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唐朝時期之獲尊雅稱的詩人群體
“詩仙”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jì)縣(今甘肅省平?jīng)鍪?/span>靜寧縣南),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一說出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中國唐朝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jìn)酒》、《梁甫吟》、《靜夜思》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逝世于安徽當(dāng)涂縣,享年61歲。
李白之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為主。詩風(fēng)雄奇豪放。他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
“詩圣”杜甫
杜甫(公元712至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漢族,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 (今河南鞏義市)人。杜甫是盛唐時期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yán)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杜公祠堂凡有數(shù)處,除成都﹑夔州﹑耒陽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劍門諸祠。今耒陽杜甫墓,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包括杜工部祠、杜陵橋、杜陵書院等遺址,并在杜甫遺址的基礎(chǔ)上辟有杜甫公園。杜甫遺愿要?dú)w葬首陽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窮困無力做到,只好暫時掩埋于耒陽,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孫杜嗣業(yè)扶柩歸葬于河南洛陽偃師的首陽山下,所以在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陜西省西安城南長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為明代創(chuàng)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為“杜甫紀(jì)念館”。還有成都杜甫草堂,現(xiàn)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的題詠,多達(dá)六十余首。
“詩豪”劉禹錫
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xué)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jù)湖南常德歷史學(xué)家、收藏家
“詩王”、“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至846年), 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漢族,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白居易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負(fù)有盛名且影響深遠(yuǎn)的詩人和文學(xué)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jì)念館座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
王維(公元701至761年),字摩詰(jié jí),人稱“詩佛”。漢族,祖籍山西祁縣,(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jì)),唐朝詩人,今存詩400余首。王維精通佛學(xué),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jīng)》,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xué)的經(jīng)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多才多藝,詩書畫都很有名,也很精通音樂。
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lán)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之一。與孟浩然并稱“王孟”。因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生前,人們就認(rèn)為他是“當(dāng)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咸《酬王維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據(jù)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母親的熏陶。
“詩囚”孟郊
孟郊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洛陽)。父庭玢,任昆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zhèn)守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一說45歲),始登進(jìn)士第。有詩《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后東歸,旅游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年),任江南溧陽尉。其代表名詩《游子吟》就是在溧陽時所作。在任時常以作詩為樂,作不出詩則不出門,故有“詩囚”之稱。60歲時,因母逝世而去官。鄭余慶鎮(zhèn)守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孟郊應(yīng)邀前往,到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時為元和九年,孟郊的朋友韓愈等人湊錢100貫,為他營葬,鄭余慶派人送300貫,“為遺孀永久之賴”。
孟郊,現(xiàn)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詩囚”賈島
賈島(公元779至843年),字浪(閬)仙,漢族,北京人,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一說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貧寒,出家為僧,法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遺有賈島庵。賈島19歲云游,結(jié)識孟郊、韓愈等。據(jù)說在洛陽時,因當(dāng)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fā)牢騷,被韓愈發(fā)現(xiàn)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后還俗參加科舉,屢舉進(jìn)士不第。唐文宗時任長江主簿,故被稱為“賈長江”。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賈島之詩精于雕琢,喜寫荒涼、枯寂之境,作詩苦吟,多凄苦情味,自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有《長江集》10卷,錄詩370余首。另有小集3卷、《詩格》1卷傳世。
賈島人稱“詩囚”又被稱為“詩奴”,一生不喜與常人往來,《唐才子傳》稱他“所交悉塵外之士”。
“詩鬼”李賀
李賀(公元790至816年),字長吉,漢族。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生于并家居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因此后世稱他為李昌谷。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沒落。世稱李賀為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fēng)轉(zhuǎn)變期的重要人物。
李賀“細(xì)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元和三、四年間(808至809年),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jù)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