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快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中,人很容易迷失原本的自我,遠離內(nèi)在的心性。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談何自在逍遙?
內(nèi)觀己心 外察世界
1.我們?yōu)槭裁床诲羞b?
想找到答案,我們不需要去抱怨,只需要內(nèi)觀。當我們覺察到所有的不快樂、不自在、不幸福,都僅僅是因為有一個隱形的「藩籬」在禁錮著自身的時候,便開始勇敢地邁向了自由的方向。
或許我們可以通過那些讓我們不爽的人事物,來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藩籬」。
內(nèi)心的「藩籬」
那些讓自己不爽的原因,就是我們內(nèi)在的恐懼,內(nèi)在對于好壞、美丑、高低、善惡等的分別。而對于同一件讓你不爽的事,是只有你這么認為,還是所有人都這么認為?
當你了解,我們內(nèi)在的「藩籬」只是源于我們的觀念,而這些觀念只是一個概念上的假想時,或許你就可以放下與它的對抗了。你無需告訴任何人,但你必須要自己知道,你在和什么對抗。
2.我們?yōu)槭裁慈菀仔纬蓪κ挛锏膶梗?/span>
由于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當中需要不斷地競爭,所以「習(xí)慣性對抗」就構(gòu)成了我們心智模式的必然。
它幫助了人類的演化。但副作用是,這種習(xí)慣性的對抗讓我們不懂得如何去愛,甚至不懂得如何愛自己,讓我們心生憎恨之心,讓我們無法接受一切,讓他人有意無意地成為了競爭對手。
啟迪多元思維
從莊子的《逍遙游》中,我們可以體悟到人生逍遙游的四層境界。
逍遙游的第一層境地:待風(fēng)。
這個階段的鯤還處于韜光養(yǎng)晦的階段,需要等待「風(fēng)」——機遇,才能展翅高飛。也就是《易經(jīng)》中所說的潛龍勿用,要不斷地聚集能量,只有主客觀條件都成熟了,才能有所成就。
逍遙游的第二層境界:乘風(fēng)。
第一步:辨風(fēng)
經(jīng)過了漫長的等待期,鯤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實力,具備了起飛的條件。此時,風(fēng)來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輕松的成為「風(fēng)口上的豬」。
而關(guān)鍵在于是否具備精準的「判斷力」來辨別風(fēng)向和風(fēng)力,最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看清自己與機遇之間的關(guān)系……若缺乏深刻的洞察,貿(mào)然行動,其效果不如「不為」。
第二步:乘風(fēng)
當鯤經(jīng)過審慎的選擇,可以乘風(fēng)了。此時,必須要全力一搏,飛騰而起,趁著風(fēng)勢飛起來,才有可能變成鵬,昂首天外。
逍遙游的第三層境界:背風(fēng)。
此階段,鵬隨風(fēng)飛翔,扶搖直上九萬里。
這是一個內(nèi)心不斷強大、逐步減少對外界依賴的過程。
直到某一天,鵬已經(jīng)修煉到了可以跳脫風(fēng)的支持和束縛獨立發(fā)展時,便一舉借著風(fēng)的彈力飛到它的上面,背風(fēng)飛翔。
逍遙游的第四層境界:棄風(fēng)。
背風(fēng)是為了能徹底將風(fēng)拋棄,達到「靜止飛翔」。
何謂靜止飛翔?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
不再因乘風(fēng)而擾亂內(nèi)心的安寧,而是以一顆虛靜之心,借助天時,順應(yīng)「大道」的運行,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逍遙境界。
就像群星本身不動,而投身于軌道之中,自然可以隨天運行。
正心正舉
逍遙的人生對很多人而言之所以可望而不可即,是因為人活于世,衣食住行乃基本需求,而滿足這些需求并非易事。在這個過程中,人還會遇到許多困境,這些困境或多或少都需要人的隱忍。由此可見,想要逍遙,是何等艱難?
所以,我們要追求的逍遙并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瀟灑,不管不顧,甚至出家修行,而是通過不斷地,盡可能的減少對于外物的依賴,暫且忘了浮華的虛名,回到本真的澄澈。
《莊子·大宗師》中談到,修行共分七個階段,依序是:
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
意思是:
遺忘(或超越)天下(代表人間的一切,包括仁義與禮樂之類的價值觀)——遺忘萬物——遺忘生命。這三步皆用「外」字,表示不受干擾之意。
然后,是透徹通達,有如陽光照亮一切——看見一個整體(一切合而為一,皆源于「道」)——沒有古今之分,時間不再具有意義——不死不生,亦即與「道」合一,自在逍遙!
撥迷見智
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
開啟自在之門
《莊子·齊物論》里講,有人夢里飲酒快活,醒來卻在哭泣,有人夢中因禍事而哭,醒來卻去打獵作樂。
人世本一場大夢,只有愚人才會因為噩夢醒來洋洋自得,因為美夢醒來而悵然失措。
人生無常,只有夢中為蝶,醒來忘了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的人,才真正參透了人世風(fēng)和雨,向逍遙的境界去。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span>
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愿死后留骨而貴,還是寧愿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span>
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span>
Q:如何成為一個逍遙自在的人?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