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眾多謀士中,有三個人才能杰出,各有所長。一位是荀攸,另一位是郭嘉,還有一位,就是本文要講的賈詡。
賈詡(公元147年—公元224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
賈詡在東漢末年的董卓時期還不怎么出名,只是董卓府下一名輔軍。
為李傕和郭汜支招
賈詡在東漢末年的董卓時期還不怎么出名,只是董卓府下一名輔軍。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王允掌權(quán),開始清算董卓余黨。
作為董卓余黨,李傕、郭汜深感不安,打算各自逃亡,被賈詡當(dāng)面阻止:'聽說長安朝廷中的人都在議論要殺光董公下屬,要是各位拋棄大家自己逃跑,一個小小的亭長都能將你抓住。不如大家整頓兵馬,向西攻取長安,為董公報仇。若是僥幸成功,則可奉天子號令征戰(zhàn)天下。若是失敗,再逃也不遲啊。'
賈詡畫像
眾人聽了,覺得賈詡此話甚是有理,便整軍備戰(zhàn),最終擊敗王允。后來李傕等人欲封賞賈詡,被賈詡拒絕,他說:'這都是保命的計策,哪有什么功勞啊。'
后來,賈詡看到李傕、郭汜互相爭權(quán)奪利,恐危及自己,就離開這二人轉(zhuǎn)而投靠另一位將領(lǐng)段煨。
認(rèn)清了段煨的真面目
段煨與賈詡是同鄉(xiāng),加上賈詡素來很有威望,所以為段煨軍所敬服,段煨也對賈詡十分禮遇。
然而,賈詡內(nèi)心清楚,段煨這是做表面文章,心里怕賈詡奪其兵權(quán),就打算投奔南陽張繡。
賈詡臨行時,有人問賈詡:'段煨待你這么好,你為何還要離去?'
賈詡說:'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雖然優(yōu)厚,卻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會被他所害,所以我要離開他。而我離開段煨,他一定很高興,又指望我連結(jié)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張繡缺乏謀士,也很愿意得到我,這樣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夠得到保全。'
轉(zhuǎn)投張繡后初露鋒芒
賈詡到達(dá)張繡處,張繡果然大喜,對賈詡予取予以重用。而段煨知道賈詡離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賈詡說服張繡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lián)合。從此,二人便成為曹操的心腹之患。
次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繡,張繡一路敗退至穰城,被曹操包圍。正在張繡等人一籌莫展之時,袁紹趁機偷襲曹操老巢許都,曹操大驚,立即從穰城撤退。張繡抓住機會率兵尾隨追擊,劉表也派荊州軍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卻被曹操埋伏擊敗。
曹軍獲勝后,毫無戀戰(zhàn)迅速向北撤退。張繡見此又想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追必敗。'張繡不聽,執(zhí)意去追,被曹操親自斷后擊敗。
賈詡這時又對張繡說:'趕快再追,一定會獲勝。'張繡說:'不聽你的建議才落到這種地步,現(xiàn)在已經(jīng)敗了,為何要再追?'賈詡說:'形勢已經(jīng)起了變化,趕快去追準(zhǔn)能獲利。'張繡聽從賈詡建議,收集散兵,前去追擊,竟將曹操后衛(wèi)部隊擊潰。
得勝后,張繡向賈詡請教其中緣故。賈詡解釋說:曹操之所以在穰城不戰(zhàn)而退兵,一定是他的后方出了事。因此,曹軍剛撤退時,為絕追兵掣肘,曹公必定親自斷后,而我們的追兵雖精,但將領(lǐng)比不過他們,所以我知道將軍您必敗,就不讓您追擊曹軍。而您追擊失敗后,曹操沒有了追兵的壓力,他就不再負(fù)責(zé)斷后了,一定會跑到隊伍前頭,全力組織撤退,只把把斷后的任務(wù)留給別的將領(lǐng)。但這些將領(lǐng)卻比不上將軍您,因此您此時追擊必能取勝。'
張繡聽后大為佩服。
促成張繡歸順曹操
袁紹派人招降張繡,張繡正要答應(yīng),卻被賈詡拒絕。賈詡說:'袁紹胸?zé)o大志,成不了大事,又有眾多兵馬,定不會重用將軍。將軍不如投靠曹操。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名正言順;二是曹操兵力較弱,更愿意拉攏盟友;三是曹操志向遠(yuǎn)大,一定能夠不計前嫌而重用您。'
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眾歸順曹操。
曹操大喜,親自握著賈詡的手說:'使我的威信顯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曹操就上表推薦賈詡擔(dān)任了'執(zhí)金吾'這一官職,負(fù)責(zé)保衛(wèi)都城和宮城,又封他為都亭侯,又升為冀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州市舊城)的軍事行政長官。
為曹操成功策劃兩大軍事計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與袁紹交戰(zhàn)于官渡,賈詡作為曹操的主要謀士參與了對袁紹的作戰(zhàn)。
袁紹在官渡包圍曹操的軍隊,曹軍糧食將盡,曹操詢問賈詡有何妙計,賈詡說:'您的明智勝過袁紹,勇敢勝過袁紹,用人勝過袁紹,當(dāng)機立斷勝過袁紹,有這四個優(yōu)勢卻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紹的原因,在于只考慮萬全之策。必須在關(guān)鍵時刻作出決斷,那樣片刻就可平定敵人。'
曹操說:'好。'隨即合兵而出,包圍襲擊了袁紹三十里以外的營地,袁紹軍隊大舉潰逃,黃河以北終被平定。太祖自己兼任冀州牧,調(diào)任賈詡為太中大夫。
官渡之戰(zhàn)場景(新版《三國》劇照)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破荊州,想順江東下。賈詡勸告說:'您當(dāng)初攻破袁氏,現(xiàn)今收復(fù)漢南,威名遠(yuǎn)揚,軍事實力已經(jīng)十分強大。如果利用過去楚國的富饒,來招攬賢才良士,安撫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yè),那就可以不興師動眾而使江東地區(qū)俯首稱臣。'
但是,曹操沒有采納賈詡這一計策,出兵終于失利。
公元211年,馬超聯(lián)合韓遂起兵反叛曹操,曹操軍隊在渭南與韓遂、馬超作戰(zhàn)。
馬超打不過曹操,就決定認(rèn)輸。他派使者去找曹操,提出愿意割讓土地給曹操,同時,送他的兒子去曹操那里當(dāng)人質(zhì),以表明以后自己再也不鬧事了。賈詡認(rèn)為,可以假意答應(yīng)他們。曹操又向賈詡詢問具體計策,賈詡說:'離間他們罷了。'
曹操就采納了這一計策:
第一步,趁馬超與韓遂輪流守寨的時候,曹操與韓遂單獨見面。曹操故意避開軍事話題,而是以聊天的方式談一些私人事情。并且不穿鎧甲,不帶武器,表現(xiàn)出一副很友好和諧的姿態(tài)。
第二步,寫一封信給韓遂。這封信態(tài)度含糊,語氣模棱兩可。關(guān)鍵是在要害處,故意進行涂改。韓遂無甚防備。后被馬超知曉,就查驗這封信,見上面有多處涂改,馬超就懷疑韓遂與曹操有了勾結(jié)。
第三步,讓曹洪出馬,用一種'既要表現(xiàn)出不讓別人聽到又要讓別人聽到'的姿態(tài),叮囑韓遂:'曹操晚上拜訪將軍您,切莫有誤。'馬超聽到這話,氣憤至極,于是挺槍刺韓遂。
接下來,曹軍攻打馬超與韓遂,馬超逃走,韓遂投降了曹操。
暗示曹操:立曹丕為世子
公元213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魏國始建,但他并沒有稱帝,這是因為漢朝還存在,漢獻帝還是漢朝的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想立世子。何謂'世子',在當(dāng)時就是指曹操的接班人。但是,面對曹丕、曹植這兩個兒子,曹操拿不定主意該立誰。
曹丕想被其父立為世子,就悄悄派人求計于賈詡。賈詡只是說道:'希望曹丕能夠弘揚道德,培養(yǎng)氣度,做好士人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不做違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
曹丕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刻意磨練自己。
再后來,曹操私下問賈詡對立世子的看法,賈詡閉口不答,曹操問他為何不答,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曹操頓時明白,這是賈詡暗示自己應(yīng)立曹丕為世子。因為袁紹、劉表在立世子一事上,均采取了廢長立幼的辦法,導(dǎo)致內(nèi)部紛爭不斷,兄弟自相殘殺。而曹丕是曹植的哥哥,我老曹可不能干廢長立幼的蠢事,遂在該年立曹丕為世子。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陽,曹丕繼位為魏王。公元220年12月10日,曹丕逼迫漢獻帝把帝位禪讓給了他,曹丕就正式取代漢王朝,在許昌稱帝,建立魏國,后定都洛陽。所以,曹丕是三國時期魏國的開國皇帝。
賈詡深知,自己是半路才跟隨曹操的,雖能深謀遠(yuǎn)慮,但為了避免曹丕猜嫌,就閉門謝客,不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結(jié)交權(quán)貴,為自己贏得了相當(dāng)好的名聲。所以,當(dāng)時天下談?wù)撝侵\之士時都十分推崇他。
李緒良飾演賈詡(94版《三國演義》劇照)
黃元四年(223年),賈詡病逝,終年七十七歲,謚號肅候,享文帝廟。一句話概括賈詡:謀人之至,智以謀生。賈詡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事實證明賈詡做到了這點。這在三國戰(zhàn)亂的時代是相當(dāng)不容易的。難怪易中天會評價道:'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他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