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一戰(zhàn)后俄國內戰(zhàn)始末
          俄國內戰(zhàn)是一戰(zhàn)后發(fā)生在舊的俄羅斯帝國境內的一系列戰(zhàn)爭,也是一戰(zhàn)以后世界上最大的沖突,引起俄國內戰(zhàn)的原因是復雜的。原有的沙俄帝國崩潰之后內部一時無法形成一支主導力量,許多派系爭奪俄國的政治未來,相互廝殺,進入內戰(zhàn)狀態(tài)社會失去秩序。

          1914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時期的俄羅斯帝國版圖
          戰(zhàn)爭的雙方主要在紅軍(由布爾什維克領導的起義派)和白軍(沙皇舊軍官團體以及哥薩克武裝、資產(chǎn)階級自由派、?;庶h以及右翼社會革命黨等組成的反布爾什維克聯(lián)盟)之間展開,白軍由捷克軍團、英國、法國、美國以及日本等國的支持。盡管這些國家對俄國內戰(zhàn)進行了外部干涉,向松散的反布爾什維克武裝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但最終還是被紅軍擊敗了。由于俄羅斯帝國幅員遼闊,從舊俄帝國西部的波羅的海、波蘭、到北部的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再到東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南部的烏克蘭以及外高加索、中部的西伯利亞以及中亞地區(qū),同時爆發(fā)出多種力量參與的一系列戰(zhàn)爭,復雜程度超出了世界上很多戰(zhàn)爭的力度。到1921年,紅軍打敗了白軍,并控制了舊俄帝國的大多數(shù)領土,除了芬蘭、波蘭以及波羅的海國家獨立。

          01

          內戰(zhàn)的歷史背景

          尼古拉二世(1868-1918),俄國羅曼諾夫王朝最后一代沙皇,俄羅斯帝國末代皇帝

          1917年是俄國歷史上極度混亂的一年。此時正值一戰(zhàn)的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內外交困。經(jīng)歷了國內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三月份宣布退位。以克倫斯基為首的俄國資產(chǎn)階級接管政權,建立了俄國臨時政府,但由于其內部矛盾重重,無法短時期解決國內外各種突出的矛盾,加上克倫斯基政府執(zhí)意繼續(xù)參加一戰(zhàn),繼續(xù)發(fā)起克倫斯基攻勢,軍隊厭戰(zhàn),經(jīng)濟上通脹持續(xù)且加重,社會經(jīng)濟已崩潰無法承受繼續(xù)戰(zhàn)爭的后勤補給額,國內經(jīng)濟社會困境繼續(xù)惡化,臨時政府因與軍隊意見不合,軍方抵觸繼續(xù)參戰(zhàn),發(fā)生了軍方將領叛變的科爾尼洛夫事件,使得臨時政府命懸一線。

                1917年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俄羅斯臨時政府


          1919年7月1日-4日,俄羅斯在加利西亞針對奧匈帝國和德國發(fā)動軍事行動,盡管國內停戰(zhàn)呼聲很高,但克倫斯基堅持要進行進攻,也稱為克倫斯基攻勢或者七月攻勢。

          這也給了布爾什維克生存和壯大的機會,暗地里德國人希望支持俄國革命以瓦解俄國在東線戰(zhàn)場的壓力。而此時以列寧、托洛斯基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發(fā)展壯大,在同年十月(俄歷十一月)發(fā)動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僅存在七個月之久的俄國臨時政府被推翻。布爾什維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chǎn)主義政權,蘇維埃政權。蘇俄的建立并沒有馬上使得國家回歸和平秩序,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力量還是很強大,抵抗布爾什維克的傳統(tǒng)力量還都相當廣泛(南部的哥薩克、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qū)、波羅的海以及芬蘭等地,沙皇時期的軍官以及后期支持臨時政府的武裝力量,還有一些國際勢力,而這些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力量被列寧定義為階級敵人)。在此期間,1918年布爾什維克政府為了緩和國內外矛盾,3月份與德國政府簽訂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退出了一戰(zhàn),這一協(xié)議在很大程度上對俄國內部的其他勢力產(chǎn)生了巨大震動,包括協(xié)約國在內的國內外勢力的利益受到了巨大的威脅,于是俄國隨即進入了殘酷的內戰(zhàn)時期。直到1922年,俄國內戰(zhàn)結束。俄國內戰(zhàn)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社會經(jīng)濟崩潰、俄國社會經(jīng)歷了歷史上最殘酷和無情的時期。

          1919年11月7日,布爾什維克攻陷冬宮,迎來了十月革命,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社會主義革命。(俄歷的11月7日為儒略歷的日期10月25日)


          02

             俄國內戰(zhàn)的導火索

          《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簽訂是俄國內戰(zhàn)的導火線。1917年底,蘇俄政府代表前往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與德國協(xié)商停戰(zhàn)事宜,只有結束戰(zhàn)爭,才能保住布爾什維克的政治成果。德國人無意放棄對波羅的海國家以及波蘭的占領,并且以民族自決為幌子,將波羅的海省份、波蘭和烏克蘭作為德國的衛(wèi)星國。

          1918年3月3日,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與德國以及奧匈帝國簽訂《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俄羅斯退出一戰(zhàn),放棄幾乎一半的歐洲領土,包括芬蘭、波羅的海國家、波蘭以及烏克蘭。條約在1918年11月11日,德國簽訂西線停戰(zhàn)協(xié)定時宣布無效。

          鑒于此時蘇俄對烏克蘭的進攻加劇,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與德國簽訂了《烏克蘭與協(xié)約國之間的和平條約》,意味著烏克蘭將成為德國的保護國。這同時意味著,俄羅斯帝國傳統(tǒng)的波羅的海省份、波蘭、芬蘭以及烏克蘭都將失去。第一次協(xié)商結束后,蘇俄政府內部對此反對意見很大。左翼布哈林尤其反對,托洛茨基提出了著名的“既不戰(zhàn)爭也不和平”的口號。第二次談判期間,德國截獲了狂熱的布爾什維克分子用煽動德國境內叛亂,暗殺威廉皇帝的情報,于是態(tài)度強硬,拒絕談判。并給了蘇俄政府24小時通牒,但托洛茨基拒絕簽署條約,并回到彼得格勒。而德國人開始了戰(zhàn)爭威脅,不久,列寧和托洛茨基同意了此前的條件,3月3日,《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簽署。在俄羅斯,這被視為一種恥辱,而對列寧來說,卻保住了新生的布爾什維克政權。這使得德國獲得了勝利,其領土擴大了三倍,并使得德國人思想深處埋下了影子,俄羅斯的歐洲板塊和烏克蘭實際上屬于歐洲的勢力范圍。條約的簽署也導致蘇俄內部發(fā)生了巨大的分歧,布哈林和他的追隨者譴責列寧并辭職,左翼社會革命黨人表示了極大的遺憾和憤怒。這對俄國內戰(zhàn)的加速起到了推動作用。

          《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的簽訂使得德國在東線暫時實現(xiàn)了和平,并確保了勢力范圍。


          03

          條約簽署后各方的反應

          左翼社會黨人:在莫斯科,左翼社會革命黨人因抗議《條約》和列寧拒絕與德國人發(fā)動革命戰(zhàn)爭而退出了蘇維埃政府。1918年7月6日,左翼社會革命黨人瑪麗亞斯皮里多諾娃指使契卡成員在大使館刺殺了 威廉 馮 米爾巴赫。以表達對德國占領烏克蘭地區(qū)以及列寧簽訂《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的不滿。左翼社會革命黨人對反對德國方面是非常堅決的。

          1918年6月,俄國左翼社會黨人在基輔刺殺了德國大使威廉 馮 米爾巴赫

          烏克蘭及波羅的海地區(qū):3月3日簽訂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之后,德國和奧匈帝國軍隊開始向東推進,并且進入了敖德薩以及基輔。將此前進入的布爾什維克紅衛(wèi)兵趕了出去。并且扶植了自己的傀儡政府,德國人同時逮捕了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彼得留拉等人。烏克蘭的價值在于能為德國以及奧匈同盟國提供重要的糧食補給。德國軍隊開進了愛沙尼亞,布爾什維克領導層將政府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布爾什維克改為共產(chǎn)黨,改用西方儒略歷。彼得格勒陷入空前的無政府狀態(tài),

          1918年4月,德國軍官在烏克蘭與裝甲車合影。

          南部地區(qū):1918年,沙皇舊將阿列克謝 卡列丁的頓河哥薩克騎兵武裝以及阿列克謝耶夫以及科爾尼羅夫的舊軍官集團組成的3700人組成的志愿軍(成分極其復雜,普遍稱為白軍)在頓河上締結了一項秘密決議,意在組建南部地區(qū)反對布爾什維克的重要力量,1918年2月的戰(zhàn)斗中,卡列丁因失敗自殺。4月開始,科爾尼洛夫在白軍進攻葉卡捷琳諾達爾期間犧牲。阿列克謝耶夫不久也去世了。

          南部頓河哥薩克反布爾什維克力量,最早由沙皇舊軍官卡列丁、科爾尼洛夫以及阿列克謝耶夫領導。

          北俄地區(qū):英國人于1918年3月底在摩爾曼斯克及阿爾漢格爾斯克登陸。聲稱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標志著外部勢力干預俄國內戰(zhàn)的第一步。隨著英國人的到來,后續(xù)協(xié)約國又派出了一系列國家的干預部隊,包括美國人、加拿大人、法國人、塞爾維亞以及意大利。北俄被協(xié)約國勢力占領。

          1918年3月9日,英國軍隊登陸俄羅斯北部城市摩爾曼斯克。

          遠東地區(qū):  在俄國的另一端,日本海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登陸。日本的理由是對日本僑民的保護。英國軍隊和美國海軍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陸。美國是當時太平洋地區(qū)日本的主要競爭對手。使得這場戰(zhàn)爭不僅僅是一場俄國內戰(zhàn),并且演化成一場國際內戰(zhàn)。

          1918年,日本軍隊侵入俄羅斯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隨后多國部隊進入該城市。

          西伯利亞地區(qū):發(fā)生了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叛亂。(一戰(zhàn)期間幫助俄國人與同盟國作戰(zhàn)的一支軍隊,因其謀求從奧匈帝國獨立,而被派到俄國戰(zhàn)場協(xié)助俄國人與德國以及奧匈作戰(zhàn)),《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的簽訂以及停戰(zhàn)使得捷克斯洛伐克軍團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他們的最初想法是幫助協(xié)約國戰(zhàn)勝同盟國,從而實現(xiàn)從奧匈帝國脫離后的民族獨立。但是眼下國際上如何處理這只軍隊,卻無法形成一致性意見。蘇維埃政府希望捷克斯洛伐克軍團離開俄國,而協(xié)約國卻想著讓他們留在俄國對抗布爾什維克。并且在后來的做法中發(fā)現(xiàn)托洛斯基有意解除這只軍隊的武裝并逮捕其領導勢力。這引起了這支軍隊的叛亂。
          ?

          1918年捷克軍團反叛紅軍。當他們嘗試離開俄羅斯時,戰(zhàn)爭政委托洛茨基要求他們放下武器。他們拒絕與紅軍合作并發(fā)生叛亂,此后成為西伯利亞白軍的重要合作力量。


          04

          內戰(zhàn)的過程(空間和時間逐漸展開)

          紅軍力量:十月革命后,舊的俄羅斯帝國軍隊被遣散,以志愿軍以及拉脫維亞步兵團為基礎的赤衛(wèi)隊是布爾什維克的主要軍事力量,由布爾什維克國家安全機構契卡(cheka)為重要補充力量。1月,在戰(zhàn)斗中遭遇重大挫折后,政委托洛茨基將赤衛(wèi)隊改組為工農(nóng)紅軍,軍隊的每個單位都任命了政委,確保軍隊忠誠。1918年6月,當完全由工人組成的軍隊太小時,托洛茨基對農(nóng)民進行了強制性征召,前沙俄的部分軍官加入到了紅軍。

          紅軍成立于1918年,俄國內戰(zhàn)期間保衛(wèi)布爾什維克革命,托洛茨基是主要創(chuàng)始人兼政委。

          白軍力量:白軍包含國內的各種派別以及國際干涉力量。國內主要是一個松散的反布爾什維克聯(lián)盟,包括地主、?;逝伞①Y產(chǎn)階級自由派、舊的軍官將領以及一些不滿布爾什維克的左翼社會革命黨人。他們的軍事力量主要由波羅的海地區(qū)的尤登尼奇、西伯利亞的高爾察克以及南俄的鄧尼金等沙皇舊軍官領導,并在戰(zhàn)爭大部分時間里控制俄國大部分領土。國際干涉力量主要以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希臘以及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波蘭軍團等組成。國際力量干涉的主要出發(fā)點在于,1,害怕未來形成的德俄同盟;2,害怕布爾什維克拒絕承認俄羅斯帝國拖欠的巨額國際債務,3,害怕共產(chǎn)主義思想對歐洲其他地區(qū)的傳播。

          白軍力量較為分散,一切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勢力和派別的統(tǒng)稱

          南部地區(qū)(烏克蘭、頓河哥薩克)

          十月革命后,基輔也爆發(fā)了布爾什維克起義。11月20日,烏克蘭拉達宣布成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定都基輔,宣布烏克蘭自治。烏克蘭拉達對彼得格勒的蘇俄政府持敵對態(tài)度。

          1917年3月17日,烏克蘭革命爆發(fā)。中央拉達-臨時政府成立。它聯(lián)合了兩個最大的烏克蘭社會主義政黨,然后擴大規(guī)模,納入了蘇維埃,社會民主黨派、合作社以及民間組織,以實現(xiàn)烏克蘭的自治。?

          1917年12月,蘇維埃政府對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宣戰(zhàn),烏克蘭人民軍戰(zhàn)敗,基輔此時被蘇俄控制。烏克蘭人民軍退出基輔,但還控制著大多數(shù)地區(qū)。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彼得留拉也進入了地下反抗。3月3日簽訂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之后,德國和奧匈帝國軍隊開始向東推進,并且進入了敖德薩以及基輔。將此前進入的布爾什維克紅衛(wèi)兵趕了出去。并且扶植了自己的傀儡政府,德國人同時逮捕了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彼得留拉等人。左翼社會革命黨人刺殺德國大使事件 ,1918年7月6日,左翼社會革命黨人瑪麗亞斯皮里多諾娃指使契卡成員在大使館刺殺了馮 米爾巴赫。以表達對德國占領烏克蘭地區(qū)以及列寧簽訂《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的不滿。左翼社會革命黨人對反對德國方面是非常堅決的。1918年11月11日,德國在西線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定,導致了德國在一戰(zhàn)中輸給了協(xié)約國?!敦暠饶?zhàn)協(xié)定》的簽訂標志著一戰(zhàn)的結束。而在東線,德國與蘇俄簽訂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也自動作廢,迫使德國從東部撤出了軍隊,回到了1914年的邊界。除去波羅的海的省份,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以及立陶宛卻仍然允許德國駐軍。但是蘇俄堅持要回這三個地方。因為這三個地方對于蘇俄向德國傳播社會主義革命至關重要。而在烏克蘭,德國的撤軍造成了政治真空,政權交接也引起了各種混亂和斗爭。此時的烏克蘭正面臨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回歸,其代表人物就是彼得留拉。

          西蒙 彼得留拉(1879-1926)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反共主義者,反猶主義者。俄國內戰(zhàn)期間,領導烏克蘭人民軍與蘇俄紅軍以及白軍作戰(zhàn),與波蘭結盟對抗布爾什維克政權。最終失敗,流亡巴黎。期間對當?shù)鬲q太人進行了大屠殺。

          紅軍也宣稱要接管烏克蘭,原有的德國傀儡政府逃跑。當彼得留拉宣布接管烏克蘭之際,協(xié)約國干涉勢力也進入了烏克蘭敖德薩,法國和英國軍隊與彼得留拉開戰(zhàn),隨后希臘人也來了,而此時紅軍面臨的壓力是防止南部鄧尼金的部隊與東部地區(qū)高爾察克部隊的會和。

          1918年12月,德奧撤出烏克蘭之際,法國軍隊開進了烏克蘭敖德薩港口。

          在蘇俄紅軍的壓力下,頓和地區(qū)的白軍志愿軍于1918年2月份從葉卡捷琳堡諾達爾轉戰(zhàn)到庫班,并于庫班哥薩克武裝會和,稱為第一次庫班戰(zhàn)役,也稱作“冰上行軍”。紅軍奪回了羅斯托夫??茽柲崧宸蛟?月份的戰(zhàn)爭中被擊斃,沙皇軍隊舊將鄧尼金接管了指揮權。

          1918年2月23日,冰上行軍,白軍從羅斯托夫撤退

          第一次庫班戰(zhàn)役(冰上行軍)撤離圖

          1918年6月22日,鄧尼金的白軍志愿軍只有9000人,再次進軍庫班,試圖奪取其首都葉卡杰琳諾達爾,在一連串的失敗之后,紅軍從葉卡捷琳諾達爾撤軍。到九月份第二次庫班戰(zhàn)役結束時,白軍志愿軍的規(guī)模也擴大了四倍,高加索地區(qū)的困境在于一戰(zhàn)之后奧斯曼帝國的崩潰,帶來了哥薩克武裝、蘇俄、土耳其人以及英國人的混戰(zhàn)。

          安東尼 鄧尼金(1872-1947)沙皇俄國將領,俄國內戰(zhàn)期間為南俄武裝總司令。

          9月到10月間,白軍和紅軍在阿爾馬維爾以及斯塔夫羅波爾發(fā)生了激烈戰(zhàn)斗。11月份,彼得弗蘭格爾的部隊保住了斯塔夫羅波爾,紅軍失去了對高加索的控制。稱為第二次庫班戰(zhàn)役,也稱為庫班攻勢。10月份,白軍和頓河哥薩克達成協(xié)議,全軍統(tǒng)一在鄧尼金指揮下,南俄武裝力量由此建立。

          1918年3月到11月,俄羅斯南部的白軍與頓河哥薩克結盟,占領了該地區(qū)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烏克蘭東部,打敗了12萬人的紅軍隊伍。

          11月德國撤軍之后,鄧尼金的白軍志愿軍向頓巴斯附近挺進。此時,在烏克蘭南部還存在著一支無政府主義游擊隊,他的領導人物是Nestor Makhno.馬赫諾的游擊隊通常被稱為黑軍(因其旗幟為黑色) 。馬赫諾是俄國內戰(zhàn)期間最神秘的領導之一,他出生在一個貧苦農(nóng)民的家庭,他曾在1917年當選為當?shù)氐奶K維埃主席,但是他后來主要反對白軍以及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到最后反對紅軍本身。德國占領期間,不斷騷擾占領者。此后,從彼得留拉手里奪回了葉卡捷琳諾斯拉夫。

          涅斯托 馬赫諾(1888-1934),烏克蘭無政府主義者,他是烏克蘭反對白軍和紅軍的最具代表性的無政府主義者,后期與紅軍合作打敗了南部的白軍。

          1918年5月,被紅軍釋放的沙皇舊軍官彼得 克拉斯諾夫在頓河地區(qū)新切爾卡斯克組織哥薩克武裝,取代了紅軍在當?shù)氐慕y(tǒng)治,并在下半年對察里津的進攻,但被紅軍打敗,此后倒臺,其殘部歸順了鄧尼金的白軍志愿軍。另一支由弗蘭格爾將軍領導的高加索軍隊也加入到了白軍志愿軍。鄧尼金此時成了白軍在南方的總司令??偛吭O在庫班首府葉卡捷琳諾達爾。但是這幾只力量的合作也是貌合神離。

          1919年初,在德國撤出之后,蘇俄大舉南下進攻烏克蘭。紅軍在1919年1月份奪回了哈爾科夫、基輔、赫爾松以及尼古拉耶夫等地,迫使法國和希臘軍隊撤到了亞速海沿岸。

          1919年1月份,托洛茨基在哈爾科夫檢閱紅軍軍隊

          此間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彼得留拉的隊伍制造了慘烈的反猶太活動。紅軍與法希聯(lián)軍進行了戰(zhàn)略對壘,最終法國希臘軍隊不得不撤到了羅馬尼亞。雖然紅軍在烏克蘭捷報頻傳,6月底,紅軍在頓巴斯地區(qū)與白軍志愿軍的沖突中遭遇了一系列失敗。鄧尼金將白軍志愿軍的主力向南轉移,確保北高加索地區(qū)的基地穩(wěn)固。以弗蘭格爾為將軍的白軍志愿軍騎兵在南部地區(qū)給予紅軍第11軍團以致命打擊,并俘虜了大量戰(zhàn)俘。迫使紅軍第12軍團撤到了阿斯特拉罕。白軍進一步打開了與東部捷克軍團會和的通道。這也使得托洛茨基極為震驚。此后一段時間,紅軍在北高加索地區(qū)對哥薩克人進行了瘋狂報復,因為他們要消除一種紅軍害怕哥薩克人的觀念。

          1919年春夏之交,復雜的南俄前線局勢

          整合后的白軍對紅軍形成了幾次戰(zhàn)略攻勢,并取得了一些戰(zhàn)績。并且擊敗了此前提到的馬赫諾的黑軍。并且對哈爾科夫形成了戰(zhàn)略威脅,并最終占領哈爾科夫。這種戰(zhàn)略態(tài)勢也使得此前投奔紅軍的部分游擊隊發(fā)生了叛變。紅軍方面,布瓊尼建立起了紅軍的哥薩克騎兵,但是此時的戰(zhàn)略天平逐步向白軍傾斜,白軍清除了頓河紅軍之后繼續(xù)推進到哈爾科夫,并且占領了波爾塔瓦。除了馬赫諾的游擊隊外,幾乎沒遇到什么阻力。在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前線,白軍又重新占領了烏法。這使得紅軍的注意力從南方重新轉向了東部地區(qū),并將大量戰(zhàn)略物資進行了轉移,這也是造成南部戰(zhàn)線被動的原因之一。六月份,得到英國援助的高加索軍隊在弗蘭格爾的帶領下占領了察里津。英國援助的飛機坦克起到了關鍵作用。

          1919年3月,第一輛英國援助的坦克在新羅西斯克交付南俄武裝力量

          弗蘭格爾對鄧尼金據(jù)守陣地不進攻的戰(zhàn)略進行了批評。在他看來,白軍唯一的希望是與高爾察克的白軍進行聯(lián)合才有未來。7月份,在占領了察里津一個月之后,白軍有向莫斯科進攻的計劃,此時,紅軍方面任命加米涅夫為紅軍總司令,他跟布瓊尼一樣,都是由斯大林提名的。紅軍方面,托洛茨基希望通過在頓巴斯地區(qū)發(fā)動工人運動以抵制鄧尼金的部隊,斯大林認為從西伯利亞獲勝的紅軍更容易將部隊轉移到南部戰(zhàn)線。最后的結論是優(yōu)先西伯利亞方面,這也導致了南部戰(zhàn)線的紅軍處于劣勢地位。并且此時紅軍的戰(zhàn)略補給優(yōu)先西伯利亞,而南部白軍卻可以從英國拿到大量先進的坦克飛機和裝甲車。但是很要命的是鄧尼金和弗蘭格爾的作戰(zhàn)計劃完全相左,8月10日,加米涅夫對南部的白軍進行了大反攻,弗蘭格爾從鄧尼金處要求的增援一直沒有到位導致其被紅軍擊退,此時的鄧尼金因堅持俄國不能分裂成若干小國而與英法等國發(fā)生了分歧,也影響到軍事援助。此時,在車臣以及達吉斯坦發(fā)生了針對白軍的叛亂導致鄧尼金從進軍莫斯科的的關鍵時刻調回了大量軍隊。白軍在8月底占領了基輔。克里姆林宮的領導人在南部喪失了如此多的領土之后,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白軍志愿軍從南部幾條戰(zhàn)線向莫斯科挺進,奧廖爾以及圖拉(距離莫斯科很近的城市)即將被白軍占領。

          1919年下半年,白軍在南俄羅斯一路北上,莫斯科面臨巨大威脅

          10月份,紅軍方面由布瓊尼指揮的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正在集結,而紅軍意識到鄧尼金的南方白軍戰(zhàn)線過長,與此同時,鄧尼金的部隊內部紀律渙散,戰(zhàn)備松弛,馬赫諾的游擊隊也牽扯了白軍過多的精力,尤其是軍隊指揮系統(tǒng)問題嚴重,馬赫諾的有機會很容易就擊敗白軍的部隊。馬赫諾的部隊襲擊了白軍占領的烏克蘭東部所有地區(qū),并非常容易的占領了很多城鎮(zhèn),使得紅軍在敵人的戰(zhàn)略后方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支點。與此同時,紅軍準備背水一戰(zhàn)做好了圖拉的防御戰(zhàn),因為圖拉是紅軍的戰(zhàn)略兵工廠所在地。因為白軍在占領區(qū)實行的白色恐怖也使得大量的農(nóng)民毫無選擇的加入了紅軍,紅軍在兩個月之內兵力夸張達到了白軍的兩倍。

          謝苗 布瓊尼(1883-1973)蘇聯(lián)元帥,內戰(zhàn)時期紅軍第一騎兵團總司令,內戰(zhàn)期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著名的紅軍騎兵團是擊垮鄧尼金的白軍的主要力量。

          10月24日,布瓊尼的紅軍騎兵占領了沃羅涅日。并在此后大舉南下,而此時的白軍內部仍然內斗重重,再加上馬赫諾游擊隊的襲擊,以及車臣以及達吉斯坦人在高加索地區(qū)襲擊白軍志愿軍,導致白軍在面對紅軍反擊攻勢時有點不知所措。鄧尼金與哥薩克人的矛盾越來越深,也嚴重影響了對方的戰(zhàn)斗意志。11月15日,布瓊尼的紅軍進攻下,占領了庫爾斯克,使得頓河哥薩克武裝與白軍志愿軍分裂。哈爾科夫很快被紅軍奪回,白軍里的哥薩克人在向南撤退的過程中對猶太人進行了大屠殺,這導致英國國內反對勢力越來越強,從而不能從英國繼續(xù)得到援助。

          彼得 弗蘭格爾(1878-1928)沙俄時期的舊軍官,在內戰(zhàn)期間組織哥薩克騎兵,是最重要的反布爾什維克指揮官之一,領導南部白軍。后來逃離克里米亞以及君士坦丁堡。

          這加重了鄧尼金白軍志愿軍與弗蘭格爾哥薩克武裝之間的分歧,彼此相互抱怨。而在同時,布瓊尼的紅軍部隊卻在快速逼近,白軍被迫撤退到羅斯托夫,后面再到亞速海及克里米亞,在紅軍的巨大攻勢下,白軍已經(jīng)潰不成軍,白軍在南部已經(jīng)大勢已去。紅軍于12月17日奪回了基輔,鄧尼金于12月份撤回到敖德薩。隨著不斷的潰敗,鄧尼金將指揮大權交給了弗蘭格爾,與此同時,馬赫諾的游擊隊在南部地區(qū)戰(zhàn)勝了弗蘭格爾的部隊隊伍,1919-1920年間蘇波戰(zhàn)爭期間,弗蘭格爾試圖以紅軍以波蘭軍隊迎戰(zhàn)再次向北進攻,但最終失敗。弗蘭格爾的部隊被迫于1920年11月撤退到克里米亞,被紅軍和黑軍追趕,弗蘭格爾的殘軍敗將讀誒不從克里米亞撤到君士坦丁堡。紅軍打敗白軍之后,對馬赫諾的黑軍也展開了清除,至此,南方戰(zhàn)場的戰(zhàn)斗結束,南俄羅斯被蘇俄掌控。1919年12月21日,烏克蘭共產(chǎn)黨在烏克蘭建立起烏克蘭蘇維埃政權,1921年,蘇波戰(zhàn)爭《里加條約》確定了蘇維埃政權的合法地位,1922年12月,烏克蘭與俄羅斯、白俄羅斯以及外高加索一同組建了新生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

          北俄(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

          北俄戰(zhàn)場主要集中在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相較于其他地區(qū),這一戰(zhàn)場是最不動蕩的地區(qū),一方面由于森林和沼澤的地理緣故,另一方面因其北極圈的極端天氣緣故。

          1918-1921年,俄國內戰(zhàn)形勢圖

          1918年3月,蘇俄與德國簽訂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之后,英國人于摩爾曼斯克及阿爾漢格爾斯克登陸。聲稱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標志著外部勢力干預俄國內戰(zhàn)的第一步。隨著英國人的到來,后續(xù)協(xié)約國又派出了一系列國家的干預部隊,包括美國人、加拿大人、法國人、塞爾維亞以及意大利。

          薩莫伊洛率領的蘇俄紅軍第六軍與英美等國軍隊進行了直接對抗,但由于各種原因,此地的紅軍卻沒有得到蘇俄的援助,8月份,他們發(fā)生了叛變,成立了北俄臨時政府。

          1918年下半年,美國駐俄大使弗朗西斯與北俄臨時政府主席尼古拉 柴可夫斯基會面。

          而北俄政府軍隊計劃向南行進,與南部的捷克兵團會和,而在1918年蘇俄也從德國獲取了大量的援助和支持。這引起了法英等國的關注,他們計劃和北俄政府合作,在東部地區(qū)努力再開辟一個對抗布爾什維克的有效力量。于是,法國、加拿大、波蘭和意大利的增援部隊陸續(xù)到達了摩爾曼斯克,以及部分坦克。聯(lián)軍的力量向南推進,并與紅軍在北德維納河展開了激戰(zhàn)。隨著德國的戰(zhàn)敗,布爾什維克已經(jīng)成為了西方人眼中的頭號敵人。1919年1月份,紅軍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發(fā)動了一系列進攻,美國守軍傷亡慘重,撤出該地。隨后的其他國家部隊也陸續(xù)離開。北方的英國士兵開始與北俄軍隊合作,他們夢想著南下與高爾察克的部隊會師,期間與紅軍部隊第六軍與第七軍展開了多次戰(zhàn)斗,到10月份,英國軍隊因無法抵擋極端的自然災害和紅軍的進攻,被迫撤出,轉戰(zhàn)到波羅的海國家以及南俄羅斯。北俄政府不復存在。1920年2月21日布爾什維克進入阿爾漢格爾斯克,1920年3月13日占領摩爾曼斯克。北俄地區(qū)政府不復存在。

          1920年3月份,紅軍解放了北俄,外國干涉勢力撤出,北俄臨時政府不復存在。

          波羅的海地區(qū)

          1918年3月簽訂的德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承認了德國對波羅的海國家的保護屬性,直到1918年11月德國在西線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期間,德國一直在這些地方保持著軍事存在,試圖建立一個波羅的海聯(lián)合公國。??

          《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簽訂后,德國和波羅的海德意志人希望建立一個波羅的海聯(lián)合公國。11月份德國在西線戰(zhàn)敗,這一計劃未能實現(xiàn)。

          1918年秋冬季的波羅的海地區(qū)的情況,在德軍撤走后,紅軍準備填補空缺,白軍士兵急忙退守到愛沙尼亞。11月18日,愛沙尼亞臨時政府成立,并宣布成立國家軍隊。以抵抗蘇俄入侵。蘇俄紅軍以及愛沙尼亞的布爾什維克很快占領了愛沙尼亞的部分地區(qū),并宣布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共和國”。但是這個共和國被愛沙尼亞臨時政府鎮(zhèn)壓了。愛沙尼亞臨時政府請來了英國軍隊作為援助,英國與蘇俄在愛沙尼亞展開了爭斗,愛沙尼亞對蘇俄在該地區(qū)的推進產(chǎn)生了很大的阻力。1918年12月,拉脫維亞爆發(fā)內戰(zhàn),蘇俄紅軍入侵。宣布成立拉脫維亞蘇維埃共和國。拉脫維亞臨時政府寄希望于德國的波羅的海防御部隊,蘇俄的入侵也早到了巨大的抵抗。立陶宛的情況更為復雜,因為他牽扯到德國、俄國以及波蘭的軍隊。1918年12月份,紅軍侵入立陶宛,到一月中旬,已經(jīng)占領了三分之一的土地,但他們也遭到了極大的抵抗。波羅的海國家的人民奮起抗爭,以擺脫莫斯科的控制并最終實現(xiàn)民族獨立。由于愛沙尼亞人的堅決抵抗,1月份結束的時候,紅軍已經(jīng)全部撤出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的反布爾什維克勢力也擊退了數(shù)次進攻的紅軍。紅軍的波羅的海艦隊也被英國皇家海軍封鎖在喀朗施塔得海軍基地。

          白軍方面,11月份的時候,前高加索方面軍總司令尼古拉尤登尼奇抵達芬蘭,并盡力聯(lián)系此前的沙皇軍官舊部,他還聯(lián)系了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并從富商手里籌集軍費。一方面得到白軍最高統(tǒng)帥的認可,同時又掌控者財政大權,因此尤登尼奇成為了白軍西北軍的總司令。

          尼古拉 尤登尼奇(1862-1933)沙皇舊軍官,一戰(zhàn)指揮官,俄內戰(zhàn)期間白軍西北軍總司令。1920年戰(zhàn)敗后逃亡歐洲。

          此時,根據(jù)《貢比涅停戰(zhàn)協(xié)定》,德國軍隊暫時抗議駐扎在波羅的海地區(qū),鑒于蘇俄與德國之間的關系,為蘇俄向波羅的海地區(qū)的進攻提供了有效屏障。而這一情況引起了英法的關注。而白軍的西北軍卻計劃進攻彼得格勒。使得地區(qū)局勢進一步復雜化。自從蘇俄將首都遷往了莫斯科,彼得格勒已經(jīng)變成了人間煉獄。將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往莫斯科,對彼得格勒的守備來說并非好事,隨著波羅的海國家的紛紛獨立,彼得格勒面臨巨大威脅。5月份,在赫爾辛基的白軍西北軍總司令尤登尼奇招兵買馬,在芬蘭組織了軍團并獲得了英國人的支持。列寧派遣斯大林到彼得格勒備戰(zhàn),尤登尼奇里應外合,糾集了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以及舊有的沙皇時期的反布爾什維克軍隊,并得到了英國的六輛坦克,英國人的目的是在波羅的海地區(qū)成了一個反布爾什維克的聯(lián)盟軍隊,并試圖與西伯利亞的高爾察克共同行動,但是芬蘭人的代價是換取白軍對卡累利阿與奧格涅茨的完全獨立。這一點高爾察克堅決反對。斯大林在8月份向西北軍發(fā)起進攻,并進入愛沙尼亞境內。英國人在斡旋白軍與愛沙尼亞和芬蘭的關系上煞費苦心,英國軍隊并親自對喀朗施塔得的蘇聯(lián)波羅的海艦隊進行了襲擊。 紅軍因此多面受敵,列寧希望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彼得格勒的威脅。9月底因紅軍應對南方鄧尼金的威脅,將主力調往南部,西北軍于是開始向彼得格勒進軍,托洛茨基表示不惜一切代價保住彼得格勒,并下令他的裝甲列車開往彼得格勒前線。

          1919年10月,紅軍政委托洛茨基在彼得格勒附近向紅軍士兵致敬。

          10月19日,尤登尼奇的部隊到達城市郊區(qū),托洛茨基組織了大反攻,他把所有能拿起武器的男女武裝起來,僅僅幾個星期就守住了彼得格勒并將其部隊擴充對對方的三倍。此時尤登尼奇因后勤補給出現(xiàn)問題,決定轉移城市并撤軍,然而,軍隊撤退經(jīng)過境就被愛沙尼亞政府下令解除武裝并拘捕,而外交戰(zhàn)線上蘇俄已經(jīng)與愛沙尼亞政府簽訂了《塔爾圖條約》承認了對方的獨立,以換取對尤登尼奇的反對。

          1920年2月,愛沙尼亞共和國和蘇俄簽訂《塔爾圖條約》,蘇俄承認愛沙尼亞獨立。

          列寧認為:“來自芬蘭的最細微的援助就能決定彼得格勒的命運?!碧K俄隨后與拉脫維亞以及立陶宛也簽訂了類似條約,來自西北波羅的海方面的威脅暫時解除。

          東線(伏爾加流域、西伯利亞與遠東)

           1918年,布爾什維克關閉了制憲會議,導致右翼社會革命黨人逃亡了東方腹地,尤其是伏爾加地區(qū)。5月份,捷克斯洛伐克軍屯沿著泛西伯利亞鐵路向東運動,但是在東進的過程中與當?shù)氐牟紶柺簿S克發(fā)生了沖突,當?shù)夭紶柺簿S克逮捕了一部分捷克人。

          俄內戰(zhàn)期間,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控制著泛西伯利亞大鐵路。圖為捷克軍團的裝甲列車。

          這導致沖突擴大,托洛茨基要求捷克人要么加入紅軍,要么放下武器,捷克人拒絕解除武裝。捷克軍團的叛亂導致泛西伯利亞鐵路沿途的城市逐漸被捷克人所控制。共產(chǎn)主義分子也被趕了出去。

          泛西伯利亞大鐵路

          此時東部的形勢逐步向反對布爾什維克方向傾斜,右翼社會革命黨人及軍官團體開始聯(lián)系捷克人。以形成共同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力量聯(lián)盟。右翼社會革命黨人在薩馬拉成立了一個政府,稱為komuch.意思為制憲會議成員委員會。komuch希望聯(lián)系上各地的反布爾什維克的力量。

          1918年8月,反布爾什維克的組織Komuch 在西伯利亞薩馬拉成立。

          而在遠東,烏蘇里哥薩克團體成立了一個“全俄臨時政府”,而另一個社會主義革命政黨則成立了“臨時西伯利亞政府”。國際干預力量與斯洛伐克軍隊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共同清除了紅軍的剩余部隊。 西伯利亞地區(qū)的紅軍面臨著生死威脅。

          1918年7月17日,因與捷克軍隊的斗爭中失去優(yōu)勢,當?shù)氐牟紶柺簿S克分子在西伯利亞地區(qū)射殺了前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

          1918年-1920年的俄國內戰(zhàn)形勢

          1918年夏季,紅軍在伏爾加地區(qū)的進攻,紅軍在1918年上半年被白軍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白軍隊伍向西逐步逼近,也造成了莫斯科的恐慌。紅軍在這一時期士氣低落,《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的恥辱以及捷克軍團的軍事優(yōu)勢,給共產(chǎn)黨的領導層帶來了巨大的現(xiàn)實壓力。紅軍應該有一支堅強不可戰(zhàn)勝的軍隊就成了這個時期的關鍵,紅軍這一時期在農(nóng)民和無產(chǎn)者中間招募了大量的人員,并招募了哥薩克人組成了自己的騎兵部隊。并將一戰(zhàn)時期的德國奧地利等國的戰(zhàn)俘納入到紅軍隊伍中。以及此前紅軍的主力25000名拉脫維亞步槍兵,以及部分中國兵團。這些中國兵團也是在沙皇時期應召去打一戰(zhàn)的,但是一戰(zhàn)后俄國陷入混亂,為了謀求生存,大量中國人加入到紅軍隊伍。

          1918年8月的喀山爭奪戰(zhàn)

          此時的紅軍,面臨著多線作戰(zhàn)的壓力,由于西線的白軍及各種反布爾什維克勢力都在與德國占領者進行較量,導致托洛斯基此時能夠把主要精力放在東線伏爾加地區(qū),尤其是奪回喀山的計劃。

          托洛茨基親自指揮了奪回喀山的戰(zhàn)役,托洛茨基在戰(zhàn)場上執(zhí)行了非常嚴厲的懲罰措施,包括在戰(zhàn)線后方部署機關槍,在5、6、7三個月取得驚人的進展后,捷克軍隊感到精疲力盡,但是白軍內部因為各種勢力矛盾不和,導致白軍的主力捷克軍團士氣低落,他們再次想著從東方回家,這給了紅軍巨大的反攻機會,經(jīng)過很多天的戰(zhàn)斗,紅軍在9月初奪回了喀山。紅軍和白軍隨后在伏爾加河上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這也導致komuch 軍隊的士兵大量叛逃到紅軍隊伍??ι郊胺鼱柤拥貐^(qū)的勝利使得紅軍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也成了整個內戰(zhàn)的轉折點。1918年秋天的時候,紅軍繼續(xù)從伏爾加乘勝追擊到西伯利亞地區(qū),紅軍隨即在占領地區(qū)肅清了部分的叛亂分子,9月底的烏法會議,將所有布爾什維克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意在成立一個“統(tǒng)一的俄羅斯國家當局”,包括komuch,臨時西伯利亞政府以及半獨立的哥薩克汗國。

          1918年秋天,全俄臨時政府在西伯利亞鄂木斯克成立,以推翻布爾什維克在俄羅斯的統(tǒng)治,恢復帝國統(tǒng)一。

          1918年9月8日,來自“從布爾什維克手中解放的領土上的各種政府、政黨以及公共團體”的200人參加了會議。但是白軍舊軍官與捷克軍團的矛盾愈演愈烈。隨著紅軍從西面的推進,臨時政府被迫逃離烏法,最后選擇了鄂木斯克作為他們的臨時政府所在地。臨時政府內部勾心斗角,他們最后選擇了原來沙皇黑海艦隊的海軍上將高爾察克(kolchak)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外部紅軍的窮追猛打以及內部各個派別的矛盾重重,高爾察克需要解決的問題卻是力不從心的。尤其是臨時政府與捷克人誰控制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這一問題也導致了捷克人最終背叛他并導致他的被處決。

          亞歷山大 高爾察克 (1874-1920)沙俄帝國時期的帝國海軍上將,內戰(zhàn)期間被委任為白軍最高統(tǒng)帥者,1920年在伊爾庫斯克被紅軍俘虜并槍決。

          另外,高爾察克的最高統(tǒng)帥的位置也沒有得到一部分人的認可,比如謝苗諾夫。并導致二者之間的矛盾升溫。此時的逃兵問題非常嚴重,后勤補給也出了重要問題。東部的戰(zhàn)爭幾乎都是發(fā)生在泛西伯利亞鐵路沿線的城市。

          時間很快到了1919年,雖然紅軍在1918年下半年的戰(zhàn)績不錯,但是隨著德國在西線的戰(zhàn)敗,協(xié)約國可以騰出手來重點扼殺蘇俄。但是,協(xié)約國對此問題卻內部意見不一。在東部地區(qū),從符拉迪沃斯托克到烏拉爾地區(qū)駐扎著多國的部隊。尤其以日本軍隊規(guī)模最大。各個國家的軍隊都關系緊張,日本和美國,法國和美國多次擦槍走火。

          1918年開始,符拉迪沃斯托克就駐扎了多國部隊,其中以日本軍隊規(guī)模最大。

          1919年上半年,白軍最高統(tǒng)帥高爾察克對前景感到樂觀,因為他看到了多國部隊的支援。并且剛剛佩佩利亞耶夫將軍在彼爾姆擊敗了紅軍。在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白軍大約又22萬人,但是一半以上都不在前線,大量軍隊被分布在泛西伯利亞大鐵路兩側來防止紅軍游擊隊破壞鐵路的安全。

          1919年春天,白軍在東線發(fā)動的春季攻勢

          3月份,紅軍出其不意的奪回了烏法,4月份,圖哈切夫斯基帶領的紅軍部隊長驅直入,鄂木斯克的高爾察克感受到了恐慌,而此時協(xié)約國及國際社會對高爾察克的支持還是非常到位,雖然代價是俄國依然承認各國的外債,承認波羅的海國家獨立以及成立代表民主的制憲會議。紅軍實力不斷增強,5月份,紅軍繼續(xù)向東推進。但是,白軍內部仍然內斗不斷,這顯然有利于紅軍。

          1919年夏秋之際,紅軍在東線展開反攻

          6月8日紅軍再次占領烏法。但是這一段時間內,紅軍的主攻方向在西伯利亞白軍方面,雖然付出的代價是南部白軍的進攻推進的很快。紅軍第四軍團的米哈伊爾伏龍芝接管了烏拉爾山南部的指揮權,伏龍芝的軍隊占領了烏法。圖哈切夫斯基的紅五軍繼續(xù)向車里雅賓斯克推進,途中占領了茲拉托伍斯特。而此時,白軍北方總指揮加伊達也在撤退。

          米哈伊爾 伏龍芝是紅軍最著名的指揮官之一,他的第四集團軍于1919年6月對白軍東線進行了大反擊,重創(chuàng)了白軍。


          西伯利亞的高爾察克、南方的鄧尼金和波羅的海的尤登尼奇領導的白軍從未能協(xié)調彼此的行動,白軍的巨大障礙是他們分散在蘇俄控制領土的周圍,而紅軍則極大的受益于內部溝通和更集中的指揮系統(tǒng)。雖然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在戰(zhàn)場的重點方面有分歧,但是這一時期的戰(zhàn)爭中心還是向東乘勝追擊,直接打垮高爾察克的白軍隊伍。高爾察克與捷克人的矛盾也在加深,而北方的總司令加伊達的撤軍更是雪上加霜。7月初,白軍又失去了彼爾姆。白軍面臨的還有軍隊紀律渙散,逃兵滿營的問題,但是對于高爾察克最重要的還是捷克人的問題,捷克軍團的戰(zhàn)斗熱情并不高,這也讓其他人想到了去求助于日本軍隊。但是日本人的利益在遠東地區(qū),對貝加爾地區(qū)的事情并不感冒。7月份,紅軍還在進攻,而白軍隊伍里卻始終不能解決團結的問題。高爾察克指責捷克人的不作為,此時的捷克人只想盡早到達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坐船回家,白軍軍隊內部已經(jīng)沒有了戰(zhàn)斗熱情,軍隊內部貪污腐敗嚴重。紅軍在7月底越過了烏拉爾山地區(qū),占領了車里雅賓斯克。而在白軍控制的區(qū)域內,布爾什維克的游擊隊也給白軍惹了很多麻煩。高爾察克的部隊加速了撤退,并沿著托博爾河和希姆河重新建立了一條防線,以暫時阻止紅軍,期待南方的鄧尼金軍隊會和。到了秋天,鄧尼金被打敗,10月中旬,紅軍沖破了托博爾河防線。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白軍隊伍里霍亂流行,更加速了戰(zhàn)斗力的削減。高爾察克的軍隊被迫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撤退。11月初,紅軍攻陷了白軍的臨時首都鄂木斯克,高爾察克和他的軍隊前往東部2500公里外的赤塔。

          1919年11月份的高爾察克白軍西伯利亞大撤退。

          由于失去鄂木斯克,高爾察克的軍隊開始瓦解,白軍內部爆發(fā)了內亂。在攻陷鄂木斯克后,紅軍以驚人的速度向東進攻,而高爾察克的撤退部隊還要看捷克人的臉色,捷克人不允許其他人占用鐵路,直到捷克人撤離完畢。高爾察克的火車被捷克人扣押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追趕的紅軍第五集團軍于1919年12月20日占領了托木斯克,12月20日,支持高爾察克的軍隊以及捷克人還有少量波蘭人爆發(fā)了爭奪火車的戰(zhàn)爭。戰(zhàn)場情況已經(jīng)完全失去控制。而在即將到達的伊爾庫茨克,面臨的是戰(zhàn)略物資的缺乏,再加上當?shù)夭紶柺簿S克的起義,形勢極其惡劣。前方是鐵路擁堵無法前進,后方是紅軍隊伍窮追不舍,紅軍于1920年1月7日占領了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此時的高爾察克幾乎陷入了絕望。大量士兵四散逃去,而此時的情勢掌控在捷克人的手里,少量的波蘭軍隊已經(jīng)開始向紅軍投降,而高爾察克及其副手佩佩利亞耶夫被捷克人交給了紅軍以換取能順利到達符拉迪沃斯托克。1920年2月7日凌晨,高爾察克和佩佩利亞耶夫被處決。

          1920年2月7日,白軍最高統(tǒng)帥高爾察克被槍決

          1920年4月6日,蘇俄在遠東和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以東地區(qū)建立了遠東共和國,遠東共和國名義上是個獨立國家,但是實際上被蘇俄控制,意在蘇俄和被日本干涉西伯利亞行動中占領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間建立一個緩沖帶。1920年6月,美國、英國和捷克等國的部隊從符拉迪沃斯托克撤出軍隊。1920年7月5日,日本與遠東共和國簽署協(xié)議,日軍撤出外貝加爾。1920年11月,謝苗諾夫的白軍政權倒臺,但日本繼續(xù)扶植代理人在太平洋沿岸建立阿穆爾河沿岸臨時政府。隨著蘇俄紅軍的勝利,以及國際社會對日本覬覦西伯利亞領土的擔憂,1922年日本全部撤出遠東地區(qū),蘇俄收復日本占領的地區(qū)。

          中亞地區(qū)

          俄國自16世紀開始向中亞擴展,到了19世紀俄國已經(jīng)占領了中亞大多數(shù)地區(qū),沙俄將中亞地區(qū)一分為二,哈薩克和坦吉克斯坦被稱為突厥斯坦由俄羅斯總督直接統(tǒng)治,錫瓦和布哈拉酋長國通過當?shù)匕C谞栭g接統(tǒng)治。此地民族主要是穆斯林。一戰(zhàn)期間,由于沙俄向中亞穆斯林征兵引起反抗,沙俄對穆斯林進行了殘酷的鎮(zhèn)壓。再加上此后的瘟疫和饑荒,中亞地區(qū)在俄國革命前已經(jīng)滿目瘡痍,內戰(zhàn)期間,此地基本上與世隔絕, 外圍主要是哥薩克人在控制。生活的困境導致中亞地區(qū)出現(xiàn)了暴亂,歷史上稱為巴斯瑪奇運動。

          Basmachi是20世紀初在中亞發(fā)生的反對布爾什維克和紅軍的起義運動

          意思為強盜和土匪。運動主要在于保護當?shù)氐纳罘绞矫馐芡鈦淼挠绊?。蘇俄方面將其定義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突厥斯坦在白軍的支持下建立了浩罕自治政府。1918年,布爾什維克推翻了該政府。由于中亞地區(qū)也一直是英國爭奪的勢力范圍,由于奧斯曼帝國退出一戰(zhàn),英國和原有的俄國又屬于協(xié)約國,因此英國支持白軍在這個區(qū)域內的勢力。英國向該地區(qū)派出了三個特戰(zhàn)部隊,1918年8月布爾什維克被趕出了中亞,但地下的布爾什維克還在以各種形式進行活動。1919年2月英國政府從中亞撤軍,這對于紅軍來說是個勝利,白軍在俄國歐洲部分及其他地區(qū)的進攻打斷了莫斯科與塔什干之間的聯(lián)系。一段時間來,中亞地區(qū)已經(jīng)完全從西伯利亞的紅軍部隊中被切斷。即使通訊上的失敗削弱了紅軍,布爾什維克仍然通過3月召開的第二屆黨代會努力支持布爾什維克黨組織。這次會議上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穆斯林區(qū)域辦事機構成立。布爾什維克黨繼續(xù)通過對中亞人民更好的表現(xiàn)及保持中亞人民的融洽留下印象嘗試并給予當?shù)厝嗣裰С帧?/span>

          西伯利亞和俄國歐洲部分的紅軍部隊通訊上的困難在1919年11月中結束。因為紅軍在中亞北部取得了成功,與莫斯科的聯(lián)系得到重建,并且布爾什維克宣布在突厥斯坦戰(zhàn)勝白軍。

          外高加索地區(qū)

          隨著俄羅斯帝國在1917年革命中的瓦解,臨時政府掌控權力,外高加索地區(qū)也由外高加索特別委員會控制。布爾什維克經(jīng)十月革命掌權,外高加索革命委員會取代了高加索特別委員會。由于一戰(zhàn)時期,俄國與奧斯曼帝國的直接沖突就發(fā)生在此地,奧斯曼退出戰(zhàn)爭,但是依然視其為勢力范圍?!恫剂兴固乩蟹蛩箍藯l約》規(guī)定了俄國向奧斯曼割讓外高加索地區(qū)。外高加索革命委員會宣告解散,外高加索民主聯(lián)邦共和國宣告成立,包含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以及格魯吉亞三大民族,但是三大民族目標之一,并且彼此之間矛盾很深。格魯吉亞于1918年5月26日獨立,隨后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也宣布獨立。1922年-1936年,三個共和國在布爾什維克統(tǒng)治下被迫重新統(tǒng)一為蘇聯(lián)治下的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lián)邦蘇維埃共和國。

          1926-1936年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lián)邦蘇維埃共和國國徽


          05

          內戰(zhàn)的外溢

          1921年喀朗施塔得水兵起義

          此次起義發(fā)生在1921年3月份,1920年底,蘇俄在內戰(zhàn)中獲得勝利,外國干涉力量逐步退出俄國。然而蘇俄繼續(xù)執(zhí)行戰(zhàn)爭時期的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俄國國內經(jīng)濟崩潰,民不聊生,此前作為首都的彼得格勒更是破敗不堪,老百姓苦不堪言。

          1921年2月28日,位于彼得格勒科特林島的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港口喀瑯施塔得得水手發(fā)生叛亂。叛亂直指莫斯科的蘇俄政府

          2月26日,喀朗施塔得的水兵代表訪問了彼得格勒,看到當時的景象非常氣氛,并嚴厲譴責布爾什維克對彼得格勒的工人罷工進行瘋狂鎮(zhèn)壓。3月1日,水兵發(fā)動起義,并提出了相應的政治訴求。3月7日,布爾什維克政府開始鎮(zhèn)壓起義,圖哈切夫斯基領導蘇俄紅軍鎮(zhèn)壓暴動。3月17日,起義被鎮(zhèn)壓。此次起義也直接觸動了列寧,廢除了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以新經(jīng)濟政策替代之。

          坦波夫農(nóng)民起義

          俄國內戰(zhàn)期間,除了軍隊以及政治派別的戰(zhàn)爭和斗爭之外,還發(fā)生了多次農(nóng)民起義。其中以1920-1921年間的坦波夫叛亂為代表。

          1920-1921年的坦波夫農(nóng)民起義,反對布爾什維克的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對農(nóng)民的暴力掠奪

          坦波夫在莫斯科以南不到500公里的地方,直接原因在于紅軍在農(nóng)村征集糧食時與農(nóng)民產(chǎn)生沖突,導致農(nóng)民暴動。紅軍以殘暴手段進行鎮(zhèn)壓。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俄國內戰(zhàn)當時的殘酷性對蘇俄的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負面效應的外溢造成的社會影響。

          蘇波戰(zhàn)爭

          波蘭歷史上被三次瓜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凡爾賽條約》確認了波蘭重新成為一個主權國家,波蘭第二共和國。但是沒有劃定波蘭的領土邊界。波蘭向蘇俄主張歷史上的領土,并占領了西烏克蘭的大部分,蘇俄的目標是控制同樣的領土,因為這些地方歷史上屬于俄羅斯帝國的范圍。1919年,波蘭軍隊與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進行了戰(zhàn)爭,并控制了西烏克蘭大量領土。并準備成立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此時的蘇俄在內戰(zhàn)中取得優(yōu)勢,并向西進攻波蘭勢力范圍。1920年4月,波蘭將軍畢蘇斯基向東進攻烏克蘭,蘇俄紅軍開始反攻,并進攻至華沙附近。8月中旬,在西方的支持下,波蘭軍隊逆轉戰(zhàn)局。蘇俄提出和談,10月雙方?;穑⒃?921年8月簽訂了《里加條約》劃分了蘇聯(lián)與波蘭的邊界。烏克蘭被納入到烏克蘭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控制之下,后者于1922年加入蘇聯(lián)。

          1919年2月14日,蘇波戰(zhàn)爭爆發(fā)。戰(zhàn)爭持續(xù)到1921年3月,8月簽訂的《里加條約》使得波蘭得到了大量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的領土。這些領土也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中失去。


          06

          后續(xù)

          1919年,紅軍在烏克蘭擊敗了南俄的白軍志愿軍,在西伯利亞擊敗了亞歷山大高爾察克的白軍,利用外交手段瓦解了尤登尼奇在西北俄波羅的海地區(qū)對彼得格勒的威脅。弗蘭格爾指揮的白軍殘部在克里米亞被擊潰,并于1920年撤離至君士坦丁堡。戰(zhàn)爭中較小的戰(zhàn)役在外圍持續(xù)了兩年多,與遠東白軍殘余的小規(guī)模沖突一直持續(xù)到1923年(阿納托利·佩佩利亞耶夫 (Anatoly Pepelyayev) 領導的游擊隊繼續(xù)在阿亞諾-梅斯基地區(qū)進行武裝抵抗,直至 1923 年 6 月??安旒影雿u和北薩哈林島地區(qū)仍處于日本占領之下,直至 1925 年與蘇聯(lián)簽訂條約,日本軍隊最終撤出。直到1934年,中亞地區(qū)的民族武裝抵抗才被徹底粉碎(直到 1923 年,紅軍仍面臨抵抗,當?shù)爻闪⒘?nbsp;basmachi(伊斯蘭游擊隊武裝組織)以對抗布爾什維克的接管。蘇聯(lián)與中亞的非俄羅斯民族(如東甘騎兵團指揮官馬加扎·馬桑奇)接觸,與巴斯馬奇人作戰(zhàn)。直到1934年,共產(chǎn)黨才徹底解散該組織。


          07

          俄國內戰(zhàn)的影響

          俄國內戰(zhàn)造成了昔日的沙俄帝國分崩離析。波羅的海國家、波蘭、芬蘭紛紛獨立,外圍的中亞以及外高加索地區(qū)越來越有脫離俄羅斯統(tǒng)治的危險。從地緣政治層面,在中東歐地區(qū)為下一次沖突埋下了很多風險,布爾什維克在俄羅斯的勝利也加深了與西方的矛盾。

          國內層面來說,俄國內戰(zhàn)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戰(zhàn)爭本身、紅色和白色恐怖、饑荒、瘟疫等因素疊加,加之內戰(zhàn)外溢造成的周邊沖突,總共導致1200萬人失去生命。內戰(zhàn)也導致大量的人口流出,大概有好幾百萬的白軍流亡者逃離了俄羅斯,還有大量的流浪兒童與難民涌入周邊國家和地區(qū)。俄國經(jīng)濟在內戰(zhàn)結束后已經(jīng)完全崩潰,工業(yè)產(chǎn)值降至1913年的七分之一,農(nóng)業(yè)產(chǎn)值降至三分之一。紅軍的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和白軍在所占領區(qū)域對資源的掠奪已經(jīng)使得戰(zhàn)區(qū)的大多數(shù)地方變成了廢墟。城市變成了廢墟,農(nóng)村耕地荒蕪,牲畜已經(jīng)被屠宰殆盡,生活和生產(chǎn)資料完全虧空。社會經(jīng)濟亟需一個和平的環(huán)境來恢復正常。

          俄國內戰(zhàn)的最終結果是造就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聯(lián)盟--蘇聯(lián)。

          俄國內戰(zhàn)的最終結果是造就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聯(lián)盟--蘇聯(lián)。蘇聯(lián)的建立使俄羅斯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不同的階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ys0460克里米亞問題與烏克蘭民族構建(五)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核心人物-西蒙·彼得留拉:獨立英雄還是匪幫?
          歷史上更悲壯的萬里長征——西伯利亞的捷克軍團
          蘇俄內戰(zhàn)時期曾一呼百應的烏克蘭黑軍,是一支什么隊伍
          安那琪:烏克蘭的前世今生
          《世界軍事戰(zhàn)爭史-234》紅軍:一支新型的軍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