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醫(yī)案黃連阿膠湯證—腰腿寒冷案 - 傷寒研讀 - 華夏中醫(yī)論壇 (原岐黃中醫(yī)論壇)——...
劉渡舟醫(yī)案黃連阿膠湯證—腰腿寒冷案
李X X,男,43歲。1978年10月,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自覺兩下肢發(fā)冷,并逐漸向上發(fā)展至腰部,向下至足心,寒冷之狀,如赤腳立于冰雪之中,寒冷透骨,并有下肢麻木,有時如蟲行皮中狀。以后寒冷又進一步發(fā)展至于兩脅之間,伴有陽萎不舉,小便淋瀝。一年半來,曾在北京各大醫(yī)院,經(jīng)中西醫(yī)多方治療均無效。視其雙目有神,面色紅潤,舌質絳,脈弱略數(shù)。初按肝膽氣郁,陽氣不達之陽郁厥證論治,投四逆散加黃柏,知母無效。再診時,詢知有心煩寐少,多夢,身半以上汗出。此當屬黃連阿膠湯證,但下肢為何寒冷?因而想到《傷寒論》中曾說:“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足下惡風……”。以及“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由此可見,凡火熱盛于上者,必痹于下,而形成上下陰陽格拒之勢。本證火氣獨在上,故心煩不得眠而身半以上汗出;陽氣不下達,故腰腿以下厥冷。
黃連9克 黃芩3克 阿膠9克 白芍6克 雞子黃2枚
服藥三劑后,下肢寒冷麻木等明顯減緩,心煩汗出等證也大有好轉。上方加丹皮6克,并同時服用知柏地黃丸而愈。
【解說】本案辨證分析較為詳細,在此無需多語。但是,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前述附子瀉心湯證宋某一案,與本案病證極為相似,為什么彼用附子瀉心湯而此則用黃連阿膠湯?確實,二案證候表現(xiàn)皆為上熱下寒,上下水火失交之象。但是附子瀉心湯證的形成是以真陽不足為前提,熱是真熱,寒是真寒,所以,必須用附子以溫下寒,用三黃以清上熱;而黃連阿膠湯證的形成則是以真陰不足為前提,由于心火獨盛于上而陽氣不能下煦,所以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雖然此二者均出現(xiàn)上熱下寒的證候表現(xiàn),但通過四診合參,就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的不同之處。附子瀉心湯證由于以陽虛為前提,所以往往見有大便稀溏,形寒汗出,舌質淡嫩或暗紅,舌體胖大,苔白或苔白潤;而黃連阿膠湯證由于以陰虛為基礎,所以往往可見口咽干燥,小便短赤,舌質紅絳或光絳無苔,舌體瘦小等證。
〖自析〗兩案均有上熱——身半以上出汗而心煩,下寒——腰腿以下無汗而冷,何得一為附子瀉心湯證,而另一反為黃連阿膠湯證呢?然劉老治驗鑿鑿,不能不信。推求師意,其病機分析亦已詳盡矣。其實在黃連阿膠湯證案后的解說中玄機已透:附子瀉心湯證由于以陽虛為前提,所以往往見有大便稀溏,形寒汗出,舌質淡嫩或暗紅,舌體胖大,苔白或苔白潤;而黃連阿膠湯證由于以陰虛為基礎,所以往往可見口咽干燥,小便短赤,舌質紅絳或光絳無苔,舌體瘦小等證。再仔細閱讀原案,則有:
附子瀉心湯證案中“遺精,陰部發(fā)冷,陰莖回縮,大便稀溏”應為腎陽不足之明證,脈沉滑者,當為郁熱;而黃連阿膠湯證案中“舌絳、脈數(shù)”則已露陰虛之兆。
至于下寒,附子瀉心湯證案為上有邪火食氣,致真陽虧虛之虛寒;而黃連阿膠湯證案則為火熱盛于上,致陽氣不能下達所致之寒;而上熱則同,后者又有陰傷之情,故二者同有連、芩之屬以清上熱,前者尚以附子溫陽散寒,俾陽回邪退,則下寒自愈;后者則用膠、芍、雞子黃之類以益陰分,待陰復邪清則陽氣自達,其寒不治而治??芍^大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