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難過了,失戀了,跑來傾訴,我卻不知道該怎么做;
女友身體不舒服,求安慰,我卻除了“多喝熱水”之外無言以對;
身邊人受了委屈,在我面前落淚,我卻呆若木雞,心中著急,使不上勁……
當一個人把他情緒脆弱的一面暴露在你面前時,你自然而然就會感覺到,自己是被信任,被親近的,一股想要幫助對方的責任感也會油然而生。然而懂得適當?shù)陌参糠绞剑膊皇且患唵蔚氖隆?/span>
人與人之間,最難的是設身處地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承認,安慰人是一項技術活兒,并不是有心就能做得好。人們經(jīng)常彼此安慰,卻又常感覺沒到點上,有些時候,生硬的安慰方式甚至會給對方的情緒火上澆油。
我的一個朋友就曾來問過我,該拿哭泣中的女友怎么辦才好?他說,女友工作很不順心,老板暴躁,同事苛刻,下班對著他常常抱怨,邊說邊哭。一見她哭,他的心里就慌了,做什么都不對勁。
一開始,他忙著轉移女友的注意力,帶她出去玩,送她吃的,給她買禮物,可她依舊沉默寡言,悶悶不樂,有時強顏歡笑,看上去心不在焉;后來,他試著給她出主意,想辦法,勸她辭職,可是每說一個都被女友否決了,還怪自己不懂體貼,不諒解她心情。
最后,他只能給女友看一大堆心靈雞湯,讓她想開點,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下,女友干脆不理他了,電話不接,短信不回,對他是越來越疏遠,對自己生活閉口不提了。
我問他:“你自己最郁悶的是什么時候?”
他想了想說:“是兩年前丟了工作,收入驟減,身邊一個朋友都沒有的時候。”
我又問:“那如果當時有個人告訴你,嗨,別想了,退一步海闊天空,拉你去吃去玩,或者直接對你喊,去找工作啊,在這兒發(fā)愁有什么用,你會怎么想。”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皺著眉說:“我會叫他滾蛋!”
在身邊人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好為人師,埋首于出謀獻策,將對方的煩惱,簡化成為一個單純的是非問題,而不去想,對方當時當下,最需要的是什么。
最好的安慰是“我懂你”
我繼續(xù)問朋友:“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在單位被上司挑三揀四,有意刁難,被同事指指點點,不冷不熱,現(xiàn)在回到家了,你希望女友怎么對待你?”
他想了想說:“我最希望她給我做一頓普通的熱菜熱湯,陪我看一會兒無聊的娛樂綜藝。”我反問:“你不想她帶你去吃豪華大餐,看喜劇大片嗎?”他一拍大腿,整那些沒用的干什么呀,我也真是傻。
那做完這些,還有嗎?我想抱著她靜靜坐一會,說說單位的煩心事。 你希望她給你出出主意嗎?不,我希望她靜靜聽著就行。聽完了拍拍屁股就走嗎?不,我也想聽她說兩句話。
說什么最中聽,最合你心意?我最想聽她說:“你真不容易!”
太多太多時候,我們對身邊人訴說自己的艱辛和悲傷,為得也許就是這么一句,你真不容易。這句話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說出的,這需要聽者具備相當?shù)耐硇?,對說者懷有足夠的“共情”。
換句話說,就是與對方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的能力,它能讓我們精準把握到對方當下最需要的是什么,恰到好處給予對方,最溫柔暖心的安撫。
許多冷讀術(冷讀術:通過眼神觀察,言談舉止,舉手投足之間了解到他人的心理活動。甚至通過一些言語或者行為動作去控制對方的一種社交常用方法。)都曾介紹過,在談話中,如果不知道該接什么話,重復對方的最后一句話,往往是不會出錯的選擇。
而心理學則要告訴你:在對方情緒激動,有強烈的感情,如悲傷、憤怒、痛苦,噴涌而出時,用言語來肯定他當前的這個狀態(tài),往往也是不會錯的選擇。
比如,“我能理解,你現(xiàn)在很激動”、“我感覺到,你真的很難過”、“我明白,你真的不容易”,這些簡單的句子,往往能激發(fā)對方更強的傾訴欲,使他們不斷地說下去,情緒也不斷發(fā)泄,最終趨向平靜。
一句“你真不容易”,繞開了問題本身。它沒有解決問題,也沒有否定問題,更沒有放棄問題,它只是肯定了當事人在問題中所處的狀態(tài)。
但這一句話,又帶有屬于它的治愈力量,因為它表達的是一種“看見”,它看見了對方在當下的心情,看見了對方的無奈和無力,并且這是一種善意的目光,不帶絲毫的責怪與貶低,充滿了理解與體諒,又怎么能讓對方不心有所動,感到釋然呢。
人際關系就好比一面鏡子,
照見他人,更照見自己
“看見”是一種能力,它本身就不容易。能“看見”別人傷痛的人,對自己的傷痛必然有覺察, 而“看不見”別人的傷痛的人,對自己的傷痛就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忽視。
我的這位朋友,如他所說,曾度過一段最艱難的時期,那段日子里,他沒有向任何人訴說,只是埋頭苦干,一個勁地尋找出路。最累的時候,他曾經(jīng)連續(xù)兩周飛了13個地方談業(yè)務,晨昏顛倒,幾乎全在飛機和火車上吃飯睡覺。
這樣的環(huán)境也漸漸養(yǎng)成了他凡事先將情緒丟在一邊,埋頭做事的習慣。他對自身的情緒感知,就存在一定的壓抑,又談何對女友的情緒能敏銳疏導呢。兩人在一起,沒安慰兩句就開始出主意,也是幾次爭吵的導火索。
在安慰人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們要面對的不是對方現(xiàn)實中遇到的問題,而是他當下的這個情緒。無論此時此刻,他的感受因何而起,我們都要以他的感受為中心,來設身處地地思考對方最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拉著他馬上就開始面對問題。
其實,作為當事人,有時對事情有著更近距離的了解,并不需要身邊人出謀劃策,之所以對朋友訴說,就希望有個人能“看見”自己當下的狀態(tài)。我們作為安慰者,最好不要無視他的狀態(tài),跳過他的情緒,去尋找事情本身的解法,那樣是事倍功半。
透過人們安慰別人的方式,我們就能看到他們是如何對待困難時刻的自己:
有些人,對別人的傾訴,似乎總是抱一種不耐煩的態(tài)度,仿佛在他們眼里,這點小事不值得難受,不值得提起,喝幾瓶酒,唱一晚上歌,也就沒事了。
這樣的人,在對待自己的痛苦時,也必然不能用一種端正的態(tài)度來面對,不是寄希望于娛樂來轉移注意力,就是根本不承認自己受煩惱所苦。因為他們從根本上不能忍受自己處在痛苦中的狀態(tài),所以對別人的痛苦也就無法直視,無力處理。
而有些人,面對他人的眼淚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忙不迭答應對方所有要求,這可能是一種無法承受情緒張力的表現(xiàn)。
他們習慣處于較簡單的情感關系,不適應應對太復雜的情緒往來,而同樣的,在他們陷入痛苦甚至崩潰的時候,可能也會下意識希望周圍人對他們百依百順,希望自己能成為周圍關注的核心。
因此,在安慰人之余,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在遇到困難時,是如何排解情緒的,因為我們與困難時的自己相處的方式,會直接投射到我們與身邊人相處的方式之中。
如果我們得到過類似“不會安慰人”、“太理性”的評語,就可以想一想我們自己在遇到困難時,是不是也常常是壓抑著負面情緒不讓它得到釋放。如果身邊有人曾認為我們在傾聽時不耐煩、敷衍了事,是不是有可能也是我們與自己的相處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人際關系就好比一面鏡子,照見他人,更照見自己。有時,我們看見別人身上的傷,其實是長在自己的身上,而有時我們撫慰別人身上的痛,到頭來治愈的還有我們自己。
同理心和共情,這一交織在人情感關系核心永恒不變的主題,是每一個人終生必修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