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明年,冉有為季氏將師,與齊戰(zhàn)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于孔子?!奔究底釉唬骸翱鬃雍稳缛嗽??”對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質(zhì)諸鬼神而無憾。求之至于此道,雖累千社,夫子不利也?!笨底釉唬骸拔矣僦?,可乎?”對曰:“欲召之,則毋以小人固之,則可矣?!倍l(wèi)孔文子將攻太叔,問策于仲尼。仲尼辭不知,退而命載而行,曰:“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文子固止。會季康子逐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
第二年,冉有作為季氏軍隊的將領(lǐng),帶兵與齊國在郎地會戰(zhàn),現(xiàn)在微山湖附近的魚臺縣,魯軍取勝。季康子說“你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是后學的,還是本性的問題?”冉有說:“我是從孔子那里學到的”。季康子接著問:“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冉有說:“任用孔子就會使你在百姓里揚名,即使鬼神葉沒有什么可指責或者缺憾的地方,我冉有雖然有軍功,累計封到了兩萬五千戶人家,孔子卻不會因為這點利益而動心”,季康子接著問:“我想要把孔子召回來,可以嗎?”冉有說:“本來我就想要召孔子回來,但是受到了小人的阻止,現(xiàn)在可以了”。
這時候,衛(wèi)國的政治出現(xiàn)混亂,孔文子將要攻打太叔,就找孔子問具體的策略,孔子推辭不知道,退下來之后,孔子命人駕車帶著他離開了衛(wèi)國,說:“鳥禽能夠主動選擇樹木,但是樹木豈能選擇鳥禽?”孔文子倒是一直想要把孔子留下來,正碰到,季康子派遣公華、公賓、公林來迎接孔子,于是孔子回到了魯國。
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
孔子離開魯國差不多四十多年后返回魯國。
魯哀公問政,對曰:“政在選臣?!奔究底訂栒?,曰:“舉直錯諸枉,則枉者直?!笨底踊急I,孔子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回到魯國之后,孔子并沒有得到重用,但是卻成了魯國的國老,魯哀公也經(jīng)常向他問政,而孔子卻回答他“政在選臣”——鑒于當時的形勢,如果魯哀公能夠重用孔子,至少可以限制三大家族,使魯國的政權(quán)回歸到魯國公室,所以孔子這個回答有毛遂自薦的意思,也是對自己回國依然無法得到重用的一種感嘆。
同樣季康子在問政的時候,孔子又進一步強調(diào)了“政在選臣”的理念,就是“舉直錯諸枉,則枉者直”,重用那些正直賢能的人,這樣可以改變整個官場的風氣。
另外針對于當時社會的混亂,盜賊猖獗的現(xiàn)象,孔子建議說“首先要正身,只要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普通的老百姓,再多的好處,他也不敢犯罪”。
不過孔子這種自薦并沒有得到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