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之四:杜威
1.實用主義的產生、流傳及特征
實用主義是19世紀末產生于美國的一個屬于經驗論哲學路線的派別,是現(xiàn)代美國各派哲學中對美國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它之所以在美國出現(xiàn)并聲勢浩大,究其原因同美國社會生活特點密切相關。
與歐洲各國相比,美國資本主義是在未遇到強大封建勢力阻撓的情況下順利地發(fā)展起來的,其資本主義制度最徹底,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也表現(xiàn)得最充分,個人可以自由放任地去追逐個人的發(fā)展、成功、利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變成了一種契約關系。除此之外,美國社會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它是一個由世界各地的移民組成的國家,各種文化傳統(tǒng)、價值標準相互沖撞、否定,而唯一可行的思想、行為標準只能是主體活動的成功與否。
在上述背景下,美國哲學的主要任務必然是較為直接地論證以資產階級為主的各階層移民所追逐的個人利益,以是否有用來衡量一切。實用主義最符合這種要求。
實用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流派,發(fā)端于1871-1874 年間在哈佛大學所建立的'形而上學俱樂部'。其主要成員有實用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皮爾士和后來成為實用主義主要代表之一的詹姆士、哲學家兼心理學家賴特、律師霍爾姆斯、歷史學家費斯克、法官華爾納、法學家格林等人。他們之中的中心人物是皮爾士?! ?/p>
1872年皮爾士在' 形而上學俱樂部' 作了一個報告,1877年經整理以《信念的確定》和《怎樣弄清我們的觀念》為題發(fā)表,確定了實用主義的基本觀點,但當時并未引人注意。1898年詹姆士重提皮爾士的實用主義原則,并作了系統(tǒng)論證的發(fā)揮。從此,影響大增,迅速發(fā)展成為美國最時髦的哲學。
繼皮爾士和詹姆士之后,杜威又對實用主義作了進一步發(fā)揮,并把它運用于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tài)的各個領域。杜威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時的同事米德提出并發(fā)揮了' 社會行為主義' ,推動了實用主義的發(fā)展。30年代后期,邏輯實證主義傳入美國,漸與實用主義融合。于此時,劉易斯提出了' 概念的實用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特別是杜威死后,實用主義被一些發(fā)源于歐洲的哲學流派擠到了后臺。
實用主義在歐洲各國均有流傳。如20世紀初,英國有以席勒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思潮,意大利有卓瓦尼.瓦拉蒂、馬里奧.卡德諾尼派和卓瓦里.帕比尼派,中國有胡適的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就其理論特征而言,它把哲學和人的認識局限于經驗范圍,把哲學和科學所研究的世界歸結為經驗世界,強調人的認識活動的創(chuàng)造作用,聲稱反對' 形而上學' 和' 二元論' ,籍此超越哲學的黨性派別。因而它與科學主義思潮的各哲學流派一脈相承。但是,實用主義有自己的獨特性,即它強調哲學要立足現(xiàn)實,以確定信念為出發(fā)點,以行動為手段,最終去獲得效果。但這里的' 現(xiàn)實' 是指主體所經受、對待、改造的現(xiàn)實,帶有主觀性;' 信念' 是指個人的主觀愿望;' 行為' 則包括純粹主觀的意識活動;' 效果' 是以' 有用' 為標準。因而具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
2.具有濃厚科學和客觀色彩的實用主義者杜威
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界獨占統(tǒng)治地位,甚至成為一股世界性的思潮,同杜威密不可分。
杜威(1859-1952)出生于佛蒙特州的伯靈頓1879年畢業(yè)于佛蒙特州立大學,1882年在霍普金斯研究生院進修,1884年以《康德的心理學》一文獲博士學位。在這一時期,他接觸了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并深受英國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1888年起,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密執(zhí)安大學、芝加哥大學教授。1903年他和芝加哥大學哲學系的一些同事合著《邏輯理論研究》出版,表明他已經完全轉向實用主義。
杜威一生著述頗豐,其中主要哲學著作有:《哲學的改造》(1920)、《經濟與自然》(1925)、《確定性的追求》(1929)、《人的問題》(1946)、《認知與所知》(1949)等。
實用主義為皮爾士所創(chuàng)立。皮爾士提出了實用主義原則,即主張思維的任務在于確立信念,信念導致行動,觀念的意義取決于行動的效果。詹姆士發(fā)揮了這一原則,提出了實用主義的經驗和真理論的典型形式,以實用主義來解決一切哲學問題和宗教問題,使實用主義擺脫了默默無聞的狀況。杜威不僅提出了經驗自然主義和工具主義,還在哲學領域的各方面創(chuàng)新了實用主義,重要的是,他把實用主義運用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在1919-1928年間,游學多國,傳播實用主義,使實用主義與其名字緊緊相聯(lián)。只要提起實用主義,人們就會想起杜威,反之亦然。
3.經驗自然主義
杜威企圖從改造以往哲學出發(fā)來從事哲學活動,即他的哲學是以企圖超越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在內的以往哲學中的所謂二元對立為出發(fā)點。在他看來,傳統(tǒng)哲學把經驗界定為知識,即主體對于對象的一種認識。而經驗應為超出物質和精神對立之外的東西,它既非客觀對象的主觀映象,也非一種純粹的主觀意識。否則,就會割裂經驗與自然、精神與物質。這正是一種'二元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的出現(xiàn)就是由于犯了' 二元論' 的錯誤。
杜威建立經驗自然主義就是力圖排除這種' 二元論' ,建立起經驗與自然、精神與物質之間的連續(xù)性。他指出,經驗就是這樣一種統(tǒng)一性,它' 并不是把人和自然隔絕開來的帳幕,它是連續(xù)不斷地深入到自然的心臟的一個途徑。' (杜威:《經驗和自然》序,第4 頁)這就是說,經驗既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思想等主觀的東西,也包括事物、事件等' 客觀' 的東西,二者之間的關系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第一性和第二性、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而是作用與反作用、刺激與反應的關系,是主體與對象、有機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經驗與自然》中,杜威還指出:''經驗' 指開墾過的土地,種下的種子,收獲的成果以及日夜、春秋、干濕、冷熱等等變化,這些為人們所觀察、畏懼、渴望的東西;它也指這種種植和收獲、工作和欣快、希望、畏懼、計劃、求助于魔術或化學、垂頭喪氣或歡欣鼓舞的人(杜威:《經驗與自然》第10頁。)' ,經驗同時也指這二者的作用。這樣,杜威把主體與客體、精神與物質、人與自然的關系及相互作用限制在經驗的范圍之內,而把主體、環(huán)境的客觀存在問題排除在經驗之外,不予討論。
詹姆士曾擴大經驗的范圍,企圖建立一個純粹經驗世界,但他對經驗應包括哪些內容卻未曾規(guī)定,只是把其界定為' 意識流' 、' 主觀生活之流'。杜威接受并發(fā)揮了詹姆士的觀點,并給經驗規(guī)定了具體內容和范圍,企圖以此超越' 二元論'。但他終究苦于無法也不能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走向了主觀唯心主義。
4.實踐觀和方法論
杜威的實踐概念與其經驗概念是一致的。他認為,傳統(tǒng)觀點認為經驗是僵死的東西,只是單純地記載過去已經發(fā)生過的事件,是彼此分離的,忽視經驗的能動性。而他的經驗概念則是一個能動的、不斷伸向未來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有機體與環(huán)境間的相互作用,是生活、行動、實踐。
因而他把其哲學稱為' 生活哲學' 、' 行動哲學' 、' 實踐哲學'。在杜威看來,所謂實踐就是生物有機體的適應環(huán)境的行為。具體他講,他認為實踐是生物有機體的人與其環(huán)境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即環(huán)境對有機體產生刺激,有機體對這種刺激作出一定反應以適應環(huán)境。這種' 刺激一反應' 過程就是實踐的基本含義。
為了避免把實踐與生物的適應行為等同之嫌,杜威談到反省和推理對人的實踐的指導和調節(jié)作用,以表現(xiàn)出實踐的能動性及高于動物的單純反應之處。但他又認為,這種反省、推理并非來自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以此種觀念和思維去指導的行為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也是毫無根據(jù)和可能的。實踐只能是一種嘗試,一種冒險、一種賭博,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本來就是動蕩冒險的世界。
杜威試圖消除認識中的消極性、直觀性,凸現(xiàn)其能動性,但最終仍被' 翻版' 彈回到機械性行列。這無疑同他作為機能心理學代表人物,從機能效用的角度看待實踐有關。
杜威強調實踐,但人們如何去實踐,以達到適應和改造環(huán)境之目的呢?對此問題的考察,就構成了杜威的方法論。他的方法論的核心即思想五步法。這五步是:①感覺到的困難;②困難的所在和定義;③對不同的解決辦法的設想;④運用推理對設想的意義所作的發(fā)揮;⑤進一步的觀察和試驗,它引導到肯定或否定,即得出可信還是不可信的結論。' (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第72頁)他指出,探索和試驗最為根本,故此方法又稱為探索方法或試驗——探索方法。這種探索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學發(fā)現(xiàn)的程序,可惜一切探索都是在經驗范圍內進行,就擺脫不了唯心主義的陰影。
5.工具主義真理觀
工具主義在杜威那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是其實用主義哲學的別稱,后者是指其認識論和真理論。
在關于真理是什么的問題上,杜威既反對唯理論和天賦觀念論,又反對經驗論和反映論。在他看來,任何思想、觀念既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也不可能是對客觀實在的模寫,而只能是有用的假設。正如人們?yōu)榱酥谱髂骋患锲罚耆梢杂芍谱髡叩姆奖愣我膺x擇使用或設計什么工具一樣。因而它可以不顧客觀實際如何,只需考慮是否可以達到人們的預期的目的。如果它們對人們達到預期目的及人們適應環(huán)境有用,它們便是真理,反之就是謬誤。
他進而又指出:' 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都不是判斷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無效的,適當?shù)幕虿贿m當?shù)?,經濟的或浪費的。' (杜威:《邏輯:探索的真理》,第287 頁)所以,對于思想、觀念是否是真理就不應以真假來判斷。真理的特性是有效、適當和經濟。
如前所述,杜威哲學的特色是具有濃厚的科學色彩和客觀色彩,表現(xiàn)在他的真理觀上就是:他聲稱當他把科學概念、理論當作行為的工具時,他預先假定了宇宙的存在,不主張主觀任意創(chuàng)造;當他強調理論、思想是否是真理全在于是否對有機體有用或有效時,他已聲明有機體不僅僅是個人,有用或有效更不是針對情緒的滿足、私人的安適等而言的,而是具有普遍和公眾的特色。杜威曾有一個生動的比喻,說:' 道路的用處不以便利于山賊劫掠的程度來測定,它的用處決定于它是否實際上盡了道路的功能,是否做了公眾運輸和交通的便利而有效的手段。觀念或假設的效用所以成為觀念或假設所含真理的尺度也是如此。' (杜威:《哲學的改造》,第85頁)
然而,盡管杜威竭力使工具主義在表現(xiàn)形態(tài)上具有較多自然和客觀的特征,強調工具為' 公眾' 、' 大家' 利用,但他并沒有肯定科學概念、觀念是客觀實在的反映,沒有拋棄真理的標準在于滿足人的愿望和目的這一哲學信條。這就使他在真理問題上最后仍然陷入主觀主義的泥潭。
6.社會歷史觀
杜威的社會歷史觀是其自然主義、工具主義和實踐觀的延伸,是他以實用主義的原則改造社會歷史的理論概括。其核心觀點是否認歷史一元論,包括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鼓吹歷史多元論。
在杜威看來,對社會歷史既不能象唯物主義者那樣僅從社會存在出發(fā)加以解釋,因為社會既可以是某種經濟共同體,也可以是某種共同的思想、觀念的共同體。凡一切由某種共同觀念、利益和目的而結合起來的個人的組合都可以稱為社會。社會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是無定型的、變動的、相對的,因而對社會應作出多種解釋。但究竟作何種解釋,完全取決于人們在特定條件下的特定需要。
從這種歷史觀出發(fā),他否認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并否認以此種認識為指導的社會變革。他認為,社會變革就是人們在特定條件下依據(jù)特定需要,對一個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這樣杜威的社會歷史觀實際上就是其關于應付特定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行為方法。
杜威不僅在上述領域繼承發(fā)揮了皮爾士、詹姆士的實用主義觀,而且把它運用于教育學、政治學等領域,從而使實用主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改變著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面貌和行動、實踐方式,這便是實用主義在美國長久不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