運行氣力于內(nèi)膜,以充實其全身之筋肉,而不在于增加實力。然實力不足之人,欲其氣力運行,固不易言,即算能練成,其效亦至微弱。歡迎關注武術丹道氣功。所以須先練前部者蓋亦增加實力,始與氣相隨,然后更進而練習后部,于純?nèi)嶂星筮\行之道,自易于入手,且收效亦較為神速也。故單練前部,不練后部則可,單練后部則不可也,因單練前部,氣力縱未能運行于內(nèi)膜,然較未練時必增加數(shù)倍,而收身強力壯之效,即不再進步而求其能于運行內(nèi)膜,亦足以卻病延年矣,若后部則專講運行之道,單單練此,毫無用處,所謂徒勞無功者是矣,凡練少林內(nèi)功者,對于此事,不可不知,茲且將后部易筋經(jīng)十二段各法,列舉于下,以便練習。先盤膝而坐,以右腳背加于左大腿之上面,更將左腳從右膝外扳起,以左腳背加于右大腿之上面,使兩足心皆向上,此為雙盤跌坐法。即尋常打坐,亦多用此法,惟須練習有素,始能自然。坐時身宜正直,且不能有所依傍,而坐于木版之上,初時不易做到,因棕籘之墊,質軟而有彈力,易使人身體偏側,故不相宜。兩手則緊握雙拳,四指屈于內(nèi),而以拇指護其外。兩拳放于膝頭之上,須純聽其自然,不可稍微用力。將雙睫下垂,眼露一縫,口緊閉,上下牙關相切,舌舐于牙關之內(nèi),冥心屏息,周身完全不用絲毫勉強之力,惟將精氣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在入手之初,決不能立時會合,惟如此凝思存神,日久自有功效。
按:此段在未行功之先,因心中雜念一時不易完全消滅,雜念不消,則心神不寧,心神不寧,則精神渙散,行功等于不行,決不能收到絲毫效果,故先用此法消其雜念,然后行功,自無妨礙。所以必注想于丹田者,蓋以其為內(nèi)府之中宮也。行第一段功夫,大約以一炊時為度,然后更續(xù)行第二段。跌坐如前,兩足并不放開,身體亦完全不動,惟兩手則將握拳之指,徐徐放開,以舒直為度。然后將兩臂緩緩從側旁舉起,掌心向上,舉至平肩之時,則屈肱內(nèi)引,由頭上抄至后面,同時翻轉手腕,使掌心向前,大指在下,至玉枕穴后面時,兩手漸漸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其后頭,兩手之掌根,適按于耳門穴之上;兩臂則成三角形,抱時不宜用有形之力,頭略后仰,胸稍前突。惟在兩手動作之際,軀干各部不宜稍有震動,心意仍須注在丹田;既抱住頭顱之后,略事停頓,即提氣上升,意想此一口氣似由丹田而起,經(jīng)過臍輪,上達心包,而過喉結,直至頂門而停留片時,再使其由頂門向后轉下,經(jīng)玉枕穴由頸椎緣脊而下,過尾閭抄至海底,再轉上而回至丹田。初行時,不過一種意想,氣力必不能遵此途徑而運行自在。惟練習既久,自有成效。惟行此功夫時,須一切純?nèi)巫匀?,不可有絲毫勉強,且不可過于貪功,是學者宜注意者也。
按:此一段功夫,乃使氣力轉運循環(huán)之法。蓋頂門之百會穴,實為首部要區(qū),而臍下之丹田穴,實為內(nèi)腑寶庫,同一緊要,故氣力上升,則貯于百會,氣力下降,則歸于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環(huán)之道,一起一伏,亦陰陽造化之機,所以須一切純?nèi)巫匀徽撸w本乎先天之靜穆,而致后天之生動之。練習時以循環(huán)二度而停止,乃將雙手放開,握拳收置于兩膝之上,回復原狀。行第二段功夫既畢之后,乃將圈盤之腿,徐徐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氣血不至因而壅阻。但在此休息之時,心神猶須寧靜,切不可有絲毫雜念興起。一炊時后,再將兩足徐徐向前伸去,至腿部平直為度。兩腿緊并,兩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蹠則直豎,足心向前,足尖向上。更將上身徐徐下俯,兩手則從旁側抄向前方。至足前時,乃交叉十指,收住兩足。須將兩足用力向前伸挺,而兩手則向后拉引,方為得力,腰背兩部,始克因之而緊張。成此姿勢之后,乃將貯留丹田之氣,運于肩背腰股各部。初時亦僅意想可到,練至功夫漸深,則氣力亦可隨之俱到矣。行此一段功夫,亦以一炊時為度,然后徐徐放開,回原來之平坐狀態(tài)。按:此一段,乃充實軟襠各部之法,其主要之處,則在乎腰閭。因此一部,在人身各部之中為最軟弱,氣力亦最不易貫注,故行時必須俯身至極度,然后始能使腰部之筋肉緊張,筋肉緊張之后,氣力亦較易達到。勤加練習,自有妙用。惟身體起落時,務當徐緩,切不可左右擺動,以亂其神、散其氣,是為最要。學者慎之。行第三段功夫既畢,略略休息,更續(xù)行第四段。先將兩腳徐徐盤起:以右腳背置于左大腿上面,然后將左腳從右膝外扳起,放于右大腿之上面,兩腳心皆向天,成為雙盤坐之勢,惟在兩腳盤坐時,上身切忌向前后或左右搖動。坐定之后,寧神一志,注氣于丹田,摒除一切雜念。稍事停頓,兩手即徐徐翻腕,使掌心向外;然后兩臂從左右兩側緩緩上舉,至頂門上面相合,交叉十指,再將腕向前翻轉,而使掌心向上,兩掌用力上托,同時運用其氣,使從丹田向上提起,轉入兩臂,而達于指掌。亦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氣之法,并無有形之動作,惟意念之專注耳。行此一段功夫,亦以一炊時為度,然后徐徐將手松開,將兩臂仍從旁側落下,運氣下降,回復原狀。
按:此段乃行氣于臂指之法,較第三段為難。因臂部肌肉堅實,氣不易行。如欲練至意到氣達、氣到力隨之境,非短時間能奏效,頗費苦功也。其所以須盤坐而行者,固實其下盤也。架手于頂門,則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勢,使氣易于上達,更不至中途所阻核也。兩手動作之時,務須徐緩而固其神氣,不可粗率也。行第四段功夫既畢之后,乃將所盤之兩足,徐徐放開,向前伸去,以腿直為度。兩足相并,以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足心則向前,足尖則向上,與第三段之起手時相同,略略休息之后,即續(xù)行第五段功夫。先將兩手由兩旁側之下面,徐徐移向后方,至尾閭穴之后,兩手相合,交叉十指,將腕翻轉,使掌心向正后方,而兩手背則貼于尾閭穴之兩旁,須要貼得緊緊,不可稍有松浮。兩肩頭則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聳,務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緊張異常,然后用意想之法,運用其氣力,使充實其肩背。起初不過意行,久后自能達到。行此一段功夫,亦以一炊時為度。然后徐徐收回雙手,回復原狀。
按:肩背等部,骨多筋雜,皮肉極薄而堅實異常,故氣力之不易運行,與臂指相等,練習亦頗不易,收效之遲緩,較諸上一段為尤甚。然能下苦功,亦必有成。此段之所以兩手放于后面,及兩肩前逼而兼上聳者,無非欲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緊張,而易于運行其氣,使之到達,不致多所阻核也,惟在運氣之時,并無有形之動作,純以意行耳。行第五段功夫既畢,略事休息,然后續(xù)行第六段。先將兩足收回,成盤坐之狀:以右腳背放于左大腿上面,更將左腳從右膝之外面扳起,亦將腳背放于右大腿上面,使成雙盤坐法,與第一段相同。兩足動作時,上身切忌搖動。坐定之后,將兩手從旁移至前面,至臍下時,兩手相合,而交叉其十指,翻腕向內(nèi),以掌心捧住小腹,初時并不用力,冥心存念,略定神思,然后運氣由丹田而注于腎囊,以活動其睪丸。停頓少許時,乃提氣上升,以回原處,作似欲將兩睪丸吸入腹中之想,在提氣上升之際,同時兩手心,亦漸漸用力,略作向上摩起之勢。略停片刻,更運氣注于腎囊。如此升降各十二度而功畢。
按:腎囊為人身最重要之物,睪丸又極嫩弱,稍受外力,即易破損,此一段功夫,乃專練收斂睪丸之法,即世稱之斂陰功是也,在初練只時,睪丸必難隨氣升降,然練習稍久,即易活動,反較運氣于肩背等為易于收效,因腎囊為筋絡所成,中空而運接于少腹,與丹田相距甚近,故氣力易于運到,待練習既久,睪丸自能隨氣升降矣,此功練成,人縱欲取我下部而制我之命,亦無從下手矣。行第六段功夫畢,略事休息,更續(xù)行第七段。上身及兩腿,完全不動,就原式略略加以停頓耳,兩手則從小腹上徐徐撤下,移向兩股之側,按于板上,大指在內(nèi),指尖則向前面,掌按板面,不宜過分用力,但求其能相貼合耳。心神既定之后,則將兩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將上身作向上升起之狀,惟并非有形之動作。同時提氣上升,使之充于胸廓,停滯不動,歷一呼吸之久。意念再將氣從原道降下,停于丹田,而兩臂之力,亦同時弛松,回復原狀。更隔一呼吸時,再提氣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十二度為止。此段功夫,雖不甚難,但在初入手時,亦不免有所阻礙,須經(jīng)過若干時后,始克升降自如。
按:此一段功夫,乃充實胸廓之法,運氣于內(nèi),故較行于筋膜之間為易。惟運行雖易,而停滯一事,極為繁難,若神氣未能完固之人,決難達于此境地,此即道家所謂凝神鑄氣之法也。初入手時,未能久停,為時不妨稍暫,以后可逐漸加長,是在學者自己斟酌之。行第七段功夫既畢之后,即就原式略事休息,調和氣力,使之稍弛展,然后再續(xù)行第八段。此段上身與兩足皆不動,一如以上二段之姿勢,惟將兩手提起,使離開板面,然后徐徐向前移去,繞至兩腳心之上面,即以左掌心緊按右足心,右掌心緊按左足心,即以中渚穴緊對涌泉穴也,大指在內(nèi),指尖相對,兩肘微曲,臂部并不用十分氣力,但以手足兩心(手心與足心)貼合為度。略略停頓之后,始將兩臂稍微用力撐住,同時意念將氣從丹田中運行而出,使之從下抄左,轉上繞右方而下,回至丹田,在臍之四周繞一圓圈,上及肚子之下,旁及前腰。如此運行一周之后,即休息一呼吸時,一呼一吸后再為運行,以九度為止。若為女子,則宜自右而左。
按:此段乃煉氣充實肚腹之法,而兼及于腰腎之前部者。行時宜先鼓足其氣,使之略一停滯,然后再運之循軌而行,似較稍易。惟在運行之時,非但外表不宜顯露有形動作,如身體動搖等;即內(nèi)部亦不宜有屏氣掙力之象,須純?nèi)纹渥匀?。初時固未必能盡如我意,久后必可成功也。行第八段功夫既畢之后,仍就雙盤坐之原勢,略事休息。上身與腿足完全不動,一如上式,惟兩手徐徐移至側面,仍按于板上,休息約三個呼吸時,則續(xù)行此第九段。先將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肱舉起,至左肩之上,即用手掌搭于肩上,掌心適按于肩窩穴上,五指則在肩后,肱緊貼于胸脅前面。然后再將左手從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肱舉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窩穴,肱則緊貼于右肱之外側,用力緩緩搿緊,而使其肩背之筋肉,緊張至極度。同時則運用丹田之氣,使之上升,而充實其肩背之內(nèi)部。初時決難氣隨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之后,自能運行無阻。
按:此一段亦系行氣于肩背之法,肩背以筋雜肉薄之故,氣力殊不易運到,惟其不易運到,故須多練。而此后部易筋經(jīng)中,對于練習肩背之法尤多,亦以此也,行時所以必兩手抱肩,緊緊相搿者,亦正欲使其肩背緊張,而氣易于貫注也。行第九段功夫畢,先將左手徐徐落下,按于板上,右手再落下按于板上。然后將圈盤之兩腿,徐徐放開,直伸于前。略事休息,更續(xù)行第十段。須將兩腳收回,屈膝而跪,兩腿緊緊相靠,腳背貼于床板上,臀部坐于小腿上,尾閭則緊靠兩腳跟。上身略向后仰,頭正目前視。但經(jīng)此一番動作,心神必散,故須休息片時,加以收攝,心神既定,則徐徐將兩手從側面抄至前下方,屈肱向上舉起,至心窩旁兩乳下為度。乃將兩手掌輕輕按于脅上,兩肘則略略用力后引,此非有形動作。按定之后,意念即將氣提之上升,用意想之法,使之充滿于兩乳房,停滯不動。歷一呼吸之久,仍從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九度而止。
按:乳房在胸前亦系主要之部分,而膺窗乳根等大穴,皆在于此,若不練氣使之充實,最易為外力所傷。與斂陰一段功夫,實有同等之緊要,此段之所跪行者,蓋欲使上身正直,而氣易于運行也,兩手按脅者即所以示氣循行之路也。行第十段功夫既畢,即就原式休息片時,兩手則徐徐放下,垂于旁側稍稍舒展,續(xù)行第十一段。先將兩手稍微舉起,徐徐移向前面,至膝蓋之上,乃將右掌心按于右膝蓋,左掌心按于左膝蓋,即膝骨與腿骨接合之處。大指在內(nèi),指尖向前,兩臂稍為用力作撐拄之狀,上身則向后作倚靠之勢,頭則后仰至極度。心神既定之后,則將氣提之上升,經(jīng)臍輪、心坎等部而上起,至喉結穴而停留不動,使喉部充實。如此歷一呼吸時,仍將氣下降,停滯丹田;再經(jīng)一呼吸之時,再運氣上升而充注于喉結穴。如此升降各九次后乃將上身徐徐坐直,頭亦下俯,兩手亦收回垂兩側,回復原狀。
按:咽喉為人身最要之地,生死關頭之所系,且喉管為一軟骨,雖有筋肉護于其外,奈極薄弱,故此部最易受傷,稍重即足致命,故必須加以鍛煉,若能運氣于喉,而充實其內(nèi)部,功夫精純時,即快刀利劍亦不足以損其毫發(fā)矣。惟此部功夫,亦極不易練耳。行第十一段功夫既畢,則將上身抬起,而使兩足徐徐舒展,直伸于前,略事休息后,即收起兩足盤坐,仍以右腳背置于左大腿上,而左腳背則置于右大腿上,成雙盤坐之勢,在動作之后,神智不免外瀉,故須冥目靜心以收攝之。待心神既定之后,即將兩手移至前方,上下相向,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后用力將左掌自左而右,旋摩七十二度,再翻轉兩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此時掌心熱如火發(fā),乃將兩掌移貼后腰,先由外轉內(nèi),旋摩七十二度;更由內(nèi)轉外,亦旋摩七十二度。則此段功夫畢矣。仍收回兩手,作第一段跌坐之勢。
按:此十二段功夫,皆系坐行之法,甚不易行,且久坐傷精,為行功十八傷之一。此一段加于十一段之后,良非無故,蓋恐行功之人,久坐而損傷其精,故用此一段以養(yǎng)其精,后腰,精之門也,精門和暖,則生氣自足,更不慮其損傷矣。原為華山姚氏家藏秘本,后為虞山蔣覲園于吳門舊書攤上所得,因而其技更是精進(注:有書著錄蔣亦精于易筋功,技臻絕頂),又撰有'學拳要訣'一卷并繪圖附于該書卷首。蔣覲園之孫蔣小溪曾將此本借于金俶生抄錄一冊以便學習,金后來又將之付梓以公同好,即此書也。
金倜庵著,于民國25年(1936年)由武俠社出版,頁數(shù)有28面。編者在序言中說該功法創(chuàng)自岳武穆,盛傳于北方,實為強身健體,與易筋經(jīng)功效相等,乃鍛煉筋骨之法。編者幼時體弱多病,一歸叟見之,向其祖父說,愿以八段錦相授。初時,其祖父頗不以為然,未想一年,金竟身強體健起來且飲食驟增,始信其術之驗。編者后來于坊間購得一小冊子八段錦,演而習之,卻見其功法大異(按:可能就是南派功法),動作柔和,無著力之處,一如學校之柔軟體操,認為是書賈拉雜湊合而成,藉以漁利。其時,金亦詢問授此功法者,皆曰派有南北,拳有短長,有別派練法不足為奇。從序言可看出,編者只認為該法乃岳飛所創(chuàng),岳為北人,理當屬北派無疑,何以又有南北之分?為免坊本誤人,就將歸叟之原抄本,另加按語,刊行于世,使學者能得此真本。確實如圖所示,此北派功法皆為騎馬式,且動作常須運足氣力行之,僅就第一段功法,兩掌就有上托,中提和下捺及地之勢,一如編者所說,坊本只有兩掌上托于頭上而未顧及中下兩盤,勸學者宜審思明辨。再觀第七和第八段練法,確實比南派尤難。圖文素材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作者:未追溯到原文作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