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的“興周滅商”能成功的重要原因并不在于周族有多強大,周族聯盟的諸侯有多強大,如果真有那么強大,為什么諸侯聯盟不在“孟津觀兵”的時候,就一舉攻破殷都呢?而非要等到兩年后再發(fā)起牧野之戰(zhàn)?事實就是:諸侯聯盟根本就不是強大的殷商王朝的對手!而殷商的覆滅最大的原因在于:一個古老的帝國已經腐朽,政治權利斗爭已經達到白熱化。如果不是殷商內部分裂,周族是很難有機會趁虛而入的。這一點,也是后世很多朝代滅亡的真正原因,周朝自身也不例外。
商朝倒數第二代國君——商王帝乙有三位嫡子:長子叫子啟(即微子啟),次子叫子衍(即宋微仲),少子叫子受(即商紂王)。按照“立長立嫡”的原則,子啟應該是下一代商君。但是帝乙卻偏偏喜歡聰明強壯的子受,并將商王的位子傳給了他,是為帝辛(即商紂王)。
商王傳位的問題導致了王族內部的分裂,加之商紂王對外用兵,導致周人聯合商人反叛勢力共同推翻商紂王的統(tǒng)治。這才出現了“牧野之戰(zhàn)”商軍臨陣倒戈的情形。
那么,商朝滅亡后,他們的子民去向如何呢?
1、面對在各方面都優(yōu)于自己的殷商遺民,周武王采取了分化的政策,將一部分殷民遷至周原(周人的發(fā)源地)進行監(jiān)視管理(從2014年周原發(fā)掘的考古文物已得到印證)。
2、將剩下的殷民全部集中起來,以朝歌為中心,稱殷地,以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為首領,加以懷柔管理。同時在殷地的四周建立三個由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進行監(jiān)視:殷地的東面為衛(wèi)國(今朝歌東9公里的衛(wèi)賢,屬河南浚縣),殷地的西面為鄘國(今朝歌西南的新鄉(xiāng)縣店后營),殷地的北面為邶國(今河南省湯陰縣邶城),分別由周武王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管理,以防止親商諸侯及殷民的反叛。史稱“三監(jiān)”。
3、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不愿意侍奉周人,便帶領著部分殷商王族子孫和殷民大約五千人從朝歌出發(fā)向東渡海來到朝鮮半島,在那里創(chuàng)建了朝鮮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箕子王朝。
這是殷民最初的安置,但是后來,以商人為代表的東夷人,不服周人的統(tǒng)治,開始紛紛發(fā)起反叛。東夷部落的奄亳諸侯勸說武庚乘機復國,于是,蒲姑、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絞、酈、蕭、費、弦、黃、葛、郯等東夷諸侯國紛紛支持武庚,武庚又聯合了“三監(jiān)”(周武王是老二,管叔是老三,周公旦是老四,周武王死后,管叔不服周公旦輔政),共同發(fā)起了對周王室的叛亂。
東夷的反叛是周王室最頭痛的問題,周武王時期就曾派兵征討商朝各地殘余力量以及東夷勢力,討伐了共計九十九國,有六百五十二國向武王臣服。由此可以看出周武王是多累,以至于累死在任上。
但是東夷人的此次叛亂被周公旦和召公奭平定,殷商遺民面臨再一次分配。
周公旦營建東都洛邑,史稱“成周”,并在這里建立殷八師,專門負責征討殷民。周公旦將頑固不化的殷民分別遷往洛邑和陳、許、蔡、鄭等諸侯國,并封康叔立衛(wèi)國于殷都朝歌,賜殷民七族;封伯禽于魯地(今河南省魯山縣),后遷奄國舊地(今山東省曲阜)立魯國,賜殷民六族;封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于商丘(今河南商丘)立宋國,繼承商人香火。再次將殷民分化管理。
先進的商人和遺民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商文化,現在經商的商人之稱,就源于殷民的生意之道。
(明天繼續(x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